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一万种可能的城市里,没有什么梦想不能被包容

2019-05-30 08:24许诗雨
第一财经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身职业

许诗雨

内地翻拍的《深夜食堂》播出后,不满于剧中悬浮的故事和敷衍的食物,网友自发在网上建过一个该怎么改编《深夜食堂》的话题。其中最深得人心的一个想法大约是:在一个有些简陋的夜宵摊,大叔、学生、下班回来的小夫妻闲话家常,就能汇聚出一幕幕悠长有趣的故 事。

日版《深夜食堂》一个精妙之处在于,剧中人有着千奇百怪的职业,舞娘、黑道、警察,虽然身份不同,但围坐在深夜食堂里,他们又能同样享受美食和温暖。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故事。

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日新月异的建筑设施中又透着烟火气息,这就是城市。而工作,这个大部分城市人最重要的身份标识,在这个有一万种可能的地方自然也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城市的发展变迁不断催生出新的就业群体和职业分工,不同城市特殊的当地文化或客观需求,也可能孕育出某种独特的职业。有些职业小众新奇,却又似乎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有些职业乍一听多少令人惊讶,但稍作了解,又觉得其存在再合理不过……

前不久,我们和社交平台“即刻”联合发起了关于城市和职业的讨论。虽然收集到的故事没有一万种,但也为我们挖掘到了足够新鲜的一面。

以下节选自我们的征集。这些职业,都很少见但有意思。这些提供者,有的是“見过”,大部分是“做过”。透过他们,你能看到城市和生活的另一面。

@黑手挡:我是一名脏辫师,这个文化起源于非洲大陆,发展壮大于牙买加,随后跟随鲍勃·马利的雷鬼音乐开始在欧美大陆传播。时至今日,脏辫文化已经成为美国黑人的重要文化之一。当然,白人也改良出了适合他们的脏辫款式。总之,它在欧美已然成熟。近几年,恰逢中国嘻哈文化井喷,脏辫文化也借机被国人接触到。虽然它在国内依然是小众文化,国人对其接受度还不是很高,但是更多年轻人选择勇敢尝试。

@Blairita:不算小众的工作,但是比较有趣。纪录片翻译。这是个远程兼职,基本上接到稿子都是自己定deadline。一开始觉得有点辛苦,因为自己有本职工作而且做翻译需要很多的前期词汇积累。但是随着技巧越来越熟练,就觉得很有意思啦。每次翻译都像是重新认识一批人、了解一个新的故事或者系统地学习一个新知识。还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但是确实有很大收获~

@alissi:几年前去参加验船师培训。其实作为第三方船级社行业,业务范围不仅包括船只,还包括海上钻井平台。验船师的工作就是上平台检验,爬各种舱,如果需要去正在出海的平台,那就直接坐直升飞机去,住在平台上好几天。可惜我去培训的时候正值行业低谷,平台都靠港停着。

@Songv:重庆棒棒。山城港口城市孕育出来的特色职业,早年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开山拓土,连接经济。这一大批的劳动力形成了内部严密的区域管理制度和师徒等级制度,并由此叫作棒棒。但是随着时代大潮的前行,现在这个职业也到了暮年,供需关系严重恶化,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收入低,处在社会边缘。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还剩下最后一批棒棒在坚守,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篇幅有限,推荐大家去看《最后的棒 棒》。

@一方通行_MDEo:以前在合肥做过阅读空间项目的配送员。这个项目在各个社区建立免费的社区阅读中心,能让很多的人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在配送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爱读书的人以及为传播书籍知识做贡献的人。现在我已经离职了,但这个项目仍然在发展壮大,2020年要建成100家城市阅读空间,目前有近七八十家(包括四县一市),青少年有很多乐于参与其中的,现在的国际型阅读马拉松赛事也在开展,很不错。

@大花生就酱:推荐一个社会企业“黑暗中对话”,起源德国,现在国内成都、深圳、上海有体验馆。他们的模式就是修一个黑暗体验馆,让健视的人进来体验什么叫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然后雇佣视障人士担任导赏员,带领大家在体验馆里完成一些互动。我觉得这个模式很好,盲人不再只有按摩一条出路,而且在黑暗中他们也不再是弱势群体,反而可以帮助到大家,用他们的声音和技能成为大家在黑暗中的向导。

@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青年:推子工,就是演出行业做设备租赁的技术人员。比较小众,学习的知识面很多,很杂,很辛苦,因为经常要通宵装场、彩排。但很庆幸,认识了一帮热爱这个行业的朋友。

@风暴烈酒_+cw2:是大家可能认知比较少的社会工作者。他们陪伴着流浪儿童、孤独老人、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守护着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孩子们的父母,老人们的儿女,弱势者的支柱。我敢说现在很少有人在听到“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后能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

@让我吃一口:环境音乐设计师,大到各种商场、店铺、展会的各种情景的音乐歌单设计,小到视频语音配乐设计,日常工作是不停听音乐,做方案。(公司也不太正规,叹气。)

@李三亖:公共场所环境采样师,简单说就是一线采样人员。每天到处跑,去周边城市不同的公共场所(酒店、美容院、理发店、泳池等),见各种各样的人,看相同而又不同的风景。

@宁静雪:我是一家民营精神病院的院长,谈不上小众,就是每天的生活挺精彩的。有时候分不清谁是患者谁是同事。大家都有 病。

@陈涤:高定皮具师。工作内容主要是做定制皮具,近两年开始转向皮制艺术品方向。很多人对定制皮具的理解仍多停留在刻个字之类,实际,定制师的工作十分繁琐,从技术到文化历史都要精通,才能做出有品质有细节,又独一无二的作品。

@不好找便便店:“孤独行走”—前几天采访了地铁轨道巡检员,一个人每天要在凌晨以后的地铁轨道中,独自行走20公里以上。从业10年相当于围绕地球走了大半圈。孤独地守护着出行人的安全。

工作让自己跟家人有了时差,每天回家媳妇已经睡着了,起床后媳妇已经上班了,去上班时媳妇刚刚回家,短暫的相聚。

@知更tattoo:文身师。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学美术,大学学的设计专业。当时只想着以后要从事美术相关职业,但毕业后发现我们专业所谓的设计更大成分是销售,很不喜欢。后来接触到文身就喜欢上了,我的愿望是我们社会对文身完全接纳,文身也不再是社会人、黑帮、混混的特征,人们对文身也不再有所偏见。我觉着:人这辈子如果能把兴趣作为工作那将会轻松不少 吧!

@晕导:动物实验室实习生。听起来像搞科研,其实就是负责养老鼠,养大后被实验成废物还要亲手杀掉,毕竟让这些被实验过的小鼠活下去也是受罪,小鼠的伙食费又不是给那些已经没有用的小鼠的。心里只能想着,为了人类,为了科学。

@王宇大笨蛋:麻雀投食工,我住的小区附近,每天早上6点30分都会出现一个穿着制服的麻雀投食工,骑三轮车到各个投食点撒一把玉米粒。

@Wangxun:应该是一个帮别人过生日的,叫作生日特派员,为那些在这座城市里孤独的人过一个热闹非凡的生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别问我为什么知 道。

@某熊猫桑:小剧场技术负责人(曾经)。平时主要负责维护设备,还有“造梦”,就是配合租场地的,不管是剧组还是活动方(有公关公司,也有一些演讲之类的公益活动,还接过一个婚礼),把他们的方案落实成剧场里能看到的东西,包括设计灯光、布置场景和多媒体方面的支持(接过选秀,选手才艺素材分布在十几张碟、几十个U盘和一个iPad里,一群人不到两分钟把这些东西塞给了我),还有跟组。有趣的经历还挺多。

猜你喜欢
文身职业
纽约10岁男童文身,母亲被捕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PHONEY WAR
文身
文 身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限制“文身自由”是对未成年人的必要保护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