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用余生让所有英魂回家

2019-05-28 05:44马志亚
幸福家庭 2019年5期
关键词:英魂亲信烈士陵园

马志亚

前段时间,一批来自同一个寄出地址的信件在网上刷屏,也揭开了一段悲怆的英烈往事。

这是一批被称为寄往天堂的信,每封信的收件人都署名“烈士”;这是一批关乎“回家”的信,每封信都饱含了一个英魂渴望回家的故事;这又是一批关于承诺的信,每封信都诉说着一名老兵许下的诺言。

72年前,在山东菏泽战役中,136名战士倒在了枪林弹雨中,他们的遗体被掩埋在当地老赵王河河沿上,墓碑上都只写着无名烈士。10多年前,一名退伍老兵当上了村支部书记,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英魂回家。10多年来,老兵先后查清了57名无名烈士的姓名、籍贯,他也开始寄出一封封收件人是“烈士”的寻亲信,先后帮助11名烈士回家,在经历了几年“杳无音信”的沮丧之后,2019年年初,他寄往江苏的4封尋亲信再次让他看到了希望,第12名烈士的家人在南京六合区被找到。

小村庄守护着136个英魂退伍军人看守陵园三十多年

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进入城区,“牡丹之城欢迎您”的石碑令人对这座城市生出几分遐想。穿城而过时,我们很难想象到72年前在这座“牡丹之都”发生的那场惨烈战事。

72年前,在菏泽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奉命由定陶一线向菏泽城奔袭,途中遭到敌人密集火力压制,战士们不断倒在枪林弹雨之下。当时的张和庄村临时搭建了野战医院,受伤的战士一批批被送到这里,村民们走出家门,加入抢救伤员的行列。轻伤员包扎后就被抬到后方去了,牺牲的战士,则就地掩埋在张和庄西北角的老赵王河河沿上。原本,为牺牲的战士都立了石碑,可是敌人很快反扑,碑体也全部被破坏。

张和庄烈士陵园就建在了掩埋战士尸骨的地方。走进陵园,一排排石碑整齐排列,除了右侧两排外,大部分碑体上都刻着大字“无名”烈士。陵园内的松柏树已有碗口粗,如同卫士一般守护着一排排整齐的石碑。

今年60岁的张起才,从30多年前开始自愿看守陵园。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从记事起就被长辈教育,“这是一处神圣的地方”。张起才表示,烈士陵园原本只是一处荒凉的坟茔,没有墓碑,方圆200米内也没有住户。可是村里人都能说出这里的故事,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过来祭拜,为长眠的烈士烧一点纸、往土坟上添一锹新土。

从坟茔到烈士陵园,还是从张景宪担任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开始。2008年,张景宪带领老党员将坟茔从杂草中清理出来,随后开始了陵园的环境整治。2010年,在佃户屯办事处领导的支持下,张和庄社区把烈士土坟改造成水泥坟墓,2011年,菏泽市民政部门对烈士陵园又进行了升级改造。

退伍老兵许下的一个承诺,让烈士们迎来了“回家”的希望

今年55岁的张景宪,现担任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2019年2月27日上午,笔者赶到菏泽,听张景宪讲述自己10多年来帮助烈士“回家”的故事,他说:“江苏传来的消息,让我重新振奋起来,我会继续信守我的承诺,用我的余生努力让每一个英魂回家”。

说这话时,他的眼里布满血丝——自从今年的寻亲信被各方关注后,他已经连续多天没睡过一个好觉。张景宪谈起连日来的为烈士寻亲进展时,脸上掩饰不住地兴奋。

“你们江苏的反馈消息让我兴奋了好几天,”张景宪指着桌上铺开的信件说,“这些都是被退回的,每年我一批批寄出,大部分都是被退回来。”从2012年起,他开始通过寄信方式,为无名烈士寻亲,随后的两年里,先后为11名烈士找到了亲人,但是从此之后,已经有好几年没有收到让他兴奋的消息。

从2008年决定重建烈士陵园,到如今已经持续11年为烈士寻亲。张景宪说,这是他的一个承诺。他1982年参军,服役于某部队炮兵团二营,当年从山东肥城乘坐火车到云南老山前线,他担任炮团二营四连报话班班长,参加了老山前线战斗。他曾眼看着两名战士在自己面前倒下。在他看来,没有到前线真枪实弹打过仗的人,不会知道战场的残酷,也无法体会到战士马革裹尸的悲壮。1987年,他退伍后被安排到菏泽供销系统工作。直到2007年回到了老家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他说:“从我回到社区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年轻的英魂回到家!”

2008年清明节后,张景宪开始了无名烈士身份查找工作。一开始,他只能到部队、医院、革命老区等地,进行大海捞针式的走访。他把每个线索都当成了机会,行程近万里,书信近千封,终于找到一位叫赵忠泰的老人,他是原华野八纵的战士。2010年初,张景宪赶到赵忠泰家中,确定了这些无名烈士就是“老八纵”的战士。依靠这一线索,张景宪终于找到了已经有了新番号的部队,在部队军史馆里,不仅记载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情形,还保存了当年的烈士花名册。这些烈士所属部队就是八纵二十三师,即现在七十七旅的前身部队。根据部队提供的资料,张景宪一共找出了94名烈士,其中有详细地址的86名。

“那么多烈士一下子不再‘无名,那一天是我几年来最高兴的”。张景宪如是说道。

寻亲工作一度陷入沉寂,但江苏传来的消息让他重燃希望

有了57名烈士的详细地址,怎么才能让烈士回家呢?张景宪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书信,可是这些信可以寄给谁呢?他手上一堆地址上,只有烈士的姓名。

张景宪说,是菏泽当地的一名邮局工作人员启发了他,对方提出,找寻烈士亲人邮政工作人员会起到很大作用。于是,他开始制作了第一封信件模版——在信封上,用大字号标明,收信人是“烈士”,下面附上一段备注,说明该收信人是牺牲的烈士,请求收到信的邮递员能帮忙寻找。在每封信上,张景宪标注的落款都是烈士陵园的详细地址,并附上了自己的手机号。

2012年寄出了第一批寻亲信后,然而,除了大部分贴着“改退批条”的退信外,其余没有任何回应。

好消息是2013年传回的,山东蒙阴县的一名邮递员,接到了张景宪的信件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查找,终于送来了找到一名烈士亲人的消息。张景宪说,当时他无比激动,立即跟邮递员取得了联系,得知对方在单位支持下,已经有了其他5名烈士亲人的线索。随着烈士亲人被找到,张景宪觉得更有劲头了。一年之后,滨州阳信县也传来消息,当地一名干部在朋友圈转发了寻亲信后,成功寻得了一名烈士的亲人。在寄出寻亲信后的3年时间里,张景宪相继为11名烈士寻得亲人,让烈士英魂回家。

然而,这样的好消息没能持续送来,此后几年里,烈士寻亲工作再度陷入了沉寂。

今年,张景宪再度发出了寻亲信,这一次,有4封信寄往了江苏省。他的信也第一时间被媒体关注,很快被网友们刷屏。有关部门迅速介入,在多方联系之下,张景宪为烈士寻亲的工作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江苏多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多方努力下,很快迎来了新的好消息,一名叫做“王慰华”的烈士,被确认就是家住南京六合区马鞍街道的王殿华烈士。

“看到那么多江苏网友转发寻亲消息,关注寻亲的进展,我觉得非常感动。”张景宪说,江苏的这次寻亲过程让他备受鼓舞,也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会认真总结此次寻亲过程积累下来的经验,下一步寻亲工作中,他也会更加注重网友们的力量。

对于自己的下一步打算,张景宪说,他会用余生践行自己的这个承诺,要让所有有名有姓的烈士英魂都能回家。即便这个目标达成了,他也不会停下脚步,他说:“还有70多名无名烈士身份无法查清,所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摘自《扬子晚报》2019年2月27日)

猜你喜欢
英魂亲信烈士陵园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铁岭市烈士陵园
英魂长存,再续荣光——校史纪录片观后感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