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6-11 03:37黄向明
教师·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黄向明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已经在各种场合中提及过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文章立足于当代文化自信的背景,探寻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分析原因,并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07-02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与灵魂,文化自信即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经岁月洗礼而积淀出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始终积极践行特有的传统文化,以文化内涵指导实践道路并对其生命力充满信心。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现状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他们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和热情,仅仅将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一门简简单单的考试课来应付,没有深入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思考,更不要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支持与民族荣辱意识。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大发展大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其中,大学生作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在生活上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这不是要求大学生抵制“外来文化”、在思想上闭关锁国。高校辅导员身为思政教育者,应当帮助所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这些学生成长和成才。为了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首先应当让高校学生充分学习和熟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再拓宽眼界去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忽略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一味去追求与众不同,或所谓的先进文化。经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学习的学生仅占不到百分之四十。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严重背离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本质上也体现着让人担忧的现状:大学生普遍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自信,推崇外来文化。由此可见,增强对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开展高校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如果将传统文化比作带领我们在人生江河中乘风破浪的帆船,那么民族信仰便是这船上的风帆。“信仰是一种力量,指引着我们在孤独的岁月中前行。”

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首先需要重视的是其诚信意识的缺失。在全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这正是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的体现。此外,许多高校学生为了平时取得好成绩,掩盖自己不用心学习的错误,不惜采取“代课”“代写作业”等非法手段来欺骗教师、父母,甚至是自己;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生活,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深陷网贷却无力偿还。尚在校园中的他们就产生如此之多的诚信问题,不禁让人深思:如果让这些学生毕业步入社会,我们的社会中还会有诚信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吗?

其次则是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学生干部之间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高校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干部作为高校教师的得力助手,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工作是否能够及时完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的学生干部,由于自身思想站位不高,在招新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招收老乡或者同专业的师弟师妹,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给学校以及学院教师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薄弱

由于受到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潮横行。就服饰上来说,不少学生在校园文化展示和日常打扮上,会偏向穿日韩系服装而不是我们传统的汉服,这些都是民族意识薄弱的体现;在求学继续深造方面,民族意识薄弱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选择海外求学而不是在国内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诚然,这里并不是说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不好,而是说愈演愈烈的“出国热”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一种跟风现象,而且出国接受教育也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社会问题,即民族意识的淡薄。

二、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对高校相关课程的不重视有关。高校课堂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最便利的地方,理应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专门设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课程。

有一些高校也只是形式上设立思政教育课程,其实质性内容却空洞乏味,往往都是教师在上面讲或者放视频,学生在下面玩手机或者做别的事情。高校虽然在响应党的号召方面,能够通过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相关形式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究其原因,当前的思政教育课程缺乏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所编课程内容也不够合理和缺乏深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轻视。所以,我国高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传统文化方面,应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家庭环境中缺乏传统文化的培养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高校在对学生传统文化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等这些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应该在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体现。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都是从小家庭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造成的。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