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沉浮,昆曲归来

2019-05-28 11:29叶子
戏剧之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折子戏昆曲戏曲

叶子

【摘 要】昆曲是我国一大古老而又重要的戏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经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等名家的改良,广泛流传。由昆山腔到折子戏,历经兴衰,终得重生。本文将从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中,寻觅昆曲六百年浮沉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昆曲;戏曲;折子戏;昆山腔

中图分类号:J825 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39-01

昆曲,即昆腔,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元朝末年产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期间虽有衰落,但还在现世留存,其中定有其发展与保护之道。《昆曲六百年》纪录片共八集,将昆曲产生、发展、兴旺、高峰、衰落和重生等历史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也将其中付出心血的各种人及事物进行讲解介绍。纪录片概括了昆曲的整个发展史,本文将从中探寻昆曲发展各个阶段的奥秘。

一、昆曲六百年的历程

(一)声起江南。相传,昆曲的创作鼻祖是顾坚。六百年前南戏盛传,每传唱到一处,都被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唱腔,其中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发展成昆曲要归功于魏良辅和梁辰鱼的辛勤改良。“曲圣”魏良辅是明代戏曲音乐家,他用十年时间改良昆山腔,放弃了方言吴语,采用中州韵,研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腔调——水墨调。这是一种不同于南戏烟熏火燎味的声音,它更纯、更高雅,使昆曲能够更为广泛流传,且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梁辰鱼借此创作了剧本《浣溪沙》,将昆曲戏剧化,并搬至舞台,在周边区域广泛传唱,甚至唱进紫禁城。从此,昆曲成了舞台演出的亮点。当时的文人纷纷创作昆曲剧本,一种集体创作的社会氛围日渐浓郁。昆曲便成了大明王朝的时尚。一种戏曲的诞生不容易,让戏曲广为流传更难,不仅需要在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迎合众人的口味,还需要时机。昆曲在六百年前能够从多种唱腔中脱颖而出,就是靠着不断革新。

(二)临川四梦。1550年起,明朝国运由兴转衰,但文化和艺术渐趋繁荣,昆曲几乎兴盛到顶峰。此时,戏曲家汤显祖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昆曲《牡丹亭》。因其运用了浪漫的艺术想象,着力渲染真情的力量,冲破封建的枷锁,在当时的戏曲界引起了轰动。后由曲律家沈璟修改了《牡丹亭》剧本,使其更适合舞台演出。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新兴事物的发展道路,总会充斥着纷争。没有什么事物的发展能够躲过这一环节,我们应该正视矛盾、尊重矛盾,找到解决的突破口,进行改良。《牡丹亭》受到的非议不少,但这些纷争为后世的传奇创作指明了新方向。

对于戏曲中新产生的风格类型,我们应理性及辩证对待。首先必须肯定新事物,它的诞生极可能会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其次,从中找出欠缺之处,进行加工和改良;最后,为其指明发展方向,促使其进步。

(三)璀璨折子戏。何謂折子戏?顾名思义,就是挑出全戏中的一折或一出,单独表演,其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昆曲鼎盛后,观众们欣赏的便不再是剧情的发展,而开始关注每折戏中的表演发挥情况,折子戏便由此产生,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剧目。这时期的昆曲行当,从生旦净末丑五个家门下,又细分出20种细家门。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化妆,有的还有自己的脸谱。折子戏的出现,使得艺人们更为精致专业:一唱一念要与角色相符、一颦一蹙须与气质相近、做打相合更得引众称好。这既是对演员的考验,又是对他们的培养。

当一种戏曲步向成熟时,更需要对其进行严苛的考验。折子戏就是昆曲在接受考验后,成功诞下的产物。只有顺利通过考验的戏种,才能有更高的发展,才能迎合观众,才能应对棘手的挑战。

(四)昆曲重生。地方剧种在清朝中后期蓬勃发展,随着四大徽班进京,以京剧为首的地方剧种逐渐取代了昆曲在中国的主体地位。京剧的题材通俗,唱词也直白一些。昆曲该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八十多年前,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昆曲传习所开始招生,实行食宿学费全免的政策。正是当时中国一些文人的远见卓识,让昆曲艺术有了一线生机。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国各地的昆曲剧团相继解散,昆曲艺人流落四方。从此,昆曲在戏曲舞台上绝迹了十年。直到1956年,来自浙江的国风剧团进京演出《十五贯》,造就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佳话,它也标志着昆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任由昆曲在时代的大潮中自生自灭。如果有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昆曲就会有生存的沃土,不再流离失所。而昆曲自身也要融入时代因素,要放低身段吸引普通大众,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提高更多现代人的文艺欣赏水平。

二、结语

昆曲历经沧桑,如今又以崭新的面貌重获新生。它有着不竭的生命力,有着“百戏之王”的美称,它的乳汁哺育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剧种,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的文化基因,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呵护它呢?

参考文献:

[1]周兵.崑曲六百年[M].台北:時英出版社,2010,10-98.

[2]缪天瑞等.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陈丽.昆曲六百年[CD].江南音像出版社,2007.

[4]朱栋霖.大美至美惊鸿照影——评文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J].中国电视,2009,(02):23-24.

猜你喜欢
折子戏昆曲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