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2019-05-28 17:13谭维
中国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史社会学

[摘要] 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被看作苏格拉底的继承人。他是20世纪广受赞誉的艺术史学家,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本文主要立足于《艺术与错觉》以及《艺术的故事》,在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贡布里希 艺术史 社会学

贡布里希是古典西方艺术史学的大师,他对艺术史的解读与发现,已经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标杆,为中西方艺术的深入交流注入了活力,形成了艺术理论交流与分享的良好前提。其著述的中译本对中国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探索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具有十足的必要性和指导意义。

一、贡布里希艺术史概述

贡布里希是20世纪积极推动欧美学术界从艺术的视觉研究转向艺术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在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中,贡布里希无疑是最独特的一位。他把维也纳学派的传统和瓦尔堡学派的传统融会起来,把克里斯(Ernst Kris,1900—1957)的心理学方法和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的科学哲学方法统一起来,把艺术研究的心理学派和文化史学派结合起来,使艺术史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1]。

这一伟大成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渐进与突变、分化与整合存在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并对研究者理解艺术提出了挑战[2]。一方面,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艺术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迁徙过程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他人沉浸于艺术所带来喜悦的同时,深入挖掘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自身注入新的内涵。

二、贡布里希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一)《艺术与错觉》中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艺术与错觉》是贡布里希的经典之作,贡布里希在书中针对艺术再现问题进行了解答。以往的学者认为,艺术再现方式的差别取决于艺术家对自然的模仿意愿。而贡布里希则认为,艺术再现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的再现经验不同。因为所处时代不同,艺术家对艺术再现的方式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1.对心理导向形象的刻画与制作

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立足于核心论题,以讲稿的形式对艺术进行了深入解读。贡布里希在该部分的论述中,提出了“预成图式”[3]观念,认为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均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而不受任何记忆和经验影响的影像,则可将其称作为“视”。心理导向形象的制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预成图式观念的修正,以此来实现与接受者的匹配。基于艺术创作者层面进行审视,可将客体定义为视觉世界;而基于接受者的层面进行审视,可将客体定义为接受者。预成图式会对视觉世界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选择的主动性。因此,需要不断对预成图式进行完善,促进艺术作品向实体化转变。据此可认为,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视”的表象,否则也不能产生差异性的艺术风格。

2.对先验知觉的研究

现阶段,艺术品的图式已经被当作是一种先验的知觉,在艺术形象创作和解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先验知觉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先验的知觉具有选择性和意识形态,能够实现对知觉对象的精准定位。例如,在异国环境下,由于亚洲人的肤色相近,部分中国人会被认作是韩国人或者日本人。这种错误知觉的发生是建立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其次,图式是支配和表现先前经验的主要方法。贡布里希采取对比的方法,选择西方画家与中国画家的画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受不同绘画经验的影响,二者在图式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贡布里希认为,图式是制约知觉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乐意选择去看他的绘画作品,而不是其触目所及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知觉期待,并不断结合视觉素材,对自身的艺术作品进行修正,实现无意识的创作[4]。

3.对艺术形象的释读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觀察者的参与使得艺术品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基于这一层面进行审视,艺术品的创作包含了创作者的主观艺术,观察者虽未直接参与艺术创作活动,但其基于心理层面对艺术品所作出的释义和解读,从心理层面来讲,也可看作是“艺术共创”。通过建立起艺术创作者与观察者的有效交流,会对艺术创作心理产生指导价值,使得艺术创作者能够结合观察者的审美经验对创作进行完善,使其与观察者的审美认知相吻合,而以上现象的发生均建立在形象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形象进行深入地阐释和解读,为读者了解艺术家所创作的形象提供方便,促进艺术作品的流传。

4.对多义形象的视知觉解读

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针对“鸭兔变形”问题,对艺术形象的多义性进行了阐释,认为基于接受者角度对视知觉形象进行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存在可以隐藏多义形象的现象。基于知觉心理学的层面进行审视,人体的知觉机制会结合外部信息的刺激,产生多义性知觉。一般情况下,外部刺激越多,多义性解读就会越深入。

(二)《艺术的故事》中的导读性描述方法

在《艺术的故事》中,贡布里希以简洁流畅的语言对艺术传播方法进行了细致阐述,结合自然与历史的发展特点,对艺术的深层含义进行了挖掘,以此来深化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与见解并从中获益。这种导读性描述手法在研究《艺术的故事》中应用较为广泛。他以故事的形式,对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再现,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艺术作品,拉近了艺术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也对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

1.对研究成果的导读性描述

《艺术的故事》属于西方艺术史著作,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西方艺术(美术、雕塑、建筑)的发展历程。在《艺术的故事》中,并不具备华丽的辞藻,专业的术语较少,语言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由于贡布里希生长在德语国家,在到达英国之前,贡布里希通常将专业术语作为展示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表达的严谨性,但容易导致读者对阅读产生抗拒,不利于提升读者的接受程度。在英国期间,贡布里希需要将其研究成果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达,这也对语言的简明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于是,贡布里希立足于德语的表达思路,结合英语的表达特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收获了极大的成功。

2.语言和图画相结合的研究手法

贡布里希所创作的《艺术的故事》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史。书中不仅囊括了个人文集等原始史料,还收入了哲学家和批评家的著作,选取了风格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研究视角,以展现西方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人物和故事为目标,为读者呈现了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贡布里希在书中对东西方艺术具有优劣之分的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建立在东西方艺术汇聚和融合的基础上,东西方艺术无时无刻不在对话。例如,他在对敦煌壁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希腊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的佛教艺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西方的巴洛克艺术也受到了东方书法艺术的熏陶。这也为读者建立起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知提供了良好前提。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导读性描述方法是贡布里希研究艺术史的主要方法。贡布里希对艺术的研究,不仅拉近了读者与艺术的距离,对丰富艺术理论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艺术史研究者学习。

(谭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注 释

[1] 李晓愚、汪云帆,《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以〈艺术的故事〉为例》,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202—210页、275页。

[2] 牟春,《图像效果的发现与发明——论贡布里希的漫画研究》,载于《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78—87页。

[3]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是从德语翻译过来的一个哲学概念,在康德哲学中指先验的观念构架。在贡布里希的理论中,“预成图式”意指创作主体由于长期的训练和熏陶而形成的主观的图形。

[4] 刘昌奇,《修辞学与贡布里希视觉艺术理论之创新》,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102—107页。

[5] 孙一鸣,《浅谈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载于《西部皮革》2018年第2期,118页。

猜你喜欢
艺术史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误读的“艺术史”
“危机”亦或“转机”:杜威的“经验”观念对当前艺术史研究困境的启示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被误解的社会学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
从《奇迹的创造者——贝尼尼》一文谈历史人物研究法
镣铐下的舞蹈
意外遇见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