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湮没与忽略的味觉

2019-06-03 09:23龚小萍
当代人 2019年5期
关键词:掌勺食客味道

时间回溯到1998年的春天,广州街头林立的大排档,总是无数次牵扯着我卑怯的目光。那时候,我和老婆在最初寄居的黄埔区沙步工业村做过的最为奢侈的事,就是等她疲惫地下了晚班之后,到住处的大排档上点一份三块五的干炒牛河,然后再拿上一瓶三块钱的“老珠江”。

当时间潦草地翻过21年,那湿漉漉的市井烟火气息里的抒情,不再让我充满好奇,却实实在在融进了我的舌尖,让我没有办法将它忽略。

这些不事装修的大排档,注定无法被“豪华”这样的词语击中。每每从它的门前经过,素朴的装饰和摆设,总是安静地混合在众生的脚步和身影里,连着锅碗瓢盆都透着拙拙的坦荡,更是鲜有殷勤夸张的迎来送往,那些垂下眉眼的食物,与精致无关,却绝对对得起行色匆匆的人挑剔的味蕾,展示出天赐的超凡脱俗。

食的道统

不止一次停留在龙津西路那家卖石磨肠粉的大排档里,我知道,店主是深谙饮食的道统的,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味道做好,便足以驰骋江湖,并以此旺丁旺财。那些服务员,大约都是老板自家人,在他们的服务用语里,难得寻觅到斯文有礼的讲究。食客们来了,自己找一处空档,坐下来,他们递上的,多不过是一杯温热的淡茶,而后,就是一句极简的问话:“吃什么?”问话的也可能就是老板,食客也不用抬头,回一句:“肠粉,不用鸡蛋,加一点青菜。”问话人迅疾转过身去,绝不会陪上一张夸张的笑脸。

这些临街的大排档,也有可能就是纯粹卖竹升面的小小面店,三五张小台,一张小台上,有时候甚至挤满五六个食客。食客冲着的是味道和价钱,能日日光临的,味道自不必说,单单那价格,已有足够的吸引力,八块钱一碗的面里,有大坨瘦肉、猪杂,或者鱼蛋。有些食客还要再加一个煎得金黄喷香的荷包蛋,只再加一块钱。而生菜是必不可少的,哪怕菜市场里的生菜卖到十几块钱一斤,这“生菜(财)”的好意头是必需的。大排档,它就是这么物美价廉到无敌。作为食客,你不要擔心它为利润而偷工减料以致歇业,它在这条街上已经生存了十年八年不止。

家的味道

父亲说,这家店里的米粉有家里的味道。第一次听父亲说时,我觉得好好笑:“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广州风味,怎么会是你湖南米粉的味道?”第二次父亲还是这么说,我就不再笑他了。父亲因为肠胃问题,已经多年不再沾染辣椒,没有了辣椒,家里的米粉未尝不是这样的一种清淡味道。“那您以后就天天来这里吃吧。”我对父亲说。

这家米粉店,作为老板的男人负责掌勺,儿子送外卖,那个负责收银的女人,当然就是老板娘了。而那个洗碗洗菜的阿姨呢,老家请来的一个亲戚,包吃包住一个月三千块。钱,当然不是很多,比起老家种地,可是强多了。过年时,还要给阿姨包红包呢。我和老板拉家常时,已经又来了几个朗声欢笑的食客,“丢来丢去”的白话,显示出老街坊的身份。老板停止闲扯,转身为这几位老街坊去烫粉。他知道他们吃什么口味,做好端上来即可。

一个排档,就这样养活着一家人。无数的排档,养活着无数家的人。

隐秘的江湖

也有不掌勺的排档老板,掌勺的师傅是请来的,这些师傅,大多都怀揣一门绝技。他们的身价自然不低,有的是在做原始资本的积累,待时机成熟,自己就去做老板;有的则是曾经的老板,因为某次失误而血本无归,不得不给人打工,以图东山再起。

男主外女主内的排档也不在少数,老板娘除了收银,就是吆喝那些负责送外卖的吊儿郎当的小伙计。二十郎当岁的年纪,青涩未退,身手敏捷,十几个饭盒加汤挂在自行车上,小伙儿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把着单车头,大街小巷转来转去,招摇过市,还不忘记对着走过身边的美女吹一两声口哨。不过,这几年的买卖市场基本上被“黄袍加身”的美团的大小伙子们“垄断”了,极少有排档再请一个专门送外卖的伙计。

远景路上的海鲜粥

我对远景路熟悉的程度,堪比花园村。但是,那家卖海鲜粥的大排档,却是经由我的朋友、潮汕籍作家黄剑丰兄弟的指点才知晓的。为此,我很是汗颜了一阵子,以致后来再不敢对人吹嘘我熟知远景路。

在没有走进这家排档之前,我着实怀疑过老板的经营之道:他的选址临近东江大酒店,门脸窄小,完全被东江大酒店的繁华所遮没。但我所谓的经验,在我走进去之后,便彻底的崩塌。

海鲜粥是排档里唯一的主食,除了青菜和少有的几个肉菜,再也没有更多可供挑选的菜式,但让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门庭若市。有两次,我和家人想去吃店里的虾蟹黄鳝粥,看着等在外面的数十位食客,我和家人望而却步。时间来到去年冬天,我那个曾经在广州打拼过后远走西南的朋友回广州看我,指名要去那里吃海鲜粥。当我和朋友在岭南寒夜的霜风中来到排档的时候,足足等了20分钟才有一处空位落座。

松柏大街上的粉与面

在我熟知的广州的街道上,除开西关,广园新村松柏大街卖粉与面的排档应该是最多的。有一年,决定要做个“好吃佬”的我,在前东家同事的导引下,几乎尝遍了街道两旁所有的粉面。我算是真正品尝到了同样的食材,在我的唇齿间留下的不同的味觉记忆。后来,我跟一家排档的老板混熟了脸,向他请教这个问题时,他淡淡一笑:“如果客人吃到嘴里的东西,都是工业流水线上配送的味道,我想,这条食街,就没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不管什么样的食材,味道好不好,全凭掌勺师傅的一把锅铲,师傅千千万,味道也就万万千了。”

实际上,被挤在食街中间的这家小小排档,其店面窄小逼仄,右边是已经经营多年的菜市场,一年四季总有夹带各种瓜果菜叶的浊水流过,以至于老板不得不将门前的台阶垫高两层,但这情景似乎一点不影响食客对美食的追求,每天是宾客盈门,络绎不绝,为的就是满足那回味时被馋虫勾引出来的点点口腹之欲。

最实在的美味

我单位前面的这家专门卖麻辣烫的排档,是敞开式的,简单的布置也极其符合21世纪年轻人的审美。厨房里的一切,都让坐在餐厅的人一目了然,一口大锅冒着白腾腾的热气,老板用一把舞弄得稔熟的竹制勺子,烫着客人挑选好的肉菜,捞起倒进旁边的碗里,再从一旁的汤锅里舀上一大勺高汤,最后撒上一撮葱花。“这一碗是你的。”往客人面前一放,瞬间就是食物入口时的“簌簌”声,满眼都是大快朵颐的欢畅。

几次进出那家位于江南西紫丹大街的大排档之后,我开始发自内心地钦佩起老板来。店内摆设简单至极,几张干净的长桌、塑料圆凳,挂着的两扇吊扇,四面通风。喜欢这家店的无拘无束,邻里间的熟络。对面豆腐档的老板过来吃早餐,常带上两块自家磨的豆腐,让老板下猪杂时一并下了豆腐。热辣鲜嫩的豆腐和米粉猪杂鱼蛋一并端上来,那美味怎一个“好”字了得。

到了夜晚,老板又开始经营烧烤串串,以供喜欢宵夜的男女老少来喝酒吹水。各色食客,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下,按需点菜,一次次满足着自己的味蕾感官。

多年游走于广州的大街小巷,我就这样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广州的大排档。我喜欢它的融汇中西,更喜欢它艳俗不羁的市井气息。在高档一点的大排档,食客们还可以吃到各种西点小吃,如多士、三文治、港式丝袜奶茶、咖啡,或者红豆沙、芝麻糊、木瓜炖雪蛤等中式甜品,但价格都是一样的大众化,下至小菜、炒粉面饭、鱼蛋粉面、白粥油条等,丰俭由人。

“民以食为天”。身为普罗大众芸芸众生,品一款唇齿留香的美食,就是一件最为简单的乐事。生活当中除了追寻鲜花、掌声,不可或缺的还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以及那尝不尽的酸甜苦辣。

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中有一句台词:“人这一辈子,怎么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当然,吃到嘴里是酸甜苦辣,各尝各味。”

而生活,原本就是如此。

(龚小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有作品被收入散文年度选本。出版散文集《慢品元曲·人生能得几回闲》《慢享唐诗·独爱你那一种愁》。)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掌勺食客味道
这些味道怎么办?
快乐的味道
叫住他
爱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
哪些城市“掌勺”过冬奥会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