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余留芬:美好生活靠奋斗

2019-06-06 08:42华姝
当代贵州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场先锋改革开放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华姝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如今,这些企业每年为岩博村创造超千万元的产值,解决近百人的就业,给全村带来数百万元的纯收入。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瘠到富裕,回首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发展历程,那是一个艰苦拼搏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山乡巨变、物阜民丰,带领岩博实现这一变化的主心骨,就是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余留芬“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这份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嘱托。”余留芬说,沉甸甸的奖牌不仅代表着荣誉,还意味着责任,“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去匹配这份责任与担当。”

“路是走出来的”

乌蒙磅礴,山高谷深。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曾经深受交通闭塞之苦,是典型的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88年,余留芬嫁到岩博村。那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越过温饱线,村民住的大多是土墙房、茅草房,村子环境差,几乎与世隔绝。

但是余留芬不向命运低头。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她买照相机走村串寨照相,办小超市、开小餐馆、小卖部……由于她敢想敢做,人勤快、头脑活,日子逐渐变得宽裕起来,她家便成了岩博村首批脱贫致富的家庭。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担起岩博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如何拔掉村里的穷根?她立志要干出个名堂来。上任后第七天,她决定带领村民修路。

修路是岩博村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的愿望,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就是用双手刨,也要刨出一条通村路。”余留芬下定决心要结束岩博村人背马驮的历史。她开始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带头丈量自家土地进行置换,垫出自己的积蓄购买钢钎、大锤、洋铲和炸药。

“路是走出来的。”余留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白天,她同村民一起上工地,搬石块、掌钢钎、抡大锤;晚上,她又挨家挨户鼓劲加油。历经3个多月苦干,一条宽4.5米、长3公里的进村路修通了。

路通了,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呢?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所以岩博村发展了很多产业。”余留芬说,不仅要从产业上带动村民发展,还要从就业上增加大家的收入。

当时村里没有特殊的资源,余留芬想到了早已转包出去的林场。“岩博林场就是我们发展的第一个产业。”

赎回林场要23万元,余留芬拿出4万元积蓄,又借了5万元,剩下的通过抵押贷款买下了林场。几年后,她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盈利8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余留芬趁热打铁,带着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在村里办起了蔬菜大棚、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厂、藏龙山庄、岩博酒厂、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春雨养殖场、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

“我们抓住了好机遇”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参加讨论时,余留芬大胆“推销”起村里生产的白酒。

得知当地酒厂有1012户村民入股,带动大家脱贫致富时,总书记十分高兴。

短短几句对话,让更多人知道了大山深处的岩博村,也让“人民小酒”走俏市场。

岩博新貌。(受访者供图)

2011年,余留芬看准了岩博村传统酿酒工艺,将自家所有财产和村集体财产抵押到银行贷款,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引入公司注资重组酒厂,全村1012户3450人入股5124.55万元成为岩博酒业股东。

现如今,“人民小酒”有多火?

余留芬给出两组数据:过去岩博酒业的经销商不超过10个,现在有150多个;刚起步时,销售额一年不足800万元,2018年销售额达到2.2亿元。“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和良好的金融条件,岩博村的产业实现了长效发展。”在余留芬看来,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机遇,让岩博村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一改往日贫穷落后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余留芬“改革先锋”称号。(受访者供图)

荣誉呼唤担当

“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的荣誉和肯定,这一路再多的艰难困苦,在那一瞬间都融化在了幸福之中,这也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回想起在北京领取“改革先锋”奖章的时刻,余留芬脸上洋溢着喜悦。

扎根贫困山区18年,余留芬主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美好生活。”余留芬说,40年中国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变化,与党的各项好政策息息相关。

从曾经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到如今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集体经济超过600万元的小康村,岩博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变。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规划好产业链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使之不断辐射到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其它产业。”余留芬向记者介绍,比如延长“人民小酒”的产业链,将带动周边许多村寨的高粱种植,带动合作社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个又一个的规划了然于心,余留芬的心中装的是岩博的未来。

“对我来说,岩博村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岩博村奋斗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余留芬说,未来,她还将继续努力,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扎实,完成好带领群众致富的使命,去匹配“改革先锋”的责任与担当,让群众不仅实现脱贫,而且还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林场先锋改革开放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阅读先锋榜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