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英雄”杜富国

2019-06-06 08:37覃淋韦一茜
当代贵州 2019年2期
关键词:富国大队战友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覃淋 韦一茜

三年多来,杜富国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共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战友们都称他为“雷大胆”。图为杜富国在老山某雷场排除了1枚地雷。(杨萌 / 摄)

“滴滴滴……”杜富国的探雷器发出声响。他俯下身,在危险区域插上一面小红旗,再用探雷针小心翼翼地扎进土里,一针一针地确定信号来源。

“报告,发现手榴弹一枚。”杜富国向分队长报告。

在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以命令的口气对战友艾岩说:“你退后,让我来!”

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双手小心翼翼地扒开表层泥土……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

危急时刻,他的身体挡住弹片和冲击波,保护了战友,自己不幸却被炸伤致残,失去了双手双眼!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境内的老山西侧雷区,战友们向记者讲述了2018年10月11日下午14点39分,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和战友扫雷作业发生意外的场景。

杜富国来自贵州湄潭县兴隆镇,27岁的他从军8年,目前正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疗养。

“87位村民只剩78条腿”

“小心!你一定要跟着我走,千万不可踏出安全通道,否则可能引爆地下的炸弹。”云南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走在前面不断地提醒。

“这地下到底有多少炸弹?”记者问。

“有一个村子共87位村民,因为上山种地被地雷炸得只剩下78条腿。”陈安游说。

记者不由得心跳加速,小心翼翼地跟在陈安游身后。走了不到500米,他用手指着西侧一块凹进去的土坑说道:“那里就是杜富国扫雷负伤的地方。”

老山是中越边境上的一道屏障,南面是越南,北面是中国。漫长的边境线,高山耸立,道路弯曲,山地里种满了橡胶、香蕉、茶叶等经济作物。青山绿水间,更多的是标有骷髅头和“雷区!禁止入内”字样的警示牌。

这是祖国母亲美丽体肤上一块30多年未被治愈的伤疤。30多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云南段地下埋藏了一百多万枚地雷,面积约289平方公里。多年来,误入雷区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近6000人。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组织了两次大规模排雷行动。2015年11月,我国又组织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排雷作业。

由于地雷埋设年久,不少地雷和生长的树根裹绕,增加了排雷难度。杜富国所在的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任务就是排除这一带的地雷及残留弹药,消除隐患,保障边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杜富国受伤后,先后被转往解放军第926医院(原解放军第59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救治。

“他很伟大,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陈安游说,“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雷场举行,扫雷大队官兵们高唱嘹亮军歌,手挽手走过曾经的雷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证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官兵们将这片历经三年流血流汗才得以彻底清除雷患的土地移交给地方,很快,百姓将在这里耕种、放牧,杜富国心中的“绝美风景”就要变成现实。

“富国受伤后一直很关心雷区的情况,剩下的雷场我们已经替他排完了。”战友艾岩望着远处的老山,压在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

2018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授予一等功一次。

12月初,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2月20日,杜富国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战友心中的“雷大胆”

“他是一个有信仰、负责任的中国军人。”云南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这样评价杜富国。

2018年9月,军人退伍,战友问他准不准备复员回乡时,他说:“活没干完怎么回?不干好活,就对不起这身军装。”

杜富国之前一直在另一支部队服役。2015年,得知中越边境要开展扫雷行动,他主动申请,要求调往扫雷大队。谈及申请调动理由时他说:“当兵就要到前线去,扫雷大队就是前线。”

杜富国受伤住院后,妻子每天都要为他整理军装,保持军人形象。(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供图)

排雷是一场与死神“扳手腕”的较量:使的是“绣花针”,拔的是“虎口牙”,跳的是“刀尖舞”,走的是“阴阳路”,过的是“鬼门关”。杜富国默默告诫自己:“排雷,没有真本事不行,学不好理论,就排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扫雷大队,杜富国表现十分优异。为学透排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灯后经常加班加点,缠着身边战友讨教至深夜。

学完理论学技术。在队里,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钻研排雷技能,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分队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熟练探雷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仅用了两个多月,他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排除地雷的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准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成为全队公认的“排雷尖兵”。

有一次,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天保口岸、马嘿、老山、662.6高地等作业区因埋雷多而隐蔽,成为令人生畏的“骷髅地带”,但杜富国总是坚持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第一个搜排,大家都称他为“雷大胆”。

3年多来,杜富国累计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共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由于表现突出,他成为了大队组建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也是唯一一个非骨干党员。杜富国说:“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什么事情都干在前面、冲在前面。我多排一次雷就多担一分风险,多给队友一分安全,多送群众一分平安。”

“他是湄潭人的骄傲”

湄潭,黔北茶乡,红军长征时,红十九军团从此经过,留下了数不清的红色故事,也为这方土地种下了红色基因,并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杜富国的家乡,就在湄潭县兴隆镇太坪村四组。从小在湄江河畔长大的杜富国,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他的身心。

“当初,都是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杜富国说。

在杜富国母校——湄潭县天城中学,记者见到了他当年的班主任和同学。在他们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一节课上,一位女同学突然肚子疼,平时和女生说话都会脸红的杜富国竟第一个站了出来。“当时感觉他傻傻的,‘噌’的一声就站了起来,把同学背去医院。大家都挺惊讶的。不过事后,觉得他真的很棒。”班主任回忆说。

夏世国是太坪村监委会主任,从小看着杜富国长大。“杜富国是个聪明、诚实的娃娃。初中毕业后,有段时间跟人学修铲车,有一次,一台铲车坏在门口,他去帮着修,从下午五点多一直修到凌晨两点,我都看得撑不住了,他却还在琢磨、清洗零件。”夏世国说,第二天清晨,他被铲车发动声音吵醒,原来是车修好了。

“杜富国一晚没睡就为了把车修好,做事非常用心、能吃苦。他是太坪村人的骄傲,也是湄潭人的骄傲。”夏世国告诉记者。

富国、富佳(取“家”之意)、富民、富强是杜家四兄妹的名字,这份取名饱含深意,是父亲杜俊对子女的一种寄予和期望。

杜俊是一名党员,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对党和人民忠诚,诚实守信,按本分做事。把长子杜富国送到部队7年后,他又让小儿子参军入伍到西藏。“我是农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孩子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杜俊说。

杜富国受伤后,家里陆续收到了不少慰问金,杜俊和家人却将这些钱分给了杜富国受伤地的群众。“富国有组织关心,那些深受雷患影响的群众生产生活更艰苦,希望这点微薄之力对他们有所帮助。”杜俊说。

向着阳光迎接新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2018年12月14日,在云南省解放军第926医院病房里,歌声和掌声响起,鲜花和祝福送上,排雷英雄杜富国度过了自己的27岁生日。

当天,在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的指导下,杜国富还学习了专业发声训练,体验了用声音对着广播讲故事,终于圆了自己的播音梦。

学习间隙,杜富国聆听了中国第一位盲人播音员董丽娜的故事,深深被故事所感动。“如果可以,今后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人了解扫雷战士。”杜富国说。

距离杜富国受伤已有近四个月,经过医生们的悉心救治,目前杜富国身体状况平稳,受创部位都在恢复。

后续治疗过程中,他的上臂将安装假肢并进行相关功能康复锻炼,以及到康复中心安装针对失明人士的相关设备。

“作为一名军人我从不后悔。”杜富国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富国大队战友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杜富国写的这4个字看哭国人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富国睿利9月1日起正式发行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城市交响
这个土地政策不容更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