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拿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2019-06-11 03:03冯秋梅
速读·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推拿创新模式培养

◆摘  要:实用技能型人才是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举措。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推拿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作用,结合推拿的禁忌,探寻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新模式。

◆关键词:推拿;实用技能型人才;创新模式;培养

推拿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是世界“手法”治疗之宗。当前推拿被应用到日常养生、物理治疗、疾病预防和身体康复等方面。加强现代推拿学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优质推拿人才,是弘扬中医文化,打造中国风格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推拿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各类中医药大学强化对推拿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为全球医疗服务提供有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进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推拿通过按摩减轻人们的疲劳感,加速血液流通和循环的速度,人体的局部温度就会提高,促进汗液分泌,改善淋巴系统循环,让人体内的血液粘滞性得到进一步舒缓。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储备了应用型人才,加速了医学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程。

二、推拿的禁忌

虽然推拿好处多多,但不是所有的病症都适合运用中医的推拿技术进行治疗的。急性骨髓炎、关节炎、湿疹、烫伤、溃疡、腹膜炎、疮疡、阑尾炎等急性病症就不适宜采用推拿的手段进行治疗。同时,肿瘤、癌症等患者也不应利用推拿开展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经期、怀孕的女性、身体虚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是严令禁止进行推拿按摩治疗的。对于那些病症不明的患者,推拿师更是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按摩和治疗的,只有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对症下药。对于那些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患者,也是不能进行推拿治疗的。对于肿瘤扩散、器官衰竭的患者,同样也是不能进行推拿按摩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推拿师的按摩手法不当也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此,推拿专业的学生应当潜心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手法技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推拿人才培养体系

医学类院校应围绕现代中医推拿教育体系的创建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充分挖掘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推拿学科发展体系,开创并引领中国推拿学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从无到有和持续完善”的目标,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多次飞跃,通过不间断的探索,坚守“传承与发展并重、特色与引领并举、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并进”等理念。医学类院校应构建现代推拿人才教育体系,为我国推拿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框架,逐步构建起教材和课程体系,为中国推拿教育发展提供学术规范;医学类院校在设立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推拿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贯穿“学校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的分阶段递进式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传统推拿教育由单一技能学习向全方位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转型升级。与中医的其他学科一样,推拿学科的人才培养自古以来就沿袭“家传师授”的方式。但推拿又不像其他学科,它注重临床实践,以手法和功法为主要手段,单纯凭借“手把手”教难免学得“走样”。医学类院校应变革传统推拿手法的“家传师授”教育模式,完善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医学类院校还应积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現实问题,完善理论指导、手法传承、教学方式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建设。

(二)规范推拿手法,扩宽专业发展路径

医学类院校应解决推拿核心技能培养问题,破解缺乏标准和规范的问题。坚持以推拿流派特色手法为基础,逐步建立起融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及人工智能为一体的多学科教研平台,创立标准化、客观化为特征的推拿手法评价模式。医学类院校应广泛吸纳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推拿流派技能传承基地和工作室机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和教学规范,引领推拿特色技艺的社会传播向正规化、学术化发展。以此解决民间传统推拿技艺传授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弊病。医学类院校可推动推拿学与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传统推拿对新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贡献度,为我国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国际化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三)提升专业地位,促进学科发展壮大

推拿学科的发展,在几代推拿人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以往的推拿治疗中,患者挂一次号可以享受5次推拿按摩,它被患者视作服务而非医疗手段,可见它的地位并不高,至今人们对推拿仍然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医学界也对它存在误解。一些人对推拿治病抱有怀疑,认为按摩几下就能治病简直是不可能的。多年的临床治疗数据证明,能治疗疾病的绝不仅有西医手术和药物,靠推拿师的双手也可以祛除病痛,治好疾病。推拿是健康的外治法,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年来市场上大热的“小儿推拿”就足以说明其疗效。小儿推拿作为推拿的重要分支,深受家长的欢迎,它可以治疗、改善小儿的多种疾病。对此,医学类院校可以开设小儿推拿专项课程,加深学生对推拿应用的理解,以此满足人们对小儿推拿的现实需求,也顺应了我国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形势。对此,我国中医类院校应加大力度开展规范化推拿教学,让更多人学习、热爱、传播小儿推拿,使更多孩子及家庭获益。

(四)加强“校”、“医”合作,创新标准化技能评价模式

医学类院校应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推拿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开展“导向性模块、实践深化模块、工作情境模块”序贯式推拿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课程。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患者治疗和康复等活动中去,逐步实现技能教学操作标准化和认知直观化,建立起全面、综合评价模式。通过“中医传统推拿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医学类院校可将三维解析系统与推拿手法测试系统同步构建,量化手法评价标准,为全国推拿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关键技术。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动推拿国际化发展

推拿学虽然是一门具有很强临床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以手法和功法为主要临床干预手段。但重手法实践而轻理论学习的现象,认为推拿医师就是普通技师的观念,会阻碍推拿学科的发展。对此,医学类院校应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改变传统推拿以手法传承为主的发展模式,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构建涵盖推拿文献、推拿基础、推拿治疗、推拿实验的四大亚学科体系,形成行业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架。此外,医学类院校应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多元化阶梯式培养路径,建立起理论知识体系,培养推拿专业学生的好学思维,加强其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课—见习—实习、学科拓展—研究技能—问题研究通科轮训—专科实践、门诊—病房—师承”的专业培养模式,同时加强中医推拿与生物、康复医疗和西医的解剖学之间的联系,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和利用;重视推拿理论基础、手法技能和治疗应用的结合。医学类院校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从“手”做起;用特色手法与功法、用非药物疗法临床疗效去跨越不同国界、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鸿沟,建立东西方之间的共识基石,只有这样才能对等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尤其是传统中医学科人才的培养教育,始终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中医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医教研协同创新等探索,医学类院校致力于破解推拿手法从“家传师授”向现代复合型推拿人才培养转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开辟了中医推拿人才培养建设的新路径。同其他中医类专业相比,推拿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动手实践,由于传统推拿传承重于技艺操作实践,给人一种误解,学习推拿只要练好手上功夫即可。

三、结语

推拿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为目标,最终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实用技能及贡献社会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人才,传承国医精粹的同时,还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于冬冬,华金双,范家英.“一带一路”战略下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74(15):43-44.

[2]张欣,赵雷,刘明军.基于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的针灸推拿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4):150-152.

[3]卢岩.提高针灸推拿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0):119-122.

作者簡介

冯秋梅(1973.10—),女,河南省洛阳市人,本科学士学位,高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医针灸推拿的教学与临床治疗。

猜你喜欢
推拿创新模式培养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