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口窑瓷器起始与发展中的主要历史特征

2019-06-11 03:02王晓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8期
关键词:特征发展

王晓娟

摘 要:安口窑位于甘肃省华亭县安口镇杨家沟,创烧于宋代,明代达到鼎盛,又名“陇上窑”,主要以烧制缸窑、碗窑系列的民用瓷为主,属耀州窑、磁州窑风格,是西北著名的民间瓷窑。清朝末期因缺乏水源,窑址由原来的杨家沟搬迁至窑头镇,从此著名的“陇上窑”时代结束,进入另一个辉煌的“安口窑”时代,民国时期生产作坊和商家一度曾发展到140余家。文章主要讨论安口窑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对各个时期创烧瓷器的种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安口窑起始;发展;特征;烧制年代

1 安口窑创烧年代

安口窑的创烧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幸邦隆1933年编纂的《增修华亭县志》记载:“据徐仙台采访,华亭瓷器二千年前制烧实在,窑头镇所烧之土瓷,自秦虞阏父,为周陶正创迄今。”另有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地方文献室收藏的1927年华亭县各项调查表其中工业调查表记录:“华亭土瓷据赵时春①所考,始于周秦之际,周时秦阏父陶正所创。华亭斯时为秦地。创始周代时,憔晨时所烧或為瓦瓷,黑瓷则为瓦瓷进化之一种,历年最久。”以上两种说法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终因无实考证,便一直不能确证。

197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李知宴、李辉炳,甘肃省博物馆韩集寿,平凉市文化馆张映文等专家学者来安口杨家沟古遗址(省级野外文物保护单位)考察,根据现场出土瓷器碎片的釉色、胎质、造复原型以及做工精致程度,专家组一致认定出土瓷器为宋代器物。其中一件碎瓷片对接合成的扇状实底黑釉瓷碗,经专家对比分析确为宋辽金时期的产品无疑。

另据《中国陶瓷史》250页第55张图即宋代古瓷窑址分布图显示,华亭确实在宋代才出现窑址。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编著的《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中也有“甘肃省宋:天水[秦窑] 平凉华亭(安口镇)”的明确记载。再后来元明清各代资料中也都有“华亭(安口镇)”,说明安口窑一直延烧。

2018年7月,华亭县安口窑遗址考古保护规划项目实施,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杨家沟、窑头镇等窑址的分布状况、面积、埋藏深度、堆积厚度、性质等要素,展开了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实地考古勘探工作,根据考古报告所示,在遗址上发现最早的瓷片均为宋金时期。

2 元代是安口窑瓷器发展的过渡期

元代安口窑陶瓷已深受河北、河南、山西磁州窑系艺术风格的影响,出现了与之相同的产品。1978年李知宴教授再次来杨家沟考察后,在《考古与文物》杂志1987年第3期《磁州窑绘画艺术》中写到,“在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镇的杨家沟也发现磁州窑类型的产品”,主要产品有黑釉色陶碗、陶罐。

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遗址勘察时又发现了安口窑白釉刻花洗残片,其风格和磁州窑如出一辙,再次证明安口窑在元代确实受磁州窑体系艺术风格的影响,烧制了大量黑、白釉瓷器,并有刻花工艺出现,但后续并无太大发展。直到民国白瓷烧制技术成熟后,出现了大量民国安口窑白釉褐彩瓷,纹饰装饰都是典型的磁州窑风格。金、元属于继承发展但并无重大突破的过渡期。

3 明代安口窑又名“陇上窑”

3.1 确定“陇上窑”窑址在今安口镇杨家沟

首先,按照傅振伦的《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记载:“甘肃明:华亭(安口镇)[陇上窑]。”依作者文末注释:方括号均为“已有定名”的窑口,说明明代安口窑被称为“陇上窑”,安口镇实为明代“陇上窑”的所在地。其次,《天工开物》中《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写到“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从陶土这一角度再次印证明代安口窑即是享誉西北的“陇上窑”。

同时通过1972年和1987年的两次专家组窑址考察,证实了今安口镇杨家沟遗址确为安口窑烧造史上最重要、最大的窑场,是安口窑的制瓷中心,也是明代“陇上窑”的原址。

3.2 同治年创烧碗窑体系

明代是安口陶瓷器烧制较为兴盛的时期,生产规模壮大,制瓷技术也有了新的进步,产品品种有所增加。窑址也由杨家沟扩展至华亭砚峡。据《天工开物》载:“平凉华亭为明代陇上窑所在地,烧制青釉瓷。”除此之外,色釉还有黄、红、黑三色,主要烧成产品有陶碗、罐、碟、杂件,逐渐构成了明显的碗窑体系品种,同时也说明“陇上窑”时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安口窑碗窑系列产品。2004年在华亭县原医药公司窖藏出土了大量明代黑、黄、无釉素胎折沿小瓷碗、瓷碟(现藏于华亭市博物馆),其胎质粗糙,釉子稀薄与资料记载中特征描述完全一致,器形为典型的明代造型。

4 “安口窑”时代的开启

清代道光年间,杨家沟瓷厂停产,窑址向北扩迁至2千米处的窑头镇。《增修华亭县志》:“经张玉轩采访,二区瓷厂起初创办在杨家沟……自清道光,白莲教乱后,始移杨家沟瓷厂于窑头镇,盖以杨家沟近于用炭,窑头镇近于用泥釉也。”关于陇关地区兵乱之事,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中也有明确记载。特殊的历史事件不光迫使了瓷窑场地的变迁,同时因两次战乱的严重影响,宗式制瓷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造成瓷业产业的中断,使得陇上窑制瓷发展缓慢,走入低谷,受直接影响的“陇上窑”时代也就此终结。战乱平复后,人口大量流动,外地技术人员的不断迁入,势必带来新的技术变革,安口窑另一陶瓷生产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4.1 同治年缸窑体系创烧

《增修华亭县志》记载:“考百年以前(即从其编志的民国22年前后算起,止杨家沟瓷厂关闭,正是百年左右),杨家沟瓷厂仅烧黄红黑三色土瓷,然皆系盆碗罐碟小器,而大瓷缸则为清同治民乱后,祁文玉、梁国华所创烧。”意为杨家沟窑场、窑头镇窑场前20多年间,都以烧制盆碗罐碟的“小器”为主。同治之后,才逐渐烧制粗瓷大缸,并形成了日趋完善的缸窑系列。而安口窑的缸窑瓷器也以“质地敦厚、遇水不渗、遇火不裂、透气性好”的高口碑享誉于西北,尤其在妇孺老人心中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4.2 光绪年白釉瓷创烧

《增修华亭县志》写到安口窑的白釉,认为是张正元在清光绪初年采黄釉时发现并创烧了白瓷,“获利多年,死始传人”。其时所产白瓷素釉无彩,粗胎。光绪中叶时,有陕西耀州瓷工崔大汉、路有才用红石浆绘白瓷,至此安口窑出现红彩白瓷。

4.3 民国初期安口陶瓷呈多样化发展

创烧“穿衣”蓝彩半细白瓷:清末民初创烧了安口“土青花”,《增修华亭县志》中明确记载民国二年本地瓷工筹资购来氧化铝的石蓝色料创烧了蓝花白瓷。

坩泥瓷(即砂器):“民国三年,有泾川人张德福始创烧于窑镇。”

琉璃瓷:“民国四年,山西瓷工汪如海弟兄二人始创烧于窑镇。”

紫砂器:据《安口陶瓷史》记载,民国七年,安口刘瑞到江苏宜兴学习紫砂陶工艺,回来后试烧成紫砂陶器。安口砂器主要有药锅、炖锅、暖锅等6类20多个品种,造型以粗狂、抽象为特点,具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韵味。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抗热震性,能够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深受市场青睐。除了民用砂器外,还有部分工艺产品也颇具代表性,如20世纪40年代原安口陶瓷职校制作的一件紫砂山,以及20世纪80年代前后范通儒老先生、马德彰先生制作的部分紫砂花盆作品。

4.4 特殊历史时期催生工业用瓷的发展

七七事變后,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确定在陕甘择地建设用于电讯事业的电厂,留洋博士温步颐详加考察,后汇报确定于安口窑。随即建购迸进,引育齐行,于1943年1月投产营运。1945年11月停产转让给地方人士朱志明等接办,1947年因通货膨胀停业分股转产陶瓷,后来公私合营为安口陶瓷厂,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安口陶瓷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烧制出了大量以陶代钢的产品,如硫酸坛、造纸烘缸、酒精塔,以及后来又生产出的高压电瓷系列的悬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和户外支柱、卫生瓷等。1975年分设办厂,2002年改制为独立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有棒形瓷绝缘子和盘形悬式瓷绝缘子。

5 结语

作为西北陇东名窑,安口窑近千年来各类民用瓷器久烧不衰,并形成了它独具魅力的陶瓷风格和地方文化。它遗留下的大量丰富多彩、品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以及瓷窑遗址,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揭开安口窑的发展史,以及西北地区民窑形成、发展、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民国)张次房,幸邦隆.增修华亭县志[M].民国22年复印本.

猜你喜欢
特征发展
抓特征解方程组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