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探讨

2019-06-09 10:18刘佳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激励政策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摘要】在XX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蓬勃开展之际,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整体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但在理念认同、政策落实、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构建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严重限制了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新一阶段的发展。为此,结合多方建议和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期消除瓶颈,推进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  理念  激励政策  育人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37-02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又是高校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的必由之路[1]。

近年来,XX省地方本科高校深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培育科技企业和培养创新人才、创业带动就业等方面成果显著。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经验

各高校通过制定、推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为双创工作全面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注重专兼职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双创竞赛平台构建;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完善双创服务平台,立体化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理念未全面深入人心

由于XX省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从各个层次上来说,该省的创新创业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很多地方还没有被师生深入认同与理解。创新创业理念并没有全面深入人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响应程度和创新创业意识也有待继续提高。

2.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和效果有待进一步突显

一是师生对于现有出台的有关创新创业激励政策还不够了解。比如对于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先优評比等环节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政策措施了解不够清晰;二是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计划、设想等需要尽快落实。比如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尽管计划开设多门必修和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只是写上了,很多课程在教师、教材和教法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进一步落实落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列出的逐条改革措施也有待尽快落实。

3.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缺乏

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根本在于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传播者。当前,既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真正创业管理经验的教师十分稀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体是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这部分人员大多缺乏企业管理与创业方面的经验,教授的内容也多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2]。

4.创新创业育人载体构建还需进一步完善

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尽管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推动力度仍然不足。学校的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并没有完全向在校学生开放,部分高校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孵化基地等尽管可满足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但相对全体师生来说,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硬件平台还不够强大,不能很好地支撑师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应建设更多有专业针对性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空间,让更多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师生更好地参与其中,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改进举措

1.加强双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作用,明确责任和工作分工,进一步落实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结合实际、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学院的实体化建设工作。加大双创导师库、双创资源库、项目库建设力度,为双创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培育典型、加强示范引领

强化机遇,加快发展,加大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力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名校的示范引领效应。各高校在校内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先进单位、示范工作坊和优秀个人的评选表彰。发挥各高校双创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高校内的各学院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构建专业教学、实践训练和人文教育培育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微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3.加大扶持资金投入支持力度

从省政府到各高校都应加大创新创业专项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在校内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再单列部分工作经费,专门用于激励本学院师生的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和活动参与,力争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年均专项总工作经费再翻一番。

4.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机制

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评选活动,表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领域有重大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丰富的老师。二是引入国外先进创业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培养。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创业教育培训项目,组织参观企业考察、校际交流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比如,分为理论研究型、创新创业型(研究实践型)、教学型等类型。

5.开办创新创业菁英班

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推进创业实践与项目孵化,培养和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条件相对成熟后,探索通过第二学位培养的方式开办创新创业试点双学位专业,普遍性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6.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

加快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对通过参加学校认定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认定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四、总结展望

未来,XX省各高校应紧抓新时代机遇,加速与政、企、社会平台的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主潮流。努力探索构建出一条基于能力本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继续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周萍.众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62-65.

[2]高来健.高校创业导师的遴选和培育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刘佳军(1970-),男,汉族,山东文登人,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轮机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激励政策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河北省大学生入伍激励政策与多维度评价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