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背景下对教学过程重构的研究

2019-05-30 11:25高荧娉
山东工业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评课备课教学过程

摘 要: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上,教师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上课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也进行了重構。本文首先介绍教育重构下的教学环境,接着从备课、授课、评课三个方面介绍教学过程的重塑,并给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重构;教学过程;备课;上课;评课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1.171

1 前言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1]。在“互联网+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该怎么摒弃传统课堂的缺点,发展更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已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已经可以对促进课堂的重构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要想对教学过程进行重塑,就应该对技术和网络进行合理的应用。

2 教学环境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进行备课不单单是写教案,备教材。现在更多的是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远程交互学习带来便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以及接近信息时代的问题解决环境[2]。现在的多媒体教室里安装有教师平板电脑、交互式电视、电子白板、LED屏、自动跟踪摄像头等一些列设备,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拥有最舒适的学习环境而设计,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图1。

在这个多媒体智能教室里,每个学生配置一套VR(虚拟现实技术)穿戴设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时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会给学生配置平板电脑,这样在学生上课时就能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同时还安装了自动跟踪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系统,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学生进行考勤和通过微表情识别分析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课,同时这个系统还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表情、动作数据对教师这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做出评价,让教师及时调整上课方式和策略。

3 教学过程:以“眺望远方——建造高塔”科学课为例

(1)备课。首先,教师可以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果实网等教育资源平台等网站查找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包括微课、视频、图片)通过蓝墨云班课(一款教学APP)线上发送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浏览学习,做好上课准备,而教师则在线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指导。提前把资料发给学生是希望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到时上课便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时间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点。教师备课时需要尤其细心,需要和其他老师集体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交流意见,认真斟酌教学的每个环节,召开专家讲座,进行教学观摩和交流研讨,最终教案设计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教案通过,才可以实施上课。

(2)上课。上课时,人脸识别系统对同学们的出勤进行考勤。接着教师通过线上把准备好的一系列资料发送到学生的电子白板上,通过电子白板每个学生的进度条监督学生浏览资料的进度情况,对进度较慢或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待同学们都浏览完后,教师对资料进行讲解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任务:分小组设计一个塔,要求在要有设计图纸并且做出实物,材料自行准备(之前已经布置准备),整个过程要有记录。同学们接到任务后迅速分组,小组内明确分工(记录员、设计师、技术人员、展示人员)后就开始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好后要求每小组派人上台展示小组方案,对不合格的方案进行改进,以便及时进行修改。展示完之后小组便开始制作,制作的过程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可连线别的学校或班级进行PK。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网络连接建筑专家,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作品完成之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作品并阐述设计理念。

展示完成之后,由教师打分和其他组学生打分、自主打分、专家打分和过程笔记打分等组成,主要是为了促进评价多元化,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课堂只有教师负责打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调整各部分的分值权重,多方位监控、评价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质量[3]。

(3)评课。利用智能评价系统分析整堂课的效果,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同时系统也会对学生的上课行为进行分析,个性化地把每个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发送到个人电子白板上,让学生自己进行改进,学生也可对本节课进行点评,给老师提出教学建议。“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教师、家长等既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也是教学评价的对象,教学评价广泛化、多元化[4]。因此除了召开评课会议邀请相关课程的专家进行点评,还可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

[2]柯清超,吕晓红.信息时代的项目式学习:课堂教学的重构与超越[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3):7-9.

[3]燕艳,李潘坡.基于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04):92-97.

[4]唐烨伟,钟绍春,杨焕亮,陈颖,王晓晗.从应用融合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深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5-80.

作者简介:高荧娉(1994-),女,广西岑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评课备课教学过程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