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2019-06-11 03:02周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

周杰

摘 要:博物馆是以馆藏为基础,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实现其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社会职能。不同材质、质地的展品对所处环境有具体要求。文物保存环境可细分为展厅大环境与展柜微环境。文章在细数文物保存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分析国内现阶段博物馆环境调控方式,对博物馆馆藏展品环境调控措施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保存环境;微环境控制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博物馆的定义可知,博物馆是以其馆藏为基础,以向公众展示为第一要义。由此可见,博物馆馆藏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开展各项教育、研究与欣赏活动的基础。对博物馆而言,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文物的保存环境为第一要义。但事实上,许多珍贵文物的保存状况令人堪忧。仅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历时三年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全国2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文物多达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一般認为,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光照及紫外辐射、空气污染物、自然性灾害(如地震)等,这些因子在展陈或者保存过程中经常接触到文物,从而对其产生损害。

1 博物馆环境影响因子

对大多数有机材质文物而言,温度变化能导致其出现热胀冷缩现象,湿度变化也会导致其发生湿胀干缩现象,这些文物包括纸张、木质品、漆器、纺织品、皮革等种类。湿度的较大变化还会造成发掘出土的多孔材质文物内的可溶盐溶解或结晶,长时间会造成该类文物表面出现苏粉、粉化现象,这些文物主要指陶器、壁画类文物。实际上,无论是金属、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质,都有可能受湿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而发生破坏作用。湿度参与各种文物材质的化学腐蚀,这些化学作用会导致金属文物产生青铜病、铁腐蚀、银腐蚀,还会导致染料褪色等;湿度的变化还会引发不同材质的文物发生物理形变;最重要的是,高湿环境也是虫霉滋生的必要条件。

光可以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光辐射能导致染料褪色、丝织品降解,光辐射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的安全保存影响极大。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空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也会对文物的保存产生较大影响。如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甲醛以及挥发性有机酸等对各类材质文物都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青铜病——青铜器上的绿色粉状锈,即是氯气的腐蚀产物;硫氧化物易结合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硫酸,对金属、石质、壁画和有机质文物档案均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展陈展具中或者装修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酸等会让纸质文物酸化。

有必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环境影响因子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都不是以单一因子对文物产生影响,某件文物出现的病变或者劣化一定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所以在认识到各影响因子可能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后,综合考量环境中各因子的变化,将监测与调控结合起来方是解决之道。

2 博物馆环境调控的“大环境+小环境”模式

随着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理念逐步与世界接轨,我们的馆藏文物保护理念已经从之前的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逐步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珍贵文物较多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全部达标”的要求。事实上,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技术内涵,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和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对于现阶段的多数博物馆而言,馆藏环境的监测与调控措施主要在于室外大气环境、展厅大环境以及展柜微环境监测与调控。监测与调控并重,在监测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值的调控。就监测而言,在多数博物馆建立的“博物馆综合管理平台”能够帮助业务人员及时感知文物所处环境情况与展厅、展柜设备情况。这些监测平台能实现室外大环境、展厅环境、展柜微环境24小时实时监测。同时,为配合不同材质展品,展厅多配备温湿度、紫外线、光照度、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终端,监测展品保存环境影响因子,能及时作出响应。

对于展厅大环境,调控主力为馆舍内中央空调。为保证展厅内文物所处温湿度环境符合要求,多数博物馆采用“温控+监控”的方式调节。采用组合式空调箱集中送风,控制、调节空调箱送风口的温湿度。机组再配备加热段、电热加湿器,用于加湿或除湿,这对展厅内温湿度控制、调节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为保证及时感知及调节,多在展厅出风口及回风口处装有温湿度传感器,能实现空调智能化调控,满足展厅内展品的温湿度要求。

除采用空调调节展厅大环境温湿度以外,对湿度要求严格的博物馆,还备有除湿机和其他设备。同时,为珍贵文物配备恒湿展柜,监测与调控系统能远程控制恒湿机设置参数,保证在不影响展览开放的同时调节展柜内湿度。恒湿展柜内根据不同功能与需求的展品可配备不同恒湿机。

此外,在防震抗震方面,还有博物馆对展厅、文物采取“震源+馆舍+展陈+展柜(展具)+文物”全系统防震设计和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以及地铁振动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3 博物馆环境智能调控模式

因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各博物馆建馆条件不一的因素,为到达“洁净、稳定”的安全环境,各博物馆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搭配或小范围改造。前文提到的博物馆“大环境+小环境”模式是国内现阶段各博物馆展厅环境调控的主流模式。但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也发现较多问题,如多数博物馆的中央空调为舒适性空调,无法到达精密空调的目标值;春秋季换季时展厅内环境的控制不精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的目标值与观众舒适度的体感差异;展厅环境与展柜环境的差异过大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等。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