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富农家

2019-06-06 08:37王法
当代贵州 2019年2期
关键词:绿野食用菌贵州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王法

贵州各地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大坝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982元增长到2017年的1200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7年上升至350万元,真正从过去的一个‘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说,大坝村成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范,正是得益于“以金刺梨为主导产业、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致富之路。

如今,贵州各地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选准产业 踏上致富路

走进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向远处望去,北盘江流过,划下长长的峡谷,峡谷两边地貌如天壤之别,一侧田畴相连,一侧满山裸石。

满是裸石的地方,就是银洞湾村的所在地。“远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姑娘往外跑,媳妇讨不着”,是当地曾流传的一首民谣,也是银洞湾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前,银洞湾村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水源奇缺、乱石丛生,曾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我们这里没什么田地,全村一共只有三亩田。”北盘江镇银洞湾村村支书罗泽亮说,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根本长不出维持生存的足够粮食。

1992年,银洞湾村迎来“绝处逢生”的机遇。那年赶上大旱,种下的玉米都枯死了,只有长在地里的花椒树依旧存活。“能不能改种花椒?”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银洞湾村村民中间,并最终付诸实践。

“在1992年种植花椒以后,我们村的经济就逐步上升,从烂草房变成瓦房、瓦房变成平房。”罗泽亮说,如今银洞湾村从原来全县最穷的村,到现在成为全县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三穗县瓦寨镇调洞春晖蔬菜专业合作社芹菜丰收,社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三穗县扶贫办供图)

“远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器进了门,家家有摩托。”如今在银洞湾村,流传着新的歌谣,讲述这里新的变化。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一招。正是选对了产业,银洞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赫章县,立足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和资源优势,整合资金近6.6亿元发展核桃产业,坚持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抓手,将核桃产业与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要想快致富,多种核桃树”已成为赫章广大群众的共识。在赫章,核桃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贫困群众的“脱贫树”。

产销对接推动“黔货出山”

“今年7月份,通过在村里的合作社种植蔬菜,我家脱贫了。”2018年12月8日,记者来到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46岁的刘宝红开心地说,“平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有两万多的额外收入,从家到合作社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上班也比较方便。”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安顺市西秀区于2017年1月成立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野芳田公司),以公司平台推动区内“菜单式”精准扶贫。

“绿野芳田公司通过精准识别区内消费者对大宗农产品的种类需求、数量需求,在每个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订单’,组织合作社与贫困户按‘订单’计划生产,实现地产地销。”西秀区浪塘村村委会主任、村里合作社法人陈平荣告诉记者,种植蔬菜的物资、技术均由绿野芳田公司提供,蔬菜种出来以后,公司给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价格。

“今年我们种的辣椒,绿野芳田公司给我们的收购价格开始是2.2元,一直到辣椒收购结束,价格都是两块二,没有掉过价,这样是很好的。”陈平荣说,对于村里的贫困户,合作社会赠送他们股份,“对于一般贫困户,我们赠送他2股股份,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我们一户赠送4股。按500元一股算,年底分红,4股能分到2000多元。”

产销对接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之一,这个环节如果没做好,前面的生产就前功尽弃,后面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贵州提出要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实现农产品、市场、商家、消费者的网络无缝对接,推动“黔货出山”。

在距旧州镇浪塘村不到30公里的西秀区东屯乡官上村,一样得益于西秀区“菜单式”的产业扶贫,官上村从以前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规模化种植。由于效益可观,官上村也正谋划着明年的种植计划。

利益联结让农民收益最大化

2018年12月的安龙,虽然寒气逼人,但在钱相村高坎子组食用菌种植园区,仍有不少工人正在忙碌着,有的在装运木屑,有的在制作菌棒。

家住沈洪村的欧加平便是园区的种植户之一,2018年4月份才开始经营大棚,到现在已经采摘了3万多斤香菇,按单价3元一斤卖给众鑫公司。

今年45岁的欧加平,种植食用菌前在安龙县城做泥水工。“工资虽然有5000多元,但不稳定,还不好收钱。”欧加平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经营着两个大棚,除去各种生产成本,2018年纯利润能有5万多元。

跟欧加平一样,今年52岁的平寨村村民赵兴林怎么也没想到,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在种植食用菌第一年就能摘掉。“我去年开始种植食用菌,两个棚一年下来收入有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赵兴林在自己的大棚里打理食用菌,笑对记者说。

据了解,安龙县紧紧围绕食用菌主导产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模式,整合扶贫产业基金与项目,明确利益链接和产销对接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在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后,安龙县创新和制定了“1210”脱贫模式,即让“1户贫困户”拥有“2个大棚”可以进行食用菌生产,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

不仅如此,安龙县还建设了食用菌开发加工基地,通过食用菌生产开发、食用菌深加工、物流仓储、销售贸易等环节,延长食用菌产业链。走进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展示大厅,各种食用菌深加工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直接或间接就业扶持贫困户1500户以上,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达伟说。

近年来,安龙县将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主打产业,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三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以稳促搬、以产定迁、先产后迁”的主导产业,吸引全县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致富,形成入大棚、搬新家、建新城的三步曲,以产促搬,以产促城,产城互动,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安龙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727户70427人,出列68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下降15.4%。

猜你喜欢
绿野食用菌贵州
生查子·洲河有感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喜欢捣蛋的风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