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新天地 移出新气象
——沿河自治县以党建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19-06-06 08:37杨颖君文学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9年2期
关键词:搬迁户沿河易地

文_杨颖君 文学 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沿河自治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力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确保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全县已减少贫困人口23612户10万余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4570户21974人。

“想到易地搬迁后人生地不熟,生活不方便,起初我们都不愿搬迁。”从沿河自治县夹石镇天池村搬迁到铜仁市碧江区矮屯安置点的张拨回忆道,“后来县里组织易地搬迁的群众走进安置点实地参观,对就业、就医、就学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我们彻底打消了后顾之忧,才下定决心搬迁过来。现在孩子读书离家近,我也可以在周边找工作,一家人都非常满意。”

面朝乌江,背靠群山。坐落于云贵高原武陵山区腹地的沿河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贵州省明确的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山高沟深、土地贫瘠,60%的群众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的深山、石山、高寒偏远山区。

近年来,沿河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力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确保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6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23612户10万余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4570户21974人。

“点线面”联动强化搬迁新举措

“山高路远对山喊,爬完陡坡脚杆闪;荒山石岭两岸坡,望着乌江缺水喝。”诸如此类的民谣,在沿河到处都能听到,居住在大山深处群众的贫困现状与这里不适宜生存的险峻地理和恶劣环境直接相关。

只有挪穷窝,才能拔穷根。沿河坚持“政府统筹、社会支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副县级以上干部联系乡镇、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包户,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责任包保细化到村到户到人。

面对部分群众不愿搬、不敢搬的顾虑,县里一次次组织干部深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学习培训会,要求每一位参与此项工作的干部必须将相关政策理解透彻、精准把握。严格要求各工作组深入村寨院落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一对一解答,把群众担心的问题讲清讲透讲明白,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针对“徘徊户”“犹豫户”,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思想觉悟高的群众带头讲政策,通过“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再由多数人说服少数人”的方式,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稳步动员群众搬迁。目前,先后分8批次组织1700多名群众赴碧江区、万山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参观考察,跨区域搬迁群众1444户6798人。

为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搬出笑脸”,沿河出台住房、就业、产业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明确规定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社会保障待遇,且搬迁前享有的各项惠民政策不变,还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搬迁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精服务”温暖激发搬迁新活力

“上山腰杆酸,下坡脚杆抖;一天到黑做活路,到了年底吃不饱。”散落在锯齿状高山上的新景镇龙山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田少地少,干旱缺水,自小生活在山旮旯里的张腾峰和祖辈一样,机械般地重复着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日子。

这种生活在2017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张腾峰和另外1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翻过山梁,“拎包”住进新景镇移民安置地。如今,他和妻子做起小本生意,年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夫妻俩脸上露出了笑颜。

比起张腾峰夫妻久违的笑脸,居住在官舟镇野漆根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更是喜不自胜。安置点建设了“一核多元”社区阵地,在小区成立党支部,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四点半课堂”、多功能警务室,成立业主委员会,把13栋楼分为8个网格,聘请物管人员实施网格化管理,网格长由每栋楼的楼长兼任。此外,还引进2家民营企业,常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解决了部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沿河在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均建立党组织,安置地党支部与各迁出地党支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实行联建共商、信息共享,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做好党员群众一站式服务。针对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专门组建后续服务工作组,抽调一名县级干部常驻安置地开展工作。

沿河自治县先后分8批次组织1700多群众赴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参观考察,跨区域搬迁群众1444户6798人。图为干净整洁的碧江区响塘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沿河自治县委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近800万元用于推进安置地社区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先后在和平街道联桥安置地建成“一核多元”多功能一体化服务社区,在官舟镇野漆根安置地建成铜仁市首个智能化平安社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智能管理。同时,在各安置地同步组建共青团、妇代会、工会、老年协会、残联等群团组织,不断壮大移民新区基层组织。

“换穷业”带动展现搬迁新气象

“村里无砖房,客来无好凳,想吃带肉饭,除非过新年。”这曾是思渠镇一口刀村的真实写照。为了吃上一口米饭,从1984年起,村民商定拈阄排序,轮流在一丘1.5亩的田里种植水稻,每家轮种一年,全村34户轮种一轮要等足足34年。

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一口刀村党支部结合实施“民心党建”工程,以“山上易地搬迁、山下发展产业”为抓手,40天内签约搬迁200余户,3个月内实施跨区县搬迁232户916人,帮助村民“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针对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创业愿望,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已搬迁贫困群众精准扶贫贷款155万元,借助玉屏自治县飞凤产业园交通、技术、市场等优势,发展面积1536平方米的飞地食用菌产业,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

除了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沿河还着力在搬迁群众就业上牵线搭桥。

为帮助搬迁户掌握一技之长,结合群众意愿,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对接,统筹政府性公益岗位,广泛设置社区保安、保洁、家政等服务岗位,通过发展畜禽养殖、就近务工、商贸运输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优先安排搬迁群众精准培训和稳定就业,真正让贫困群众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此外,依托安置地附近的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资源,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让搬迁户通过就近务工,参与企业入股分红致富。在官舟集镇安置地周边村寨建成高标准猕猴桃、食用菌、油茶、刺梨等种植基地1万余亩,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就业近1000人;在夹石镇石灰安置点建成2000亩农业产业园区,为附近村寨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沿河广大党员干部怀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着信念,锚定难处、干在实处,通过不懈努力,让贫困群众通过搬迁摆脱贫困,奏响了一曲攻坚拔寨的脱贫凯歌。

猜你喜欢
搬迁户沿河易地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九九歌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