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钢琴曲三首》之三音乐分析

2019-06-04 12:04陆颖颉
黄河之声 2019年7期
关键词:曲式钢琴曲音高

陆颖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 1916-2011)是美国当代作曲家,根据《新格洛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bitt”词条中介绍,巴比特早期热衷于十二音的实践,尤其是尤其在结构的形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并彻底地重新审视了音乐关系。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勋伯格(和威伯恩)的“配套集合”的研究。他在新维也纳乐派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基础上,开创出“整体序列”这一概念,《钢琴曲三首》是巴比特1948年的创作,这是他的第一首整体序列代表作品,笔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研究者经常将分析其第一首钢琴曲来证明巴比特的整体序列概念,而第二、第三首甚少提及,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巴比特《钢琴曲三首》的第三首进行分析,以求把握它的内在基本结构,对日后研究巴比特的相关作品打好初步的基础。

一、音高结构分析

(一)序列中的对称性

巴比特《钢琴曲三首》之三1-2小节上方声部根据十二音出现的顺序,得出十二音序列原型。

从三音集合在序列中的分布来看,将十二个音分成四个三音集合,分别是集合3-7、3-3、3-3、3-7。四个三音集合刚好成对称的结构。集合中构成内部结构的三音集合都是集合3-2,呈对称结构。再从序列原型中十二个音之间的音程级来看,音程级分别是ic3、ic5、ic7、ic4、ic1、ic7、ic1、ic4、ic7、ic5、ic3。沿虚线呈六音与六音的对称结构。接着将十二音序列按照其原形(O)、倒影(I)、逆行(R)、倒影逆行(RI)四种方式来排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具有对称性的十二音矩阵图。

每一个十二音序列矩阵图都包含48种不同的序列,作曲家可以从中选择其需要创作的音高内容。通过巴比特《钢琴曲三首》之三的十二音矩阵图,我们可以发现,深色方格中的两条序列I7和R10,它们两条相等的序列,即I7=R10.再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找出以下相等的序列,分别是I6=R9、I11=R2、I4=R7、I8=R11、I2=R5、I1=R4、I5=R8、I10=R1、I3=R6、I0=R3、O9=RI6、O2=RI11、O7=RI4、O11=RI3。

综上,无论是从序列原形中的集合、音程级来看还是从作品的十二音矩阵图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曲家在设计这首作品的十二音序列时采用了对称的基本结构。

(二)核心集合的运用

在上文中,笔者对此作品的十二音序列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序列原形中出现的几个集合,分别是集合3-7、3-3、3-2以及母集合6-8。

笔者在阅读相关研究巴比特《钢琴曲三首》之一的文献中发现,集合6-8是整部作品三首钢琴曲的重要集合,这三首作品都是以集合6-8为主要集合,以它的不同三音子集进行创作的。第三首作品的核心集合是集合3-7、3-2,它们在作品中出现多次,起到控制作品结构力的作用。

二、曲式结构分析

序列音乐虽然是无调性的,但在曲式结构上还是可以大致分辨的。根据织体、音高材料、音响、力度等多方面的元素,笔者以为这首作品的曲式是回旋曲式结构,具体部分如下表所示:

结构 A B A1 C A2 B2 A3 Coda小节 1-7 7-16 17-31 32-47 48-55 56-63 64-70 71-81

作品一开始A部分是序列原形的初次呈示,力度是mp,一直持续到第7小节,音高材料以核心三音集合3-7和3-2为主。在第7小节的第3拍出现了一个柱式和声的音型,力度也从开始的mp变成了f,这个音型组合成的集合是四音集合4-17(12),它也是主要集合6-8的子集,这是B部分的开始,B部分以三连音和柱式和声音型的反复为主,三连音和柱式和声相交替,巴比特利用力度的变化,使B部分由舒缓逐渐变成紧张强有力的交替状态,与A部分形成对比。接着,到了第16小节,力度变成了mp,织体回到了A部分的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并且音高材料上以集合3-7和3-2为主的。在32小节,巴比特同样使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力度上以p、mp、pp为主,没有出现像B部分那样戏剧性的力度变化,并且作曲家从32小节开始要求速度减慢,所以这里笔者将它看作是另一个发展阶段C部分。48小节速度又回到了原速,音高材料及织体的回归,笔者将这部分看作是A2。乐曲发展到第56小节出现了与B部分一开始相同的柱式和声音型,集合4-17(12),笔者将这部分看作是B2,但它并没有完全的按照B的写作手法,而只使用了同音反复的材料,别切这部分的音高材料以3-7和4-17(12)为主,力度也是以f、ff、mf、mp为主,所以这部分像是B和A的结合。乐曲在64小节,力度、旋律音型、集合材料都是A部分的回归,但是是在不同音高上的呈示,所以笔者将这部分看作是A3。乐曲的尾声是从71小节开始的,71-74小节是B部分的材料,75-81是C部分的材料,由于作品已经到了尾声的部分,所以在力度上没有之前B部分中较多的变化,加上C部分的材料,带来一种收束感,但最后结束的一小节运用了力度为ff的柱式和声音型,组成集合为五音集合5-23,刚好也是主要集合6-8的子集,所以整部作品作曲家都在强调主要集合6-8。

曲式结构的对称性:A B A1 C A2 B2 A

根据上述曲式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的对称性如上图所示,以C对称轴形成轴对称。

三、结语

通过对巴比特《钢琴曲三首》之三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首作品的音高组织基本是由集合3-7和集合3-2来构成的,或者是同为集合6-8的其他子集构成的。并且对称关系不论是在序列中还是在曲式中都有运用,而且在力度上音高材料上体现了作曲家的整体思维结构。作为巴比特早期的整体序列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内部结构是十分具有逻辑的。

猜你喜欢
曲式钢琴曲音高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夜的钢琴曲(六)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