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生活熔炉 炼就写作之功

2019-06-09 10:18冉令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观察写作教学思考

冉令英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写出精彩的作文,必须以生活为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汲取灵感。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投身生活熔炉,炼就写作之功。

【关键词】写作教学  生活  观察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86-02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体验做基础,再美的构想也是空中楼阁,虚幻而飘渺,在时光的流里,终归会散成一堆细沙。执教了27年语文,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批阅学生作文,味同嚼蜡。而仔细研读仅有的几篇像样的习作,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生活的呈现。任何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作文也不例外。要想改变学生作文即作难,老师批阅似受刑的现状,还需从生活入手。

一、观察社会百态,炼就一双慧眼

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不一定华美如江南锦绣,不一定奇异如外星世界,但一定要流淌着情感,述说着生活。教材中强调要“我手写我心”,这是一个最简单而最实用的原则。真实的情感最能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最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可真实的情感从何而来?每每作文训练时,明确要求后,学生不是到脑海中搜寻记忆,而是翻阅资料,查找能对号入座的文章。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不只是学生思维的懒惰,更多是因为学生脑中空空,实在是无米下锅,也就是缺少生活积累。他们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少生活体验。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却过早地钝化了思维,苍老了心灵。要引领学生走出困境,首先要擦亮学生眼睛,让他们用心灵去关注生活。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从春日里第一棵嫩芽开始,从路边的行乞者开始……在观察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做生活的有心人,方能脱离“作文即作难”的窘境。

二、做会思考的芦苇,炼就一个勤脑

炼就一双慧眼,会捕捉到无穷的素材,可仅仅是看到还远远不够。在阅读大师佳作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当时我就是这种感觉,只可惜——如果他不写,我也许会写出这样的佳作。这样的想法只能是自嘲而已,若没有大师的佳作,那感觉定是永远都见不到阳光。是啊,人生在世,很多人经历相似,感觉也相似,可大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前者做了会思想的芦苇,而我们的大脑只充当了容器。

要引领学生写作,就要引导他们做一个思想者。一声鸟啼,你要能分出是欢愉还是伤感;一缕阳光,你要能辨别是驱散还是点缀;一颗幼芽,你要能看出是柔弱还是坚强;一个神情,你要能读出是虚伪还是真诚。透过阳光,你要能想到阴暗;透过寒冬,你要能看到春天;透过柔弱,你要能品出顽强;透过虚伪,你要能揭示卑劣。

当你的目光穿越了事物的表象,当你的思维抓住了表象掩盖下的本质,你的作文就脱离了肤浅的羁绊,向深刻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三、让笔端生花,炼就一双妙手

拥有了上好的素材,还需要精工细作将它编织成绮丽的锦缎。这就需要练就上等的手上功夫。功夫的秘诀是“勤”,要勤于记录,勤于积累,勤于修改,勤于总结。

诸多文学大师在谈及写作经验时常常提及要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录感悟,而有些感悟就是被人你们神化的灵感,瞬间产生,转瞬即逝。真正爱好写作的人不会轻易放过一丝灵感,因而诞生了许多不朽之作。

我们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积累是作文必备的条件。因而要把阅读积累抓到实处,更要重拾背诵经典这一法宝。胸无点墨之人怎能吐出锦绣文章?还是静下心来,多一点积累,多一点记忆为好。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虽不否认有一气呵成、一遍成功的范例,但那毕竟是少数。而平时学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修改。没有了修改,就没有了思维的过程,就错失了提升的机会。这也是制约作文水平提高的原因之一。要想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必须要耐下心来,不厌其烦,细细琢磨,用心修改。

边走边悟方能快速成长。我们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及时总结的重要性。每走一段路,都要回过头来看一看,哪些是可取的,需要深化;哪些是不可取的,需要摒弃。只是埋头赶路,往往会偏离了方向,倒不如及时总结,及时纠正,及时调整。

四、常怀悲悯情怀,炼就一颗善心

有人说“作文即做人”,这话极有道理。从鲁迅的杂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位勇敢的斗士,从冰心的小诗中我们重温了母性的情怀,从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读懂了担当的厚重。优秀的作品中流淌的是美好的情感,为文者定有一颗悲悯之心。因而指导作文别忘了指导做人,要引导学生保持可贵的善良与纯真。遗失了善良就遗失了感恩,遗失了善良就抛却了感动;遗失了纯真就遗失了诚信,遗失了纯真就抛却了正义。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才会因母亲的白发而心酸,才会因花儿的绽放而心动。常怀一颗悲悯之心,习作中才会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置身生活的人,作文是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懂得生活的人,就掌握了作文的成功之法。让我们引领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享受生活,相信生活这位大师自会教导学生怎样作文。

参考文献:

[1]李云.源于生活的精彩——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家,2017(14).

[2]戴春健.写作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J].中学语文,2017(21):40-42.

猜你喜欢
观察写作教学思考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