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解缓机理及多元救助体系构建

2019-05-30 02:54秦海权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救助体育运动大学生

秦海权

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主题的研究,近十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的热点。中国知网的主题检索发现,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占总体网络成瘾相关研究的一半以上,可见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成瘾的多发群体。国内普通高校多采用心理干预、朋辈协助、生涯指导等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成瘾的恶习。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救助体系这一主题进行界定与阐释。笔者从生理学、心理学、多学科整合角度解析参与体育运动解缓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机理,力图构建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网络成瘾救助体系,为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我国学者已经做过不少研究。典型的成果有:在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时间阈限方面,徐丹认为,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内为安全上网期,每周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内为安全上网期。[1]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救助对策或矫正,陈明龙、程福财等研究认为诊治青少年网络成瘾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教育和引导,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采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标本兼治,并强化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矫正及自控能力培养;[2~4]安民兵提出用个案辅导、团体治疗、社区参与等方法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5]曹祖耀基于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分析社会工作性质与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影响因素和工作方法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系统模型(见图1)。[6]在救助对策方面,李晶才根据大学生网络成瘾救助措施执行主体的不同,将救助对策分成了主观救助对策和客观救助对策,其中主观对策主要包括自我心理调节、主动借助图书馆和体育运动进行救助等方法,客观对策则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可行性较强、效果明显的措施;[7]卓明敏提出采用科学引导、文化平衡、平等交流、兴趣转移等方法防治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8]邱秋春、翟德平通过实验方法,论证了合理安排大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项目及处方制定,对改善大学生轻度、中度、重度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具有显著效果。[9]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矫正对策及救助方面的研究以理论探讨和成因分析为主,系统构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救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图1 青少年网瘾矫正系统模型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多元救助体系构建

2.1 主观自我救助体系

主观自我救助适合自制力稍强,能自我调节,能主动采取实际行动以缓解自己网络游戏成瘾、电子竞技成瘾的倾向或轻度问题的大学生。

2.1.1 主动选择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体育项目,转移关注重心来克服网络成瘾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能网络成瘾时,首先可以采取的就是走出游戏室,走进运动场,通过加入运动类社团、参加业余锻炼等方式,让自己从电子竞技(或网络游戏)的虚拟环境中回归现实,以真人对抗,或与自己对抗中重新认识自我,找回自我。实验证明:中小强度运动能降低普通大学生情绪纷乱(TMD)程度,显著性降低其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10]另外,参加自己比较擅长或喜欢的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游泳,可以快速找到破门得分、投球得分、速度感等心理“高峰体验”,短时间提升自身幸福感和愉悦感,长期坚持就会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排除压抑的心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或者采用体育运动干预,可缓解网络成瘾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五羟色胺与内啡肽竞争受体的生理学阐释。五羟色胺与内啡肽属于相反角色的激素类型。[11]研究认为,脑垂体分泌的五羟色胺管理人体的心境与情感,过多分泌就会出现精神障碍。虚拟的网络可以提供这样的发泄场所。一旦没有了网络虚拟的发泄通道,成瘾者就会感觉心情压抑、恶性循环至抑郁的地步。而运动可以促进脑垂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可以与五羟色胺争夺受体细胞,让人产生快感,使人心情舒畅,从而进一步缓解心理压力。长时间坚持,则对虚拟网络的依赖程度随之减缓和下降。高军等人的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网络成瘾的程度加深,治疗效果随之下降。对于重度网络成瘾者,干预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或者采取药物、心理辅导等措施综合干预。[11]可见,对于轻度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各类体育运动或参加学校体育必修、选修类课程,经常刺激脑垂体分泌更多的内啡肽等激素,从而保持心情舒畅,摆脱网络迷恋。

(2)通过运动快感和愉悦感对抗消极情绪。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短时成就感可以让人产生快感和愉悦感;Kimecik等人认为:从本质上讲,运动愉悦感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12]流畅状态有助于提高个体活动的内部动机,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13]运动中产生的愉悦感也是一种积极的心境态度,[14]有利于缓解应激,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15]网络成瘾大学生往往是通过网络获取成功和满足感,但长期下来却会形成高焦虑、低自尊、忧郁和自我概念不明等情绪特征。借助体育运动,则可以使以上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或缓解,并在群体性运动中通过增进交往,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在个体性运动中突破自我,克服困难,通过大汗淋漓之后的畅快感和健美身材塑造后的较高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重塑自信心和希望。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或认真习练运动技术,在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能的同时,可以锻炼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时间,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3)成瘾置换的多学科整合观。本能视角下的网络成瘾理论认为[16]: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丰富性、便捷性、刺激性等系列特征激活了人的基本欲望,满足了人的原始本能。当网络成为人本我实现、能量宣泄、焦虑缓解、感觉寻求和大脑中枢获得奖赏和满足的场所时,就会强烈地难以自控地痴迷于网络。因此,基于本能激活的运动干预法随即产生。该方法所持理念认为:运动有同网络一样的本能激活功效,运动成“瘾”可以置换网瘾;防治网瘾的核心理念是以“瘾”替瘾,用参与运动这种健康的“瘾”代替网瘾;[16~18]与其他网瘾干预法的最大区别在于,该方法是对本能能量的疏导、转移和置换,而不是对网瘾的压制。

综上,无论是基于生理学的激素(五羟色胺、内啡肽)控制,还是基于心理学的心境、情绪(流畅、高峰体验)控制,体育运动均是有益的干预“网瘾”的手段和方法,在效果上亦有不同阐释,然而基于“成瘾置换”的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整合的青少年学生网瘾防治模式则更可能成为未来解缓和防治网瘾的主流方法。如何根据网瘾的程度,设计符合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可置换网瘾的运动干预方案或体育研习课程,则是该领域深入探究的主题。

图2 参与体育运动解缓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机理

2.1.2 借助校园图书馆学习,养成科学用网的好习惯除了运动场,当代大学生还要善于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用网习惯。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还有海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阅读哲学、人类宗教、艺术、科学等领域里的经典著作,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借助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进行视频点播服务、数据库镜像服务、人员培训、课题查新、打印复制、读者进入聊天室,远程教育等,制作自己的网页软件及发布E-mail等,让这些对自身有正面积极影响的校园生活,代替网吧、宿舍的电子竞技(或网络游戏)环境,从而慢慢养成科学用网的好习惯,快乐充实地学习和生活。同时,通过步行或者骑行(共享单车)的方式,如大学生可以从学生宿舍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食堂等校园固定的行进路程来增加当天的身体活动量,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缓解自己的轻度网络成瘾问题。

2.1.3 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干预,以积极的态度化解不良嗜好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引导大学生改善网络成瘾的不良嗜好。如系统脱敏法,与家人或是好朋友定出总体计划,由家人或是好朋友监督实施,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假如原来每天沉迷网络12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10小时,第二周8小时,第三周6小时,第四周4小时,最后控制在3小时以内。自己若能按计划执行则由家人、朋友或是自我给予奖励。做不到时则给以惩罚。其他具有相似作用的自我心理干预方法,如放松训练法、自我暗示法、厌恶疗法、自我提醒法等,均具有逐步消除网络成瘾的作用。其次,通过冥想的方法,在睡前或者图书馆自习的间隙,想象自己参加体育运动或体育必修选修类课上的完美表现,回忆自己在技术细节上还可能提高的空间等可以延续运动后的“高峰体验”感,吸引自己继续参加这类有益的活动。

2.2 客观三位一体救助体系

克服大学生网络成瘾,还可以从客观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外部干预。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客观救助理论模型(见图3),建立可操作性救助体系,可以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系统,多元干预。

图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三位一体客观救助理论模型

2.2.1 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互联网管理,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

(1)加强学生辅导员专项培训,适时开展青少年网络成瘾主题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或网络游戏等引起网络成瘾的现象,学校应该不定期开展学生辅导员专项培训,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主题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醒有网瘾倾向的大学生重新安排校园用网行为,引导其做到科学用网。同时,注重使用鲜活的以体育运动缓解网络成瘾的案例和方法等进行主题汇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主动进行自我救助和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早日脱瘾。

(2)利用朋辈资源,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回归正常校园生活。对于网络成瘾大学生,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利用朋辈资源,挑选负责任、有爱心和愿意帮助同学的大学生,建立专门的帮扶体系以帮助其摆脱网瘾,重拾学习的信心。采取朋辈资源救助网络成瘾大学生时,最好采用“一对一”的帮扶形式,并以合理的督学帮扶体系作为帮扶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可以请曾经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来现身说法,利用同学的亲身经历来帮助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促使其下定决心戒除网瘾,回归正常大学校园生活。此外,朋辈资源是最好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搭档或伙伴,利于监督和随时反馈信息,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吴冰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过程中朋辈辅导的实施,可以有效克服惰性,有利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习惯养成。[19]当参与体育运动成为成瘾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常享受来自参与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流畅”感,成就感,亦可助其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校园生活。

(3)加强网络成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有效设定人生目标。学校应在每学年新学期开始就给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不但要制定四年大学生活甚至毕业后五年的总体规划,还要指导其细化四年中的学年规划或学期规划,并制定监督机制对学生的规划目标进行适时评估与反馈,让学生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对于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性格、职业偏好、兴趣特点、思维方式客观分析适合他们的职业类型,帮助其锁定相对具体的职业岗位,以便有的放矢地投递简历。

(4)建立校园互联网使用制度,防止大学生滥用网络。配套学校制定的《大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宿舍作息制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应结合新时期学生宿舍的实际,建立《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电脑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网络使用管理条例》等系列制度,控制网络成瘾学生通宵上网,严格管理宿舍电脑上网时限,引导其遵守网络公共道德规范,杜绝不健康的上网方式。另外,学校要与进校园的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运营商达成协议,进入校园的网络要先期进行净化和过滤,屏蔽掉哪些具有低级趣味、容易让人上瘾的网络游戏或广告产品,并定期升级屏蔽技术支持,以有效防止不良网络内容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诱惑和成瘾因素。

2.2.2 家庭应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有所担当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会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其对互联网建立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学习资源和工具。当父母发现孩子回家后只愿意关在自己房间里玩网络游戏而对其他事物不再感兴趣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悉心教育和心灵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加强与学校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与学校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制定相应的救助计划,早日让学生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游戏,摒弃网络成瘾的恶习。

2.2.3 社会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网络环境与场所的治理,营造健康的社会网络文化环境

(1)切实贯彻落实社会网络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的互联网环境。我国自新世纪初开始,就陆续制定了网络安全、网络服务、网络文明等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文化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的实施。

(2)加强对高校周边网吧的治理,为大学生上网打造健康的环境。应加强对各个高校周边网吧的审批、开放过程管理,控制网吧的营业时间,努力引导大学生自觉隔瘾。

(3)规范电子游戏市场环境,营造健康的社会网络游戏氛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要大力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这是阻止不健康进口游戏泛滥的最佳途径。要建立对进口游戏软件的严格审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监管制度;通过政企合作,制定游戏产品评审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暴力、血腥、恐怖、毒品、犯罪等不适宜各类人群参与的游戏名称,以营造健康的社会网络游戏氛围。

3 小结

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救助体系,学校要组织由主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副校长领衔,各个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或副书记、教育处、体育教学部(系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网络中心、校医院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常设大学生网络成瘾救助执行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委员会联席会,探讨学生网络成瘾新情况新进展,及时针对少数网络成瘾大学生展开救助,并根据新情况更新学校网络管理制度,确保校园每一个大学生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

猜你喜欢
救助体育运动大学生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救助小猫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