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换人与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

2019-06-10 10:20黄子源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黄子源

【摘 要】本文分析智能机器换人的动因、趋向、利弊及少数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的路径,认为机器换人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幻象下资本对利益最大化追逐,发展趋向将按照技术与成本逆向选择的逻辑推进,利弊得失关键在于权力场的控制,而民族劳工人力资本再造应以变革惯习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多层面联动协同。

【关键词】智能机器;岗位替换;民族劳工;资本再造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1-0140-008

一、问题提出与理论工具

(一)问题提出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来社会热点话题,人們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智能机器替代人类劳动岗位的问题。自2012年底浙江、江苏在传统制造业中逐步兴起机器换人,2014年广东推行机器换人计划,至今已有上海、深圳、湖北、黑龙江等多个省市出台了机器换人计划和财政补贴政策,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实施,推动机器换人热潮从长三角、珠三角向全国漫延。机器换人的直接结果,是制造业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或转岗换岗,如浙江省至2015年已累计减少普工近200万人, [1 ]东莞市2015年机器换人项目881个,减少用工4万多人。 [2 ]在这些被替换出来的劳工大军中,有部分是少数民族劳工,虽然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但普遍接受学历教育少,劳动技能不足,社会资本短缺,要转岗换岗、重新就业困难重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还是一个涉及民族安定团结、共同奔小康、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社会问题。因此,分析研究机器换人的动因、趋势、利弊及民族劳工应变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为民族劳工应对职业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前,国内涉及智能机器换人问题的言论,多见于媒体信息报道,专门的论文著述不多,相关方面的看法、观点如:人工智能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引发大量技术性失业,导致新的不平等,导致责任空白,可能失控,成为后人类的敌人。因此,应当对人工智能的开发者、销售者与使用者进行适度有效的规制,明确人工智能致损的责任分担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保险制度,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2016独角兽峰会上表示,未来十年,世界上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必然会使很多职业消失,可能导致就业停滞,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因素。[3 ]云霞认为,机器换人的驱动因素,主观上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客观上是不可逆的人口结构变化,外部因素则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迁与产业升级。[4 ]周文斌指出,未来机器人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影响会更大,质量需求在提升,数量需求在减少,就业压力十分巨大。[5 ]赵延东、风笑天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仅对职工能否获得再就业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则不仅影响再就业机会的获得,而且影响着再就业的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6 ]有学者认为,处于人力资本低端的农民工最易被机器替代,急需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一套技能组合以实现在城市建构可持续生计。[7 ]可见,学界分析研究机器人发展动因、影响、趋势及工人失业换岗等问题还是比较碎片化的,专门研究机器换人与民族劳工换岗逻辑过程的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尝试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理论工具

本文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主要概念工具是场域、资本和惯习。由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应用,相关传统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改变了场域的关系和结构,增加了机器人行动者及其与人、与机构的关系,颠覆了人机关系:过去的机器是人类劳动的助手、工具,现在人类是智能机器劳动的助手、协作者,人类只有学会协作性服务性技能,才能与机共存。二是产生新型资本。过去的机器属于物质资本,现在机器人作为具体劳动者,具有人力资本的属性和功能又不等同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也有质性区别,可称为类人力资本或超人力资本。这种资本既有经济资本属性更具文化资本特质,能有效地巩固和强化资方在场域中的话语权和得益权,但会造成劳工人力资本的贬损、闲置甚至报废。三是形成新的惯习。惯习原本是外在的社会规则、价值在人类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机器人的识别、判断、决策及行动的倾向、定势也是对这些外在的社会规则、价值不断学习训练生成的结果,因此,机器人的惯习与人类惯习同源同质,但其外化发挥时的精确、快捷、稳定、连续性则超越人类极限,可称为类人惯习或超人惯习。

在具体运用场域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时,笔者认为,首先,要运用关系思维,“关系思维就是要求对场域各种关系特别是主要关系的属性、功能、调适、维持、转化等情况进行系统的动态的分析研究,揭示这些关系对行动者的行动目标、过程及结果的影响” [8 ]。其次,必须掌握分析要领,具体要领有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所研究场域即特定场域的属性、功能及细化分类情况,以便确定分析方向、重点和框架。机器人研发场域自主性强,应用场域是主要作功场,故成为本文分析侧重点。

第二,分析其他场域特别是元场域对所研究场域的影响制约作用。任何一个场域说到底都受到元场域——即权力场,政治经济场——的制约,[9 ]其他相关场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本文提及的职业教育场域就影响到机器人应用场域的技术支撑力度。

第三,分析场域内行动者占据特定位置所依赖的资本的数量及结构状况。马克思和布迪厄都把资本看成是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钥匙,不同的是,后者把它应用到了非经济领域,并特别关注文化资本,因为文化日益成为一种权力资源,资本投资者在市场中谋求利润的倾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10 ]

第四,分析场域内行动者的惯习状况。因为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 [11 ]165 ,是实践操持的技艺或创造性艺术,“惯习本身也是一种资本,它是转化为存在的一种所有” [12 ]181。所以,本文在研究进路上以惯习的变革调整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建构人力资本再造的框架。

第五,分析场域内外相关因素、关系对场域内行动者形塑的作用方式。由于“场域内部关系的形塑往往采取直接作用的方式” [8 ],而场域外在因素的形塑,一般不采取直接作用方式,“而是预先经过场域结构的一次形塑,才对场内行动者产生影响” [11 ]144,因此,关键是分析作用的内容、条件和效果。

二、资本逻辑与场域游戏

(一)机器换人动因:科技进步幻象下资本逐利最大化

按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智能机器人场域可以细分为研发、生产、应用三个子场域,虽然各个子场域的性质和自主性不同,但“每一个场域都同时预设和产生着某种特定的利益形式” [11 ]159,“有多少个场域,就有多少种‘利益” [11 ]159,入场者都是为了这样那样的利益而来的。所以,場域里充满了力量的角逐,行动者就是凭借各自拥有的资本,在特定惯习的指导下,为维护或提高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和利益而争斗的。

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的过程所追求的目标都体现为最大化的各种“利益”,这就是资本运作的必然逻辑和最终目的,是机器换人的根本动因。资本对低本高利的追逐,从165KG 焊接机器人投资回收期测算资料看得更清楚: 2008年该种机器人售价每台31万元,制造业人均工资2.6万元,人机成本比较,需要近8年才能收回机器人成本{1},而到了2017年底,这种机器人售价每台已降到20万元,制造业人均工资4.7万元,人机成本比较,一年出头就可以收回成本。[13 ] 可见,把机器换人的原因,归结为劳动力紧缺,产品质量提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促进大规模推广,等等,都只是一些直观的认识,是种种表象或者说是幻象,但这也正是资本运作逻辑所必需的。“招工难”“用工贵”“科技进步结果”的言论,一旦形成社会氛围和共识,就会促使权力场给予政策支持,也使人们尤其是那些被机器人替代的人员相信,失业下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别是国家补贴机器换人,更使人们相信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掩盖了机器换人背后资本的逐利本质,容易使人忘记资本运作的负面效应、危害性,不加防范或者疏于监管甚至到了亡羊才去补牢。这些幻象及其效果,是由场域的游戏特性所渲染和派生出来的。按照布迪厄的观点,“每一个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象,场域创造并维持着它们。” [11 ]159 “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竞技场” [11 ]142,是“一个潜在开放的游戏空间”,[11 ]142游戏竞争的目标首先是占据有利位置然后据此争取更大权益,而惯习和资本就是游戏中的王牌,谁手中拥有大牌好牌谁就能制胜,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因此,争权夺利性、策略性、排他性就成为场域游戏的基本特性。

(二)机器换人趋向:技术与成本{2}逆向选择的动态逻辑

机器换人是一个从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用工成本高向用工成本低的行业逐步扩展的逻辑过程。从国外2016年底工业机器人应用密度最高的几个国家看,韩国631台/万人,主要应用领域是电气、电子、汽车和机械装备等;新加坡488台/万人,90%安装在电子行业中,並正在向医疗、建筑和各种服务领域扩展;德国309台/万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日本303台/万人,多半应用在汽车和电子领域,在食品、药品、化妆品领域也有较快发展。[14 ]我国2016年底工业机器人应用密度68台/万人,[15 ]应用范围涉及国民经济37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中类,[16 ]目前已从汽车、电子领域扩展到五金、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并跟随产业转移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

总的说来,目前机器人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应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焊接、搬运、装配、喷涂、铸造等岗位,第三产业的清洁、物流、保安、客服及第一产业的蔬果采摘、植物保护等工种,替代的都是劳动力密集、用工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因此,按照资本逐利最大化逻辑和技术线路图,机器换人的发展趋向,首先会是节省人力成本最多、技术研发应用最易和社会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工种和岗位,如那些低技术、重复单调、可预测的体力劳动工作②;其次,应当是应用面广阔、资源耗费多、技术相对复杂如要求劳动者能听会说会辨认能理解的工种,比如客服、会计、教育、娱乐、护理、医疗、驾驶等工作;最后才是那些高尖精技术和行业的应用。

(三)机器换人利弊分析

1.使人类劳动轻松舒服,也加大了民族劳工及整个社会的不安全感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担心的: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状态重新设计自身,而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会被代替,有可能招致人类的灭亡。[17 ]这些担心或预言有待历史去验证,但造成民族劳工现实的不安全感,从以下访谈材料可见一斑:

个案1:2017年7月25日,笔者在东莞朋友家访谈土家族女工杨原秀和李梅红,她俩是湖南湘西州老乡,同在东莞银海纺织公司打工。

问:“你们来打工多长时间了?工厂生产线上使用机器人了吗?”

“初中毕业就过来,有5年多了,厂里还未使用机器人。不过,大工厂如鑫沙纺织公司、超盈纺织公司都已用上机器人,我们有几个老乡都下岗了。”杨原秀似有所忧地回答。

问:“将来厂里使用机器人,你们怎么看,有什么打算?”

“听说开机器人虽然轻松但不安全,去年这里有一间家具厂的机器人把一个工人的几根手指切断了,要是个姑娘少了手指,怎么嫁出去啊!所以我们不敢学也学不会开机器人,将来下岗了只好另找工作,找不到就惨了,原秀姐要供她弟弟读高中,我要挣钱给父亲治病。”李梅红说这些话时神情充满了不安和担忧{1}。

2.催生新业态新岗位,同时造成技术性永久性失业,而民族劳工首当其冲

著名经济学家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帕斯卡尔·雷斯特雷珀(Pascual Restrepo)的最新研究则显示,每配备一台机器人将导致6名工人失业。[18 ]由于机器替换出的人员数量多且是低技能型,而新创造的岗位数量少且直接需要的主要是高技能人员,所以下岗失业势所难免。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东莞市实施机器换人3年行动计划,减少用工近20万人,[19 ]这些被机器人替换出来的低技能普工,要培训成高级技工不仅成本大而且周期长,不容易转岗换岗,尤其是人力资本短缺的民族劳工,很难重新找到合适工作,大多打零工朝不保夕,被长期隔绝在就业市场之外,无异于永久性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