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重在教学生如何“品”

2019-06-07 14:59张月新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汪曾祺品味橘子

张月新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不同类型的散文组合,本单元导读中有一条教学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句话,难倒了授课者,什么是反复品味、欣赏,难道把这一句或是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读两遍就能品出了,如此神奇的重复性动作就能一步到位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呢?

我想,这涉及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原始感悟和理解,真正品味到语言的味道,在不偏离文本意图的正确解读下,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反复品味、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对于学生而言,本单元的文章适合朗读,那么除了预习时的默读外,还需要有固定的一小段时间进行有声朗读(早读或是课前五分钟),这时的朗读会比之前的默读更有味道,理解也会更进一层。比如,在读《昆明的雨》时,我让学生用两个字分享读后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有味美、柔和、悠闲、惬意、舒缓、悠远等。学生的感受如此鲜活,甚至已经体会到文章结尾部分作者雨中小酌、赏景的味道,而“悠远”二字已经有了一些回味深长的感受,那是对过往生活的回味,对人生经历的珍视,还有对逝去的美好的流连,或者还有一丝丝落寞吧,总之,读着读着,想着想着,就沉浸在其中了,这不就是汪曾祺所说的“淡而雅且有味”吗?学生通过读就有一些收获,那么必须要读,这就是品味语言。

课堂中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探索如何反复品味语言、欣赏语言,进而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一、语言补白

言为心声,补充的内容即为心理活动。《背影》这篇文章,父亲一共说了五句话,语言少,但意无穷。如何通过这五句话,让学生体会到讷于言的父亲真情流露的爱呢?可以运用补白的方法。如,父亲在急于找工作赚钱养家的情况下,已经叮嘱茶房,但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如此简短的一句话,却含义深沉,不妨让学生补白一下,看看,每一分句背后有什么样的潜台词。“不要紧,工作没有你重要”“不要紧,我晚点去来得及”“不要紧,耽误不了什么事”。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安慰、对儿子的重视、关怀。“他们去不好,怎么也不如自己照顾周到”“他们去不好,毕竟非亲非故的”,父亲没说,却隐含着对儿子的疼爱,也就明显了。“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以补充如下:“我买几个橘子去,留着路上渴了吃”“我买几个橘子去,去去就回,不会误车”,这就把父亲无微不至的体贴更好地展现了出来。“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要不找不到你,误了车”“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看着行李吧”,这就把父亲的细致、周到展现了出来。对话虽少,但有留白,讷于言的父亲嘴上不说,但心理的活动,结合文章背景,可以补充出来,虽说言有尽意无穷,但我们还是可以让语言也尝试一下“化无形为有形”。

二、词语替换

《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尤其生动。而“探、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最受学生关注,那么“攀”换成“抓”,“缩”换成“蹬”可好?“攀”有费力抓住,目标向上的趋势。“缩”为向上却无力可蹬,这几个字都能看出父亲的吃力,但此时就不仅仅是买橘子的艰辛了,更多了一层就算吃力也一定要爬上去买到橘子的决心,一种父爱深情。有学生说,父亲的官职不低,可此时卸去官职,如此耀眼的人物沦为普通人,年纪大了,抛开架子、官威和个人高傲的尊严,去做如此吃力和难看的动作,难倒不也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吗?学生的分析如此深刻,所以,下文中儿子的泪水,除了有父亲给孩子买橘子的爱(感动)外,也可能含有对父亲境况的一些理解、对自己前边“太聪明”的愧疚。学生说的有道理。

《昆明的雨》,卖杨梅的小姑娘,穿着特色的民族服饰,手挽小竹篮,坐在石阶一角,娇娇的嗓音,柔和了整个昆明,这里作者用了一句话“不时吆喝一声”,“不时”换成“一会儿”,“吆喝”换成“叫喊”,这个味道瞬间就没了,她就不美,不柔了,因为词义虽然相当,意境韵味却瞬间被换没了,小姑娘也就不灵动了。况且,这一字一词不就是“俗中见雅,雅俗共赏”吗?

三、神态模仿

词语用得是否出彩,看神态即可传出味道。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对干巴菌的描写,平实、如话家常的语言有着无尽的兴味。学生一读就能读出来其中的平实、平淡,那么怎么读出语言的味道?我抓住了一个四字词“张目结舌”(非成语)。这是最传神的词语,读着这一部分,我让学生模仿了一下这个词语,学生顿时嘴巴大张,眼睛睁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如此的一致,我追问这个表情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学生一致回答:难以置信。我又问,这几句中还有哪里能看出此时的心情是“难以置信”的?学生回答:“?!”标点有提示。这就是相互照应,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词、一个标点,处处都有味道。

四、想象意会

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哪里还能看出来?我锁定了一个词“滴溜儿圆”。学生说鸡油菌很圆,学生按照银元大小开始用手比画一个立体的、圆溜溜的“圆”。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看见“滴溜儿圆”,老家也这么说,就能想象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味道。这就是方言的共通之处,它有着不言自明、心领神会的魅力。

五、句式同中求异

《白杨礼赞》析标题,明确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的敬意和赞美。我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学生找出了第1、4、6、8段。追问这几句中不一样的地方,第6段,一反“实在是不平凡”变为“决不平凡”,情感更进一层,第8段,情感更直接,点明主旨。因此,本文是以情感为线索,并且情感逐步递进,结尾点明主旨(本文分析后可知,这是在言志)。

另外,第5段,按照句式上的相似性,可以划分层次,分析递进的写作意图。“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这两句从树的形态和性格两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形态为外显的,而性格“倔强挺立”,更像是在写人,开始向内在过渡,这是由树及人的象征手法的一个暗示性过渡。第7段,开头写“树中的伟丈夫”,这又是一个过渡,而接下来又有了四个“难道”排比、反问,每个“难道”在树和人(精神)的相似性揭示中有范围上的扩大变化:从“北方的”农民到“敌后的、广大、到处”的哨兵,再到“更远一点、华北平原、新中国历史”的精神,由树到像人这样的树到人再到精神,递进深化,完成象征手法的运用。这就是句式给的提示:意在含蓄深刻地揭示一种精神。

六、标点提示

《昆明的雨》文中写“火炭梅”是这么写的:“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问学生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出汪曾祺跟人话家常的味道?学生说要读出感叹的、夸耀的感觉,从两个“!”的提示中寻找,发现与之相照应的词“真好”“真是”(带拖音)“一点”要重读,这种味道就出来了,这就是真正话家常的淡而有味。

再看本文开头结尾两句“我想念昆明的雨。”这里是“。”而不是“!”,那么作者在此文中的情感必定不同于《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热烈),本文的情感应该是含蓄的,舒缓的,悠远的、余味深长的,所谓含而不露,含蓄、不那么热烈直接的味道,淡而有味。从句式上看,一个在开头,引入回味,一个在结尾,含蓄悠远,是情感上的延伸,又是一层递进。又回到了第5个探讨的问题:句式同中求異。

七、重读变化

重读和标点是密不可分的。《昆明的雨》中奇丑却又绝美(味绝美)的干巴菌,作者说了这么两句话“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从后文生动的比喻中学生能看出作者此时的惊讶、疑惑、嫌弃,那么作者是如何说这句话的?重读哪个词?学生反复揣摩,得到“这种东西也能吃(“这种”重读,“吃”字拖音,上扬语调)?!”同理,真正撕成丝同青辣椒炒后,又是“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经前文分析,有难以置信和感叹赞美的表情,故学生一边模仿“张目结舌”,一边你看我,我看你,读出来“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么”重读,“吃”字拖音,下押语调)?!”至此,真正体会到汪曾祺语言如话家常的平实之风。这夸张的动作和语言,不就是汪曾祺的好玩、好吃、随和吗?文如其人。

猜你喜欢
汪曾祺品味橘子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品味桂峰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品味四季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