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古波斯的银豆: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2019-05-28 17:11张爱云田可可
旅游世界 2019年5期

张爱云 田可可

1978年至1980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窝托村发掘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墓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襄。考古人员在墓中出土了一件罕见的银器——裂瓣纹银豆。之所以说它独特,一眼望去,这件周身凸起裂瓣纹的银盒并不是常见的中原器物,更像是同时期波斯国家的典型银器,而盒盖上三只青铜的小兽和下方的青铜底座又是齐地特色的印记。专家考证,这件出土于临淄大武汉齐王墓的珍宝是“丝绸之路”最早的见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丝路使者”银豆作为山东省抽调的唯一一件文物在中国馆内展出。

你了解银豆吗?

裂瓣纹银豆,顾名思义指的是裂瓣纹状的银盒,那我们就从这两部分说起。裂瓣纹起源于春秋时期,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裂瓣状在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裂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

而“豆”从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上面一横就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条竖线就代表高脚(柄),最下面一横就表示底座(镫、跗)。“豆”一般是用来盛食物的,有时也作礼器用。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银质的豆较为少见,在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一件银豆,与此豆造型、纹饰均极为相似。此器造型酷似有盖高足青铜豆,但纹饰却颇独特,前所未见。

此件裂瓣纹银豆口径有11.5厘米,底径6.2厘米,通高11厘米。器身与盖面饰两圈裂瓣状花纹,尖端相对交错排裂,纹饰简洁大方,尖瓣隆起较高,弧形盖,子母口,腹部弯曲,盘和盖均为银质,具有很浓厚的异国情调。而铜质的高圈足喇叭形底座和盖上铆3枚活泼可爱的铜质兽纽,是器物带入中国后附加上的。盖内面刻“木南”二字。整个器身通过光线的折射,充分显示出银质器皿的高贵华丽,是一件十分难得的艺术佳品。

以捶揲打出凸起花纹的技法不是我国传统的金银器装饰方法,而在波斯,这种方法极为常见,因此有专家指出该器极有可能是从西亚传入,钮和圈足为中国工匠后配,以符合中国传统的使用习惯。如此说成立,那么中国与西亚的交往当可追溯到公元以前。

国宝主人为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襄

1978年,为了配合胶济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山东淄博段东风货运站扩建工程中在淄博市临淄区发掘出土了一座汉齐王墓。经山东省文物部门批准,于1978年11月至1980年11月整整两年的时间,先后对5个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整理,出土文物总计12000多件,数量之多,品级之高,轰动全国,令专家们震惊不已。从出土文物看,此墓为西汉时期。根据《史记·诸侯王年表》记载,西汉初年,刘姓齐王有六代,共74年。分别是刘肥、刘襄、刘则、刘将阎、刘寿和刘次昌。齐悼惠王刘肥、哀王刘襄和文王刘则时期,齐国在诸侯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代齐孝王将阎以后,汉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将齐国一分为七,齐国版图缩小,国势日衰。“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王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又“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此时的诸侯国“惟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临淄出土的汉墓规模巨大,工程浩繁,仅封土一项,约计用土40余万立方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营造这样一座大墓,其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作后盾,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此墓建于第四代孝王以后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能建于汉初前三代齐王在位时期。《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武帝时“齐悼惠王后尚有二国,城阳及川。天子怜齐,为悼惠王家园在郡,割临淄东环悼惠王家园邑尽以予川,以奉悼惠王祭祀。”说明齐悼惠王刘肥的陵墓应在临淄以东。《史记》成书距刘肥死的年代尚不久远,记载当可信。又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也可以推测,第三代齐王刘则死后,大规模修建陵墓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上述推调无误,那么,齐王嘉的主人就只能是汉初第二代齐王刘襄。

波斯人打造的银盒子是何时来到中国的?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从周边诸多文明国家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消化利用。中国文明的发展从未与世隔绝,很早就和西方国家的古文化发生着密切的交流和往来。艺术家、考古學家等各类科学派,未被地域的悬隔所阻碍,而且建立了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的密切关系。古人坚强的毅力和大胆的设想超出了当今人们的想象。商人、工匠们穿越草原,大海,沙漠,冲破一切世俗和困难,把一些绘画方法、铸造工艺、文化特色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波及到了文化浓厚的中国,如在秦汉时期欧洲葡萄纹,裂花纹,旋涡纹已经传到了中国,而且也被中国工匠改造后用在了银器、陶器、青铜器等器物上。

哀王刘襄在位十年,死于汉文帝元年。当时齐国正处于强盛时期。为齐玉规模修筑陵墓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虽然一时难以解释这件银盒是如何传入齐王宫的,但在秦汉时期,资料证明,中西文化交流己经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如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热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不仅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往来,还有不少移民到日本等国。他们把秦汉先进文化带往邻国地区,邻国也把他们的先进工艺带到了中国,由此可见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