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问题探赜

2019-05-27 10:36符念悠符宇忠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符念悠 符宇忠

摘 要: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互联网普及的新形势下,探讨“互联网+教育”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关系、与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关系,探寻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有效路径,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认同

一、“互联网+教育”与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相融性

(一)互联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当前,互联网已百分百的覆盖了各个大学校园,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向大学生提供着海量信息,新媒体的各种定制服务适应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沟通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

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与互联网有着整体的关联性。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已“无人不网”,网龄在3-4年和5-7年的居多,而网龄在7年以上已达26.99%,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甚至更早即开始上网。从上网时长看,多数大学生每天上网在1-5小时(52.41%),上网在5-8小时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5.57%,有10.37%的学生上网时间在8-12小时,甚至有1.42%的学生上网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同时,调查还显示,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的多为娱乐与新闻的混合物,以及国内国际的即时消息,比如经济或政治消息。这种信息获取的渠道与方式,非常适合从小在互联网背景下长大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真正形成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成为其接受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但这些信息特别是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中,也有大量虚假的,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如果大学生缺乏媒体经验、科学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其影响,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更为复杂。

(二)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渠道

传统的个人获取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他们的环境,也就是通过个人观察,与朋友、亲戚、同事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但在目前主要的途径就是互联网的使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网络具有的“匿名”、自由等特性,会更多地选择互联网,从而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互联网成为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渠道,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相互影响,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互联网+教育”与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契合性

(一)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尤为明显。首先,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不受地域限制。无论在哪里,公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知道最新消息。其次,信息传播是简单的。许多城市及高校有无线互联网接入和强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信息的传播更为简单和便捷。最后,访问信息是免费的。这就决定了青年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跟踪任何新闻与信息,他们的选择具有广泛性,而且这种选择是独立完成的。

意识形态引领是以政治的形式开展传播的活动,思想、道德、心理和社会信息的传播都是为了引领社会成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看,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愈来愈大”的占70.37%,而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仅占27.45%。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为意识形态传播信息提供新路径,把大学生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重大机遇。

(二)互联网的“教育”特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青年大学生沟通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话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念的教育和引领。引领者与被引领者既可在专业学习的互动交流中,也可在高校其他管理人员的参与中,用更灵活的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与实践交往,从而为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建立起足够的多元化“网络关系”。这一特征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三、“互联网+教育”视野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基本原则

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量大且无法筛选,正确的与错误的并存,决定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也对高校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带来了重大挑战。鉴于互联网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紧密性,互联网普及导致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互联网+教育”视阈下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必须坚持“服务”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一)互联网视野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服务”原则

以服务理念为指导,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才能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目前,大量的网络信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思想认识问题、价值判断问题和心理问题等,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服务青年大学生就必然成为一种优先考虑的意识形态引导原则。高校应全面建设、加强为青年大学生服务的高效机制,建立适应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互动模式,预防和控制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实践中,要坚持服务原则,充分理解服务对象,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构建科学的服务体系,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有效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

坚持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理念为指导,可以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互联网具有跨时空、便利性和虚拟性的特点,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和热情参与,但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以服务理念为指导至关重要。借助互联网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实际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服务,在服务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互联网视野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的“综合”原则

在互联网视野下,对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还应坚持“综合”原则,主要是综合四个原则。

首先,明确媒介素养教育主题的原则。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实施意识形态引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的提升。明确主题的媒体素养教育,依赖于各种有效信息,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应该以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保护等为核心。所以,只有明确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才能使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教育质量。

其次,意识形态引导应坚持个性原则。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否则,意识形态功能将被削弱。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知识面广泛,应针对他们的年龄、个性、爱好和心理素质开展相应引导。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是有效的,可减少盲目的过程。

再次,丰富媒体信息资源的原则。青年大学生知识与信息涉猎的领域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考虑信息的多样性。只有当信息足够丰富,可以显示媒体信息的优势,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也才能为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提供帮助。

最后,意识形态引导的有效衔接原则。互联网媒体有不同的领域和层次,这些领域和层次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客观的、有效的和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的媒体信息。因此,不同的媒体领域和层次应充分联系与沟通,以确保更好地发挥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四、“互联网+教育”视阈下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实践机制

(一)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是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和认同的主渠道。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必须适应互联网普及的新形势,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掌握理论教学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便利,运用于教学实际。要关注网络多种信息,和学生获取的信息相匹配,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在和学生有共同语言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正面引导,才能使理论教学具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二)以优质的校园文化服务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借助互联网建设丰富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平台,对意识形态引导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校园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丰富优质的校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元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政治素质。其次,在校园文化平台上,应该让青年大学生有机会发表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这样,校园文化可以在与大学生互动的基础上衔接意识形态传播。

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要注重完善媒体信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意识形态引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严格检查信息,以确保青年大学生得到真实的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校园文化平台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接受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有功能。

(三)通过新媒体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

新媒体信息传递具有“交互性”,不同的“观众”连接着不同的媒体机制。一般认为,媒体与观众是一种制度化的角色关系,以市场为基础的媒体系统包括商人、媒体制作人和媒体产品的消费者。这种角色关系是由系统创建或构造出来的。观众的经济价值常常被看作是第一位的,但对于青年教师的意识形态引导而言,思想的传播理应超越经济价值。这同样适用于对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为了丰富信息传递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不同媒体传播中的交互性,大学生(观众)不应只是纯粹的“看客”,应根据传播任务的复杂化程度,树立不同的受众观,让观众群体形成一系列组合,并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媒体”,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声,从而进一步提升传播质量,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邓会君,李辉源.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J].红旗文稿,2016年第22期.

[2] 蒋帆.新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社会科学教育,2016年第1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常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原则及实践机制》(项目编号:17SZGE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符念悠(1990.01- ),女,汉族,博士,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化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和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