动态描写,栩栩如生

2019-05-27 16:25杨秀花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闰土屠户部编本

杨秀花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鲁迅先生《社戏》(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段动作描写,写出“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时动作之迅速,心情之兴奋与急切,可以看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简单的几句描写,却极具动感,画面如放电影般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动态描写的妙处,它可以使描绘的事物富有动感、活力、变化,从而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动态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个动作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影响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势必能体现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事态度和思想品质等。这就是动态描写的作用。成功的动态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能起到突出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动态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们都知道,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境界、处事态度等往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借助人物表露出来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变化等来表现其心理过程。恰当的动态描写无需很多文字便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传神地表现出来。

先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这是《故乡》(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中“我”与闰土见面时,对闰土神情、动作的描写。他因见到儿时的伙伴———“我”而“欢喜”,又因自己的境况而感到“凄凉”。“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可以看出闰土激动的程度。但是,他“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又可以看出闰土在短暂的激动后瞬间的变化,一个受封建等级制度桎梏的底层小人物的卑微心理由此揭示出来。寥寥数语,何其精妙!

再看《阿长与〈山海经〉》(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段描写: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阿长十分重视新年仪式。在这一段中,阿长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似乎都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她的精神世界、她那由期待变成欣喜的心理活动也就由这些动态描写呈现出来。

要把握住流露出来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变化,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看看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不能借此透视出人物的心态变化。能,就抓住,去描绘;不能,再生动,也要去除。

二动态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动态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心理,还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可以说,表现人物心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因而,对人物的动态描写往往要抓住人物特点凸显个性,使形象显得丰满、完整和立体化。

郑振铎的《猫》(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这一段动态描写,将顽皮好动、一刻也不停歇、活泼可爱的小猫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而富有情趣。

《故乡》中,“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早已迎着”写出了母亲的迫切,一个“飞”字写出了侄儿的活泼,用词简洁又精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沉浸于读书的老儒生形象便跃然纸上。“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背影》(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攀”“缩”“倾”等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位老父亲爬月台的情景,并切身体会到老人家爬月台的艰难。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形象便展现在眼前了。《范进中举》(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中,“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扯”字用得极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将其骂得很是不堪;中举后,胡屠户居然替他扯衣裳的后襟,而且还扯了几十回,这一变化将胡屠户只认钱权、极尽谄媚之能事的卑微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极为丰满。

茅盾曾说:“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因此,动态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的才应着力描写,只有这样,作者笔下的人物才能栩栩如生,才能真正站立起来、丰满起来。

再看《孔乙己》(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这段:“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寥寥几笔,几乎不可再增删,每个动作、每句話都是匠心独运,把孔乙己的思想和盘托出,一个穷困落魄却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形象跃然纸上,极为传神。

三动态描写还可以突出文章主题

成功的动态描写往往还有突出主题的作用。比如,可以在文章末尾部分来一段动态描写,将画面定格,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震撼效果,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有美的体验,又有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出或深化文章的主题。

《最后一课》(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结尾一段堪称经典。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此时无声胜有声。惨白的脸色、哽咽的话语、有力的笔迹、呆立的动作、无声的手势使整个画面定格,把韩麦尔先生强烈复杂的情绪表露无遗,也把小说的思想境界推向一个高峰,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共鸣。

其实,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局部看人物的动态与变化,还可以从整体看人物的动态与变化。也就是说,人物前后可能会有大的“动”,大的“变”,我们可以借助這一点看人物的“态”,人物的“化”。文章的人物形象与主题也就在这样的“动态”与“变化”中呈现出来。

我们来对比看一下《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表现。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描写,相同点是都运用了语言描写,语言描写中都用了许多省略号。不同点是少年闰土话语中的省略号是省略了太多的故事,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说完便被“我”打断了,可以看出他说话滔滔不绝,词汇相当丰富、语言极为流畅,并且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将“我”情不自禁地带入他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让我充满期待,甚至由此产生了一种羡慕与自卑感。可见,少年闰土多么活泼,多么富有朝气。而中年闰土话语中的省略号却意味着说话断断续续、语无伦次,意味着词汇贫乏,贫乏到甚至“形容不出”,只好“默默的吸烟”的地步了。从前后动态的描写可以看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中年闰土的形象也就清晰可见了。小说的主题也就借助这一典型人物的巨大变化呈现出来,令人震撼。

总之,动态描写不仅可以呈现事物发展的过程,表现人物的心理与形象,还能突出文章主题。在学习课文时,可以细细品味。如能根据人物的需要,在写作中适当增加动态描写,尤其是精妙传神的动态描写,那么,你所写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如立眼前。你的写作水平又得到了很大提升。

猜你喜欢
闰土屠户部编本
昙花破案
妙笔生花,写出传统节日的味道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下习作3作文指导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