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江南文化溯源性、综合性的研究与应用

2019-05-30 09:02余思彦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金山区海派考古

余思彦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一步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着力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标识度。如何挖掘研究江南文化的独特基因,并进一步总结提炼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成为深入开展江南文化研究、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溯源性研究指的是由今而古,开展历时性研究,找出江南文化基因。比如可从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出发,不断上溯,找到江南文化中的不同基因。书法家陈振濂先生曾说,“民国书法看上海”。在群星璀璨的海派书家中,最为有名的有沈尹默、白蕉、潘伯鹰、马公愚、邓散木等,而从艺术造诣上来看,白蕉是其中鹤立鸡群者。作为海派书法的杰出代表,白蕉出生于金山区张堰镇,是本土书家。

从民国海派书法的杰出代表白蕉往前溯,可以看到明代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再前溯有明初的云间二沈(沈度、沈粲),再前溯有南北朝时的顾野王、西晋陆机,甚至再往前溯,可以看到马桥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曾指出,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通过书法史的回顾研究,或许就能发现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但又客观存在的、一以贯之的江南文化基因。通过江南文化基因的复原,能打通历史的关节,看到江南文化基因为上海海纳百川城市精神形成所作的贡献。

二、综合性研究指的是由点及面,开展多角度研究,复原立体的江南图景。在历时性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复原出立体的、多维的江南影像。要从“大江南”的角度去谋划布局,“大”有两重含义:其一即多学科研究的“大”,要进行跨越历史、考古、文学、建筑等领域的江南文化多学科研究,从不同视角审视江南;其二即时空含义的“大”,即从更长的时间阶段(上溯考古时期,下接近代开埠)、更大的空间范围(江浙沪、长三角、华东六省一市)去思考上海的地位、上海江南文化的地位。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的说法,以往我们对城市、集镇的码头比较熟悉,对于乡村的船码头则不甚了了。2018年金山区博物馆举办的“门泊东江万里船:金山船舫水下考古特展”,为我们解读江南乡村船码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该展是我国首个船舫考古成果展,该遗址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填补了同类遗址考古的空白,在考古学上增添了一類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考古遗存。

船舫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形制。目前我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同类型建筑只有三处:上海市金山区的朱氏船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的俞家湾船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的钱氏船坞。虽然名称各异(船舫、船坊、船坞),但通过实地勘察,三者的建筑形制相同、功能相同。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三者分布在长三角的江浙沪地区,也正说明了船舫是江南文化特有的水乡形制,也可以说它是江南文化基因。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乡村码头的舟楫往返,上海才逐步成长为海纳百川的大码头。

三、除了研究之外,还应强调应用,即为现实服务。上海郊区还有不少古镇,这是留给上海人民的宝贵财富,在此也呼吁要加强对上海郊区古镇的保护利用,一方面将江南文化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江南水乡的古镇更新中去;另一方面将江南古镇更新放到全市的角度去谋划,制定实施《上海市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推进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等,为重现立体多维的江南图景,丰富上海江南文化内涵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金山区海派考古
我与风的故事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中国教育学会与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签约共建艺术教育实验区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彭奕欣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