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民的笔墨人生

2019-06-03 09:23海津
当代人 2019年5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境界

海津

将笔墨融入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生命会因笔墨而生出一双翱翔的翅膀,在理想的天空里与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伴,生命因此而精彩;将自己的一生融入笔墨却是痛苦的,为了心中那片遥远的绿洲,在沙漠里艰难地跋涉,不仅仅是现实的考验,更是生命的历程。然而,两种境界又是难以分得清或者分得开的,画家王毓民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苦乐行者。

毓民是个豪爽的人,他对艺术的执着令我感动。他是在燕山深处的一座小村子里出生的,并且一直生活了许多年,也许正是这片贫瘠却美丽的土地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毓民的生活一直不是很宽裕,很多年前,他一家人居住在文化馆后院的一座工棚里,低矮、黑暗、潮湿,雨天漏得不行,雪天冷得不行,但毓民是个豁达的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他也没少独自作画。时至今日,无论生活还是创作,毓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毓民在藝术追求上一直是十分严谨的,这是他的性格使然,更是名师出高徒的结果。毓民是我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大家孙其峰和霍春阳的学生,曾得到大师们的悉心教诲。因而,毓民的画,无论是高洁的梅花、明媚的迎春,还是幽雅宁静的紫藤、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其笔力墨法皆有章可寻。笔墨功夫是中国画的底线,也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从毓民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充满灵性的笔墨所具备的深厚的传统功力。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厚度、力度、节奏和韵味,体现了画家的不同风格,也体现了画家的高下之别。富有表现力的点线结构,形成了中国画的深远意境,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洇染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取向。毓民的花鸟,正是牢牢地盛开或栖息在了传统的枝干上。徐恩存曾这样评价毓民的画:王毓民的写意花鸟,笔墨率意却不霸悍,从容自然却不散乱,笔的节奏、韵律与墨色的氤氲变化顾盼呼应,浓淡对比跌宕起伏,在险象环生中又时时破险,使章法、结构产生了无穷意味,充满了笔情、墨意与清新的诗意。

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画自宋以来文人画兴起并成为后来中国画的主流,使其更深地走入了诗化的境界,更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因而,画家的功力,不仅仅是笔墨,更需要“诗、书、画、印”“琴、棋、书、画”的综合素质,画家的文化积淀不仅决定了他的艺术前景,也更多的浸淫在他的艺术作品之中。毓民是个颇具灵气的画家,他的灵气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另一方面便正是得益于他的文化根基。文化传承表面是各种技巧,而深层的却是一种精神,精神的脱俗更是难得的。写意画在笔墨上贵在一个“写”字,在境界上贵在一个“意”字,意是画的灵魂,而意又是胸中之意,胸中有则有,胸中无则无,胸中深邃,画境则自然悠远。

毓民的画空灵、飘逸,但又不失生活的气息,这与他的经历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他将自己的热情与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他的艺术创造之中,自己的生活却被更多的忽略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视角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他热爱生活,更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毓民虽是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的得意弟子,但在艺术追求上却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霍春阳先生的画,笔墨几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境界更趋高古、脱俗,仿佛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而毓民在继承了老师笔墨精髓的同时,更多地走向了民间,是一种平民情结,看他的画一股亲切而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在《白菜记》中这样写道:古往今来,白菜一直是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当家菜,可谓代代不乏,百吃不厌,所以说百菜不如白菜,同时也是画家始终不衰的画题。民喜之,画之并题之。

观毓民近期的作品,更见他始终坚守的一平、二静、三和的创作状态,平淡、静悟、情和,不为世事所扰,不为物欲所惑。自然,本真。一笔一墨,皆源于内心的丰厚,一花一草,皆带有情感的充盈。毓民的笔墨之下,意绪满而不溢,机锋藏而不露。从而达到虚与实的完美结合,实现内敛与张力的平衡体现。很好地达到了作品的中和之美,以温和敦厚,有别于狂狷粗野。他的作品,从不以狂、野、怪的极端方式博取眼球,总是一如既往地静水深流,淡泊宁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空云卷云舒。这是性情使然,更是修为所致。

毓民在生活的原野上辛勤撷取的艺术之花,使他创造的艺术作品既有文人的放达、自然,又不失生活的真实、亲切。

毓民以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在传统的道路上,应该说,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是一条大家之路,但也是一条危险的路,传统像一条宽广的河流,你也许会在河面上扬帆远航,也许会被滔滔河水淹没。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毓民高扬起的桅杆,期望他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一帆风顺,直达彼岸。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境界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笔墨厨神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最高境界
为练笔墨才写荷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