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病虫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9-06-04 09:27李宏伟郭富贵石富云董志祥张棋麟林连兵崔秀明袁明龙
草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黑斑病蓟马根腐病

李宏伟,郭富贵,刘 洋,石富云,董志祥,张棋麟,林连兵,崔秀明,2,3,袁明龙

(1.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3. 国家中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室,云南 昆明 650500;4.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三七(Panax notoginseng)隶属伞形目(Apiales)五加科(Araliaceae)有参属(Panax),是我国特有的名贵经济药材[1-2]。三七分布较为集中,云南省文山州是世界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该区域三七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1]。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农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三七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调整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三七产业作为云南省的重点支柱产业,能有效地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减轻草山畜牧的压力,有效保护山区草地生态,达到草畜平衡的良好农业发展模式。

三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 cm,性喜温暖和阴湿,怕严寒、酷暑,且畏多水。种植三七的土壤多为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1]。三七具有止血、散淤、定痛等功效,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2]。目前,对三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的分析,包括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类和无机成分等。此外,对三七药理作用的研究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例如,对血液系统的功效,包括止血、活血和补血的效果和机理研究;对消化系统、肝脏、抗癌、抗炎症和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机制探索[2]。近年来,三七年均市场需求量达9 000 t以上,市场供应紧俏,人工栽培面积不断增加。

三七的人工种植,通常采用免耕荫蔽的栽培方式进行连作,但该农作系统易遭受多种病虫的侵害[3]。近年来,病虫害问题逐渐突显,已成为限制三七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控制三七的病虫害,但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且有加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归结于人们对三七病虫害未全面、系统的认识,缺乏正确的病虫害防治科学理论参考,盲目施药、粗暴防控,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三七主产区多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加,致使病虫害加剧,造成三七严重减产,品质也大不如从前。然而,三七的病虫害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图1 1978年至今 (2019年 3月)三七研究文献主题分类统计(前20)Figure 1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 of categories for Panax notoginseng references form 1978 to present (March 2019)(Top 20)

在中国知网中,以“三七”为关键词,范围限定在期刊,共检索到1978年至今(2019年3月)的7 379篇文献。通过知网研究主题分类统计功能,分析发现,三七相关研究的最多20个主题中,三七总皂苷研究文献最多(2 233篇),其次为三七皂苷R1(447篇)和三七色谱分析(390篇)(图1),有关三七病害和虫害的主题仅分别有38和8篇。此外,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中,以“Panax notoginseng”和“P. notoginseng”为关键词搜索三七研究文献。结果表明,SCI期刊近五年来收录三七文献数基本保持稳定,2018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三七病虫害研究论文较少,在所有三七相关论文占比中较低(均在10%以下),2017年甚至仅有3%;5年中,涉及三七病虫害的SCI文章还未达到20篇(图2)。可见,国内外,三七病虫害研究开展得较为滞后和缺乏,系统的研究综述极少。为此,本文对三七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为害特征、防治方法、面临问题和未来研究重点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讨论了今后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三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三七产区草畜战略平衡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2 近五年 (2014-2018年)Web of Science中以“Panax notoginseng”和“P. notoginseng”为关键词文献数量统计Figure 2 Statistics for references from the past 5 years searched by key words “Panax notoginseng” and “P.notoginseng” in Web of Science (2014-2018)

1 三七病害研究进展

三七病原菌目前报道19种,引起7种病害。三七常见地上部分病害为圆斑病[4]、黑斑病[4-5]、炭疽病[6]、灰霉病[7]、白粉病[8]和疫霉病[9]等,常见地下部分病害为根腐病[10-12](表1)。其中,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是三七的主要病害,相关研究报道也最多。

1.1 三七根腐病

在三七连作障碍系统中,根腐病是三七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每年3-10月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在5%~20%,严重时可达到70%以上[24-25]。在田间调查过程中甚至观察到根腐病发病率95%以上的情况。三七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多,以真菌侵染为主[25-26],伴随细菌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为害[27-28]。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可包括多种不同的发病特征,如黄腐型、干裂型、髓烂型、湿腐型、茎基干枯型和急性青枯型等[29],其中黄腐型和急性青枯型根腐病影响最为严重[30]。

黄腐型根腐病与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双生柱孢(C. didynum)真菌的侵染直接相关。急性青枯型是由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和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真菌引起的,发病过程中,病原真菌先侵染三七叶片和嫩茎,然后向下发展导致块根发病[13]。研究发现,环境条件过于潮湿易造成该病发生[13],但是该结论仅凭经验观察,还需要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进一步确认。王淑琴和于洪军[31]报道腐皮镰刀菌(Fusairium solani)和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是引发三七根腐病的病原菌之一。1991年,骆平西和许毅涛[14]发现,诱发三七根腐病的病原菌并不是单一的菌株,至少包括腐皮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中间变种(F. monilliformevar.intermedium)和尖刀镰刀菌 (F.oxysporam)。此外,有学者发现,根生专化型腐皮镰刀菌也可引致三七根腐病[32]。值得注意的是,在病原菌混合发生过程中,不同真菌的致病力表现出明显差异。例如,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极细链格孢菌(A. tenuissima)和腐皮镰刀菌共同导致三七根腐病,但前者的致病性最强,而后两者较弱[33-34]。此外,柔毛镰刀菌(F. flocciferum)、黄瓜萎蔫病菌(Plectosphaeralla cucumerina)、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3种病原菌对三七根腐病有致病性[15]。

2006年,缪作清等[13]总结了当时已发现的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包括人参链格孢菌(A. panax)、极细链格孢菌、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疫霉病菌、草茎点霉、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假单胞杆菌8种(类)。此后,再未发现其他新的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这可能是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也可能是由于三七作为区域集中种植的经济药材,与其他作物根腐病病原菌较少有接触,减少了交叉侵染几率。

1.2 黑斑病

黑斑病是三七栽培中常见的地上病害,常年发病率在10%~20%,最高可达80%,是三七毁灭性病害之一[35]。三七为多年生,一旦感染黑斑病,就会多年连续发生。随着三七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病原菌数量也随之积累,故病害逐年加重,且易在株间传播扩展[36]。

表1 三七主要病害及病原菌Table 1 Diseases and pathogens of Panax notoginseng

黑斑病主要为害三年龄以下三七全株,茎和叶柄受害初期出现淡绿色椭圆斑,继而变为褐色凹陷斑,随之出现黑色霉层;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圆形水侵样病斑,随即病斑干枯破裂;种子受害时,初期表现为米黄色,颜色逐渐变褐,种皮生黑色霉层;块根受害时,出现褐色斑,随后腐烂,直至全株死亡[37]。在三年龄及以上三七植株上,病斑多发生于节间、花苔及红子上。在节间处,初时为褐色病斑,病部逐渐缢缩,最后病部折断。花苔发病时,初始在花基部变为褐色,严重时整个花苔变为褐色,随后腐烂;红子发病时,初始时红子表面出现褐色病斑,随后扩展至整个红子[37-38]。黑斑病发生在叶片上,易引起叶片过早脱落,阻碍三七块根的生长。在发生黑斑病的三七园中,所有植株表现为年龄越大,发病越严重[38]。

三七黑斑病病原菌主要为人参链格孢和极细链格孢菌[21-22]。而对三七黑斑病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针对人参链格孢进行研究,而对极细链格孢菌关注较少[39-40]。三七黑斑病的病原菌人参链格孢,主要传播途径是病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空气流动,且分生孢子埋于浅表土层(3 cm以上)能存活1~2年,而深层土壤(10 cm以上)仅能存活1个月[39]。陈昱君等[41]研究了人参链格孢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在22~28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 ℃,萌发率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提高,还可在强酸、强碱下生长,最适pH 6.0,对有机氮源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氮源。可见,在三七病原菌防治中,尤其是人参链格孢发病的严重期,应减少有机氮源(如花生饼粉、黄豆饼粉、酵母粉、蛋白胨、尿素等)的施用,尽量用无机氮源(农用/肥料级硫酸铵、硝酸铵)替代,避免给病原菌生长创造有利的有机氮环境。另外,在病原菌孢子传播能力较强的时期,初次强降水(4-5月初)后,应注意降低三七园湿度,减少园内通风。翻耕土地的最低深度应当大于10 cm,降低土壤中人参链格孢分生孢子的存活率。

1.3 圆斑病

三七圆斑病于1993年在云南文山州首次发现,三七圆斑病的发病率在10%~20%,严重时甚至可超过90%,三七全株均可发病[42]。该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黑斑病,两者在病斑形状上比较相似,但是发病过程中和为害后病斑的颜色和大小有较大差异。三七叶片和花发生圆斑病时,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病斑,阴雨天,病斑呈现圆形透明状,天晴则病斑呈现圆形褐色状;茎、根部受害时,呈褐色病斑,生有灰白色霉层,随着病害愈发严重,导致芽腐和茎基腐[43]。

三七圆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丝孢纲的槭菌刺孢(Mcyocentrospora acerina)[19-20]。研究表明,槭菌刺孢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广(1~28 ℃),最适温度为20 ℃,pH在3~11,最适pH 6.0,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 ℃[44]。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44]。随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增加,三七圆斑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44]。因此,利用圆斑病发病后的土壤种植三七前,应进行高温消毒,以杀死病原菌分生孢子。

1.4 立枯病

立枯病也是三七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不同于黑斑病和圆斑病,其主要发生于三七种苗期。立枯病已在多种植物上被发现,目前已报道160多种植物可患病[45]。三七立枯病好发于2-4月低温阴雨季节,主要为害其种芽、种子及幼苗,种子发病时腐坏,产生乳白色浆汁[38]。种芽受害时腐烂呈黑褐色。幼苗发病时多位于离地表土3~5 cm干湿交界处,呈现黄褐色水渍状条形斑,继而变成深褐色,幼苗折倒死亡[46]。

立枯病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丝孢纲、无孢目的立枯丝核菌,长年生存于三七的根际土壤中,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繁殖;菌丝有隔膜,生长初期无色,生长后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暗褐色、质地疏松的菌核[38]。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源,病株残体、肥料也可传播,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天气越潮湿,病害越严重,多年连作会使病害加重[47]。

1.5 其他病害

虽然炭疽病、灰霉病和疫霉病相对其余主要病害发生率低,为害范围相对较小,已有研究也更为有限,但三者在田间也时常发现。1)炭疽病:发病时危害三七地上部分,叶片呈现黄褐色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点状病斑,使叶片穿孔;叶柄和茎部病斑为中央下陷的黄褐色棱形斑;果实上病斑呈圆形微凹的褐色斑,高温多湿发病重[48]。引发三七炭疽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黑线炭疽菌(C. panacicola),高温、多湿是导致病原菌危害三七的主要原因[17-18]。2)灰霉病:灰霉病病菌多侵染三七叶,发生于低温高湿的季节,发病时,植株下部叶片会出现灰褐色霉层,霉层外缘呈黄色,当叶片接触到地面时,会呈现出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导致全株萎蔫死亡[49]。其主要病原菌为柔膜菌目(Helotiales)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葡萄孢属(Botrytis),葡萄孢菌(B. cinerea)[16]。3)疫霉病:又名“搭叶烂”,多发生于多雨季节,主要危害三七叶片[50]。发病初时叶片出现暗绿色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病部呈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迅速扩展,导致叶片腐烂,随后根茎部呈现出黄褐色腐烂症状,最后整株植株死亡[51]。病原菌为霜霉目(Peronosporales)疫霉属(Phytophthora)恶疫霉菌(P.cactorum)[23]。疫霉能侵染三七的各个部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三七虫害研究进展

与病害相比,三七虫害的研究相对较少,也缺乏系统的田间调查。吴云[52]对鄂西南山区的三七虫害进行调查,发现蚜虫、红蜘蛛和蚧壳虫等为害严重。陈昱君等[53]报道了通过诱虫板诱集法在不同地点(砚山县江那镇、砚山县干河乡、文山市马塘镇)的一年龄、二年龄三七园均可诱捕到包括2目4科的昆虫类群(未确定具体种数)。张葵等[54]对云南文山地区三七田屯的蓟马消长规律开展初步观察,发现了三七园内有多个种类的蓟马混合为害植株,主要大面积为害一、二年龄三七,而对三年龄三七基本不构成威胁。当前研究报道为害三七的主要害虫类群(包括蜱螨类)为三七短须螨(Brevipalpussp.)、蓟马 (Thripidae)、蚜科 (Aphididae)、粉虱科(Aleyrodidae)、叶蝉科(Cicadellidae)等(表2)。其中,三七短须螨和蓟马类害虫为研究文献相对较多的种类,其他害虫仅见为害三七的报道,缺乏确切的种类、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等的相关研究。

2.1 三七短须螨

目前,三七上仅发现一种短须螨属红蜘蛛,命名为三七短须螨(Brevipalpussp.)。何振兴和罗丽飞[59]于20世纪80年代,初步观察了三七短须螨的生长习性及对三七的为害特征,也是迄今为止对该虫害开展的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工作。该虫在新三七园发生较少,为害较轻;老园则明显发生严重。随气温回升(10 ℃以上),红蜘蛛卵逐渐孵化,后于杂草中取食,待三七出叶后,逐渐转移至三七为害。其主要为害三七叶、茎、花并吸食其汁液,使叶片缺水、变黄和脱落,花序和果实萎缩干瘪[59]。三七短须螨为害多发于5-8月,6-7月上旬尤为严重,甚至可见一张复叶背面有上百只虫体取食汁液,在植株上拉丝爬行,借风传播[59]。当前未有一种三七短须螨的种类被鉴定,故未来研究应基于形态特征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种类进行明确,区分单独和混合发生,便于制定防治策略。

2.2 蓟马

为害三七嫩叶的害虫除了三七短须螨,还包括蓟马。两者相同的是,均通过为害嫩叶,间接致使三七根茎营养不良而干缩。不同的是,三七短须螨的为害可迅速导致嫩叶枯萎脱落,蓟马则引起叶片畸形,缓慢致使叶片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蓟马是近年来三七产区出现的主要虫害。蓟马在三七植株上主要危害幼嫩的叶片,受为害后叶片受害部位出现分布比较均匀的麻点状黄斑;有的叶片病斑稍向上隆起,形成疱斑。据调查,麻点叶斑病在文山三七产区一般发病率在1.5%~20%,严重时可达100%。针对蓟马为害,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麻点叶斑病主要由烟蓟马(Thrips tabaci)吸食后引起,并可传播番茄斑萎病毒[55]。张葵等[56]对蓟马为害三七果实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棕榈蓟马(T. palmi)致使果实干瘪褪色,显著降低了三七的结果率。杨建忠等[57]对文山州冬季作物蓟马种类初步调查,发现除以上提到的蓟马种类外,在越冬过程中,黄蓟马(T. flavus)和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也会对三七造成危害。总的来说,烟蓟马是三七产区主要蓟马害虫种类[55]。因此,三七害虫种群动态观测和防控中,应重点对蓟马开展观测,尤其是针对烟蓟马的防治和研究应加强。在蓟马于三七园达到种群数量最高峰的4-5月前[55],应提前对蓟马种群密度进行监控,防止其暴发成灾。

表2 三七主要害虫Table 2 Pests of Panax notoginseng

张葵等[58]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马塘镇夹马石村三七种植园调查三七烟蓟马为害情况,在2年生三七叶片上,共采集蓟马150头,全部为烟蓟马。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三七园旁的杂草上采集到22头蓟马类昆虫,其中19头为棕榈蓟马,2头为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仅1头为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在烟蓟马严重为害的三七园旁,研究者虽于杂草上采集到三种未直接对三七造成为害的蓟马种类,但它们的生态位与烟蓟马有较高重叠,它们对三七有较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在三七害虫预测预报中,应注意对三七园周边有为害可能性的昆虫开展种群动态监控。

3 三七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目前,三七病虫害防治主要遵循预防为主,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针。一般来说,在病害防治过程中普遍采用清除三七病株残体,保持三七园内清洁后进行化学防治。当病虫害大规模、高密度发生时,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60]。但是,三七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三七种植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大范围使用农药,危害三七的病原菌、害虫很可能出现抗药性,且污染环境。

3.1 化学防治

对三七的病虫害化学防治应推行“交替用药,掌握时机,混合施用”的防治思路,在病害初期和害虫低龄期之前通过交替组合用药对混合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减少病原菌及虫口密度。在三七根腐病防治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病原菌开展防治,多种农药混合、多次施用,优先防治主要病原真菌。研究发现,播种时用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混合溶液可有效防治三七圆斑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61]。利用多菌灵-根康-甲基硫菌灵-腐霉利[62],杀菌剂福镁双-多菌灵-叶枯宁等组合按一定比例混合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控制三七根腐病的发生。丙环唑水剂-爱苗乳油-腈菌唑水剂组合液,丙环唑水剂-爱苗乳油或腈菌唑水剂等组合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63]。速凯乳油-辛硫磷乳油、七星保乳油、保得乳油、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等方法可有效的防治园内危害三七的主要昆虫。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还会污染环境,危及人、畜健康与安全。阿维菌素[64]、氯氰菊脂[65]、有机菊酯及精油类[66]等,这类多为抗生素、植物杀虫剂,对人较为安全,目前在其他作物使用也较为普遍。因此,在三七病虫害防治中应进一步推广使用,始终坚持绿色植保、生态植保的理念。

3.2 其他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在三七病虫害的防治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且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更有应用前景,也符合绿色、可持续植保的理念。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在三七播种前对种子采取温汤浸种,恒温或变温处理,可杀死寄生在种子上的病菌分生孢子;对三七的土传病害,还可采用火力或蒸汽进行高温热处理,如用蒸汽对土壤消毒,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菌等[67];通过深翻土层(10 cm以上),进行日光暴晒,持续3周之后,可有效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的病菌[68]。目前,仅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木霉菌制剂对三七根腐病、立枯病、灰霉病和疫霉病等进行控制的生物防治的报道[69]。

4 展望

在病虫害发生前,实施灾害的早期监测与预警,是及时有效控制其暴发成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三七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目前尚未形成与之配套的三七园病虫害发生监测预警系统。目前,用于三七病虫害防治的策略及手段单一、理念陈旧,仍以粗放原始的物理防治和对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化学防治为主,而生物防治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随三七的大规模种植和三七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病虫害问题表现出加重的趋势,今后应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4.1 加强三七害虫发生危害监测与预警

加强对三七园内害虫种群的动态监控,能够有效预防虫灾的发生,并能为制定可靠的三七植保对策提供参考。例如,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规律,并进行预测预报已然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70-73];也可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 I(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COI)为标记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害虫进行不依赖于物种形态的鉴定和观测[74-76],快速、准确地对重点害虫的种群动态开展立体(地上地下、不同时期)监控。此外,笔者认为今后应建立针对各大型三七园区的害虫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昆虫雷达、地面高光谱遥感、空中气流场分析等现代化手段对三七园虫情进行实时监测;进而将虫情数据与气候气象资料、三七生物和农艺学等数据整合,对不同害虫类群为害程度、为害时间和方式等开展计算机建模预测;最后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发布三七害虫预测预报结果,服务于七农。云南省把三七生产及深加工产业作为重要经济支柱,为整合各种科研、公共资源,进行害虫监测预警基础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机遇。

4.2 新型抗病虫害种质资源筛选与新品种培育

在三七生产中,根据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选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三七新品种,是防治三七病虫害最根本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果对某些防治难度较大或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病虫害,抗病品种的选育更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三七抗病虫品种的选育,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知识,并受过系统的植物选育培训。因此,科研院所、高校应当承担起选育三七优良抗病虫品种的任务,尤其是三七主产区的相关机构。选育三七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开展“提纯复壮”的工作。挑选出那些生长健壮、与周围植株相比,表现出明显抗病虫性、结籽率高,且种皮红润饱满的桓株作为留种株,把此类植株的种子作为种质资源,妥善保管。来年继续重复此项工作,进一步选出健壮无窃的留种株。提纯复壮的工作应长期持续开展,获得抗病虫害性状优良,适合当地栽培的三七抗病虫害品种。

4.3 加强三七病虫害生物防治新型农药与施药技术研发

近15年来,许多植物保护学者都把挖掘、开发和研究抗生素、生防菌、噬菌体、昆虫病毒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由于抗生素不但在植物保护中应用,我国一部分畜牧业和养殖业的从业团体和个人,也大量添加抗生素以减少畜禽渔业生产成本,致使目前在土壤、水体乃至动物和人体都检测到抗生素残留,是人民健康的一大潜在威胁[77-78]。因此,未来对三七病虫害防治应开发新型抗生素,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抗生素施用指南。此外,防治三七病虫害的生防菌、生防病毒等种类还比较单一,施药技术尚处于空白阶段。以后应重视三七生物防治、建立健全三七病虫害生物防治体系。短期来看,学习其他重要大田作物和园艺植物,如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西红柿 (Lycopersicon esculentum)、苹果(Malus pumila)、柑橘(Citrus reticulata)等的生物防治经验,可借鉴利用三七对应病虫害在其他作物中的生物防治经验;长期来看,加强三七生物防治产品开发和配套施药技术研究,推广适宜三七种植的生防菌制剂和病毒。另外,三七病毒病也应当给予一定重视。虽然目前三七病毒病造成三七大量减产的报道还未发现,但近年来,已有三七病毒从三七病株上被分离[79-80],且有学者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其他作物病毒能侵染三七[81]。我国一直倡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故应在七农中加大对生物防治的宣传力度,加强技术监督,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让七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物防治的意识。

总之,对三七的病虫害防治,未来应重点加强对病虫害的预警预报。针对第一手资料,制定有效、科学的综合防控措施。此外,也要组织精悍的科研力量,选育适合三七主产区人工栽培的三七抗病虫害新品种,从种质资源上就牢固树立起对病虫害防控的防线。

猜你喜欢
黑斑病蓟马根腐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柑桔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