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

2019-06-10 11:42黄爱勤刘旭陈泳康刘红珊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健康知识精神分裂症

黄爱勤 刘旭 陈泳康 刘红珊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将12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纳入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认知行为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2个月患者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分值、健康知识得分、精神病人康复疗效量表(IPRO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分值。结果1个月时、2个月时观察组ITAQ分值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干预1个月及2个月时观察组健康知识得分较对照组高;干预2个月时观察组IPROS、SANS分值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增加患者康复知识,改善其阴性症状,对康复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自知力;治疗态度;健康知识;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2-127-04

精神疾病即精神病,是受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学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的大脑功能失调,患者意志、情感、行为、认知等精神活动异常的疾病。临床初期表现为睡眠障碍、敏感多疑、行为诡异、情感紊乱、性格突变等;常见症状包括情感障碍、智能障碍、记忆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障碍、思维障碍、知觉及感觉障碍等。目前筛查包括病史检查、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等,治疗主要依靠精神疾病用药,但仅用药物治疗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且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使疗效进一步下降,因此临床常常配合心理辅导、生活方式调整等进行支持性治疗[1]。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影响或改变个体固有认知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干预其运动行为水平的主动性措施,目前在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应用较多,取得一定效果。本研究分析其用于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护理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3]:(1)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患者临床资料齐全,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18~60岁。排除标准[4-5]:(1)脑部器质性病变、酒精药物依赖;(2)哺乳期或妊娠妇女;(3)严重木僵或行为紊乱,冲动兴奋不合作或严重衰退。精神疾病诊断至少满足以下2项标准[6]:(1)明显思维异常,例如思维贫乏、思维破裂、思维松弛、思维被中断、强制性思维等;(2)反复的言语性幻听;(3)被控制、被动或被洞悉體验。根据上述标准选取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纳入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45.2±6.1)岁;精神分裂症42例,抑郁障碍10例,其它8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46.0±5.0)岁;精神分裂症45例,抑郁障碍5例,其它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给予系统化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逐渐增加药物剂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进行常规支持性心理治疗。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1)认知心理护理干预:每周一、周三、周五进行个性化认知心理护理,采用内观法进行心理干预,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患者进入状态后引导其回忆从小成长至今受人的恩惠,自己对他人的付出,以及给他人造成的麻烦,使其深刻认识到病情变化情况给家人、朋友等带来的伤害,并使其重拾正确的感情观,感知大家的关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深刻认识自己病情以及自己给他人添加的麻烦,坚信只有坚持正确用药,服从医护干预才能康复。(2)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将症状、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相近的患者归为一组,制定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第一阶段让患者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用药知识,治疗期间出现可能出现的机体不适,说明原因;让患者了解生育、结婚、恋爱等于精神病康复的关系。第二阶段重点进行体能锻炼和生活技能培训,项目包括打球、打太极、慢跑、病友交流、手工训练等。第三阶段为维持阶段,在工娱治疗同时提高其保管药物的能力,指导患者回顾近期遇到的挫折,评估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纠正其歪曲认知,指导其克服困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时间点为干预前(入院时)、1个月、2个月。使用ITAQ评估患者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分值越高则自知力越完整,态度越好。患者填写《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表》,包括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复发征兆及预防、不良反应应对方法、复诊等,总分50分,分值越高则健康知识掌握越多[7]。对比两组患者IPROS、SANS分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TAQ调查比较

干预前两组ITAQ分值比较,P均>0.05;1个月时、2个月时观察组ITAQ分值均升高其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知识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健康知识得分比较,P>0.05;1个月及2个月时观察组健康知识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比较(x±s,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PROS、SANS分值比较

干预前、干预1个月时两组IPROS、SANS分值比较,P均>0.05;干预2个月时观察组上述分值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精神疾病仍然以药物防治为主,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且长期用药本身存在不良反应,因此护理成为综合干预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认知行为干预进行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干预,收效良好,现结合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ITAQ是客观评估患者治疗态度、自我病情认知的重要工具,目前在慢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1个月时、2个月时观察组ITAQ分值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患者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考虑是因为:(1)认知心理通过内观法使患者认识到“我执”,认识到“给他人造成许多麻烦”、“知错不改”、“知恩不报”是不光彩的事情,并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已经给太多人增添麻烦,为了报答他人,改善自己的生活,需要坚持正确用药,从而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认知,准备积极接受治疗[9]。内观通过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照顾感受到爱,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回报意思到自己的狭隘,反问自己是给得多还是拿得多,树立“牺牲自我,宽恕他人”的思想;通过回忆然使患者记起被自己遗忘的爱,承认被爱的事实,放弃周遭人的偏见;通过会回忆自己与他人从以前到现在的关系,找到连带感,克服孤寂与空虚的心理。通过以上机制,内观治疗提高患者自制能力,改善治疗态度[9]。(2)通过加深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病情、治疗等有了深入认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将病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相同的患者聚在一起,分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效率和质量,给予患者需要的知识,而总是重复教育[10];三階段教育方式结合患者康复流程,针对每个阶段患者需求提供知识,实用性强,患者易于接受[11]。故1个月及2个月时观察组健康知识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

认知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影响。干预2个月时观察组IPROS、SANS分值均较低且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IPROS为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评估量表,用于观察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包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求卫生能力、关心与兴趣、公疗情况,分数越低则社会功能缺陷越轻。SANS为阴性症状量表,本研究结果提示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阴性症状。考虑是因为:(1)内观法心理干预改善患者自知能力和治疗态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确保短期内患者症状改善[12];(2)健康教育第二阶段重点进行体能锻炼和生活技能培训,通过工娱干预提高患者与他人攀谈的意愿,缓解兴趣社交缺乏、情感平淡或迟钝等阴性症状,积极与他人互动,能完成多项协作工作,提高了社会功能[13-14];(3)健康教育第三阶段继续工娱治疗同时提高其保管药物的能力,使其能自我约束,维持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持续改变其思维方式[15]。

综上,认知行为干预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护理干预中,能改善其自知和治疗态度,增加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康复,提高社会功能,改善阴性症状。

[参考文献]

[1]林建葵,周永梅,潘胜茂,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5,21(6):11-14.

[2]李彦博.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文关怀管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院管理论坛,2015(1):39-41.

[3]练亚芬,章秋萍,傅丽娟,等.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访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2):126-129.

[4]刘双,李峥,邹海欧,等.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群分类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275-279.

[5]蒋菊芳,裴建琴,张紫娟,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服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5):1155-1159.

[6]Akiko Hayashi-Takagi,Yoichi Araki,Mayumi Nakamura,

et al.PAKs inhibitors ameliorate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dendritic spine deterior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during late adolescenc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4,111(17): 6461-6466.

[7]龚定宏.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7):984-988.

[8]张倩,喻英,杨涛,等.认知行为干预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6):2001-2006.

[9]沈芳,文璐,李冰凌,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分裂质个体认知功能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5,37(14):1219-1223.

[10]马丽萍,杨春丽,仲桂英,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便秘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20-422.

[11]沈芳,邵华芹,汤路瀚,等.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分裂质个体阴性症状、抑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6,38(20):1666-1670.

[12]王新华.早期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3):1794-1796.

[13]袁大伟,李瑾.认知行为治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疗效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5(3):243-245,246.

[14]何圆,刘芳,钱晓涛,等.认知行为干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模式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20):2776-2779.

[15]韦艳燕.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8):2166-2170.

猜你喜欢
健康知识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例积极心理护理应用研究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高中生物中渗透的“医学健康常识”的探讨分析
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上海市2008—2015年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变化趋势研究
浅谈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