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沿革与展望

2019-06-03 02:24赵滨元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合作经济圈

赵滨元

摘要:从区域经济合作角度来看,环渤海地区地缘联系密切,人文环境趋同,经济要素互补,产业协作空间巨大,市场一体化前景巨大,具备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以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看,环渤海区域未来将建设成为各区功能明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创新活跃的一体化经济区域,成为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现代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集聚区域。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9.03.009

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五省区两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带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经济发展“东移”与我国经济重心“北上”的交汇处,向东紧靠韩国、日本、朝鲜,向西连接中西部广大地区,向南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向北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蒙古国、俄罗斯以及更縱深的远东地区相连接,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开的作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环渤海地区的重点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人力资本、积极的政策倾斜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因素,抓住了改革发展的契机,实现了国民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凭借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于此,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独具特色的环渤海地区。

一、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历程

因环渤海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上的重要性,其区域经济发展很早就受到了关注。1986年原国家计委为了避免地方政府自主权扩大后出现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七大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就是其中之一,环渤海地区的概念也随之被提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理论探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指1986年至1991年。这时期学术界对环渤海地区相关理论的研究不断丰富,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设想,而现实中真正推动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不多。在本阶段最大的行动当属天津市在1986年联合环渤海地区的15个沿海城市,成立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每一年半至两年召开一次。

(二)实践探索阶段

主要时间段为1992年至1996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环渤海地区开发写入报告,也正式确定“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使环渤海地区开发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成为一项全国性区域发展政策。另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规律开始逐渐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环渤海地区的市场一体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稳步发展阶段

主要集中在1997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国家在“九五”规划中提出“要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在此背景下,环渤海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始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远景规划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稳步前进。然而,在制度体系特别是在行政体系上仍存在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四)快速发展阶段

从2004年至2012年,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2004年的“廊坊共识”“北京倡议”,2006年的“天津倡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极大提升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五)进入新常态阶段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战略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在环保、能源开发、基础设施等多个经济领域开始了密切合作,区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特点

经过多年发展,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特点。

(一)政府合作紧密度日渐增强

在长期的经济互动中,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政府对区域统筹协调的重要性取得了高度共识,有关各方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着力营造协调发展环境,有效地促进了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40年来,在市长联席会的不懈推动下,从“廊坊共识”到“北京倡议”,从“天津倡议”到“沈阳倡议”,环渤海各省市政府关于区域合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互访频繁,环渤海区域迎来了一轮又一轮合作高潮。目前,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之间已初步形成了“高层互访推动、部门协调组织、企业落实合作”的工作机制。此外,环渤海区域高层磋商合作机制也取得了突破,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市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京津冀都市圈工作交流会等合作平台效应日益凸显。区域内中原经济区、辽西蒙东经济区联合体、“九市一盟”等合作组织也积极开展合作,培育和打造出一大批区域增长点。

(二)多层次合作协调体系日趋完善

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协调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这是各成员市推进区域合作的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在推动区域交通共建、市场统一、产业对接、研究开发、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层次,在市长联席会的指导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企业、人才、房地产、节能、旅游、信息、媒体、医院管理等16家区域合作组织,主要由各城市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成,合理整合了区域各类资源,推动了专项领域深度合作,促进了区域经贸交流。第三层次,是企业层面的合作,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跨地区经贸活动,搭建了企业间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

(三)多领域合作成果日益凸显

在规划合作方面,环渤海五省区两市间以及各成员市之间,以《政府纪要》《框架协议》等多种形式签署协议,明确了双边、多边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其中,既有政府间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也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规划、口岸合作、产业对接、商业发展、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单项内容的框架协议。在交通合作方面,根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备忘录,京津城际铁路、京津高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京津同城效应进一步显现;已建成通车的海滨大道把天津港、黄骅港、京唐港、秦皇岛港四大港口连接起来;已竣工通车的塘承高速公路连通了天津与河北承德、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津宁高速公路是沿线区域进入天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最便捷的通道。在口岸合作方面,天津口岸服务优势延伸至内陆省区,天津港先后在北方地区12个省市设立了20多个内陆无水港,涉及北京、沈阳、石家庄、保定、邯郸、德州、淄博、包头、二连浩特等市。在科技人才合作方面,组建了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和环渤海高校科研联盟。一年一度的环渤海人才智力交流会,已成为区域人才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朝阳产学研合作对接模式的成功推广,搭建了区域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在金融合作方面,天津股權交易所与淄博市共同发起设立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为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为这些企业提供挂牌交易平台。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齐鲁银行、威海商业银行、河北银行等先后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了区域金融资源共享。在市场合作方面,先后建成北方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环渤海建材批发市场、储宝钢材现货市场、大胡同商业中心、产权交易等商品要素市场,形成了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较为完备的区域市场体系。

三、环渤海地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环渤海地区合作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群整体来说,各个城市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合理的合作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比各自经济实力的发展更有实效性。然而,环渤海各城市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弱,虽然城市间在经济贸易、旅游交通等方面有固定的合作模式,但只局限在较少的领域,缺乏整体发展上的合作理念。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意识大于合作意识,以北京和天津为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两个城市之间主要处于竞争状态,缺乏合作。此外,在区域港口合作方面,一方面,产业结构趋同和港口间的竞争减缓了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环渤海各省市在项目安排上呈现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使原有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逐步减少,大部分省市除了发展钢铁、化工、煤炭、建材、电力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区域经济在产业上的最佳关联和效益最大化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港口功能定位重合加剧竞争。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秦皇岛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等多个港口,几乎有市必有港。客观地说,港口的蓬勃发展的确带动了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由于各港口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不尽相同,合理发挥各港口的优势,可以建立分工协作的互补型联盟。但目前存在过度竞争的隐患,如京津冀区域内有4个港口,距离很近,尤其是曹妃甸港,距离天津港仅一步之遥,拥有共同的腹地。再如,天津要建设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要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青岛要建成北方地区的航运中心,定位趋同,这必然会加剧对资源、对靠港船舶、出入港通道的竞争等。

(二)区域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

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主力,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一般来说,核心城市凭借其自身各方面优势,带动着其他城市的兴起,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促进了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所以,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核心城市必须具备相当强度的经济影响力。环渤海城市群以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作为核心城市,是典型的“双核”结构。但是在经济上,北京、天津和区域内的其他城市缺乏紧密的联系,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到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则相对更弱。目前看来,环渤海地区发展尚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环渤海地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北京和天津、大连、青岛俨然已分别成为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龙头,在此格局下,相互之间有可能产生激烈竞争,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

(三)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通过对环渤海三大产业带发展的重点产业类别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集中在钢铁、石油、煤炭、石化、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如辽中南的主导产业是钢铁、石化、重型机械制造、汽车,山东半岛主要发展石油、石化、机械制造、电子等,京津冀地区也是发展钢铁、石化、重型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产业。区域内相近的城市发展相同的产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市场,虽然各自形成了产业体系,但这种雷同的产业发展结构不仅不能优势互补,反而会阻碍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并造成产业链条的缺失,从而严重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相比,环渤海的产业链条相对不够完善。学术界普遍认为长三角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区域内不仅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而且还有与之相配套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在小的范围内,几乎90%的零部件都可以找到。珠三角也是如此,虽然超级大的企业在数量上没有长三角那样多,但是在产业集群上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小企业。与之相比,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并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有序连接的产业链条,相对不够完整。虽然有一定的企业规模,但是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少,都争当“龙头”,缺少团队合作意识。

(四)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环渤海五省两区市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形成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北京和天津,第二阶梯是山东和内蒙,第三阶梯是辽宁、河北和山西。2017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12.9万元和11.9万元,河北和山西的人均GDP分别为4.5万元和4.2万元,差距十分明显。这种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地区间经济要素流动的不平衡,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外商投资等都向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倾斜,使较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这就使得各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市场化水平很高,如北京、天津、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等,而一些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行政、自然经济等因素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仍起着较大的作用。另外一些城市发展则相对较慢,如山东西部地区、河北中西部地区、辽宁北部地区,无论是在产业机构、居民收入水平还是在市政建设和对外经济方面都与沿海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在毗邻京津的河北还存在“环京津贫困带”,这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和不平衡,大大阻碍了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建立,也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环渤海地区有着全国最为密集的铁路网和公路网,但缺乏贯通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公路和铁路,区域内的交通大多沿用全国性的运输网络。另一方面,环渤海地区交通运输任务重、里程广、需求大,使得本地区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更加严重。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了本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港口建设方面,环渤海地区超过1000公里的海岸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日照、青岛、烟台、黄骅、天津、曹妃甸、秦皇岛、锦州、营口、旅顺、大连等港口。每个省市都有各自重点发展的港口,各个沿海城市也积极进行港口建设,使本区域内的港口发展迅速。这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加剧了港口间的竞争。这些港口对进出港船舶、出入港航道、经济资源的竞争日益影响着港口的经济效益。当前本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港口运输需求巨大,这些竞争所带来的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当经济不景气或者经济衰退时,这些竞争将会给港口带来很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当地港口城市的发展。此外,本区域内现有的几个港口都以建成国际性航运中心作为目标,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港口间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例如河北的曹妃甸港,本身有着良好的深水航道,距离天津港也很近,如果二者进行合作,将会大大节约投资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两个港口的经济利益,但是现实中由于行政因素的制约,其合作前景并不乐观。从整体上看,本区域港口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更没有确定喂给关系,这些都不利于整个地区内港口群实力的提高。在航空运输方面,本区域内很多城市都兴建了机场,但是机场的使用率明显不足,机场彼此间的距离太短,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区域性的航空联动机制不成熟,航空交通运输的一体化水平仍然较低,非常不利于地区间人员的交流、物资的流动。

四、环渤海地区合作面临的形势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优势和机遇。

(一)从国际环境看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上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际资本流量的继续增多,国际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跨国公司转移中高端制造业和研发机构的趋势逐步增强,都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其中,东北亚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条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成为国际经济界瞩目的重点,经济合作也日趋活跃。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枢,又具雄厚的加工制造业基础、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腹地、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比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在该区域国际分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成为东北亚经济核心的潜在优势。环渤海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临近日韩,与日韩在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日本、韩国的技术转移和产业扩散,在环渤海地区的力度、深度都是最大的,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客观上加快了环渤海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看

党的十八大以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渤海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6日在考察北京时召开座谈会,在听取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之后,就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作为高收入大国多功能中心的首都与其周围地区组成的首都圈,通常是具有全球一流水平和影响的。北京是比较典型的多功能中心型首都,加之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目标,面向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首都圈,无疑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三)从环渤海地区自身条件看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具备完整的产业发展基础。环渤海地区有很多大中城市,过去曾是共和国的“骄子”,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和工业技术装备条件,尤其是重工业曾处于基础地位,因此综合配套能力和职工素质水平也较高。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环渤海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进一步转型,借助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其潜力正在被重新唤醒并得到广泛认同。世界经验表明,城市群都拥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环渤海城市群间的共同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极其乐观。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环渤海城市群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从目前环渤海城市群中联系最为紧密的京津冀来看,这种共同市场已现雏形。天津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高级环节,将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并拥有相对发达的金融环境。河北的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将成为原材料生产加工和产业配套基地。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将主要发展科教、研发、中介、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发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地的功能,与天津、河北呈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之势。从更长远来看,京津唐地区又将与环渤海的辽宁、山东等地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五、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前景展望

当前,尽管世界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展望未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将在合作大于竞争的氛围中不断向前推进。区域内以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城市群为核心的三大板块,在联合其他城市与地区共同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世界级的知识经济带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明显的智力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环渤海地区凭借北京首都的知识资源,努力建设成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真正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完美结合,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进而带动全国范围的知识经济,成为获取利用全球知识、提高国家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扩散与应用的主要基地。

(二)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

世界制造业沿着产业梯度的顺序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转移。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已有的资源和基础,继续扩大制造业的规模,整合区域产业,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建成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在信息技术、现代装备、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领域建成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成完善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开发体系,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

环渤海区域具备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海陆空运输网络,形成了快捷通畅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产业基础雄厚,物流需求潜力大。作为北方对外开放门户的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都在着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环渤海区域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建设成境内外货物进出口、转运的商贸物流体系,成为汇聚货物、人才、商务信息、资金的基地。

(四)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聚集区

环渤海区域是中国城市最为密集的三大地区之一,区域内的骨干城市群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搭建起了城市区域经济的框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功能互补、布局合理、产业相互链接互动、一体化的城市集聚区。

参考文献:

顾新颖.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启示[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刘良.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政府间合作:历史、绩效与挑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9-70.

杨楠.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6):24-26.

赵东霞,韩增林,王利,等.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J].经济地理,2015(6):8-16.

赵明华,李娇娇,韩荣青,等.环渤海地区省际地缘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5(11):29-3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Bohai rim region has a good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cause of its close geographical connection, similar cultural environment, complementary economic factors, hug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pac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prosp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strategic vision, Bohai rim region will be built into an integrative economic region with well-functioned component areas, reasonably-flowing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c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will become a world-class knowledge economy belt, the largest modern manufacturing and research base in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ogistics center and an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with global influence.

Key words:Bohai Rim Region; economic circle; regional cooperation

責任编辑:王  缙

猜你喜欢
环渤海区域合作经济圈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的中心收敛和空间溢出性——以环渤海城市群为例
环渤海发展纲要获批将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长三角区域合作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