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评价

2019-06-11 12:11张平吴子靖赵萌
治理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知识图谱可视化

张平 吴子靖 赵萌

摘要:以1998-2017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2049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文献作为分析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知识文本挖掘技术与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进行图景呈现,主要包括研究热点、前沿领域、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和引文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范畴集中在社区服务、社区民主、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四个核心知识区域;研究热点包括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会资本、居民自治、协商民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文化、治理结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逐步采纳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初步形成规模,高校是主要科研力量,研究个人和机构合作网络未形成;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模式等领域。由此,概括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态势并做出评价,以期许为后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区治理;知识图谱;研究主题;共线分析;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1-0021-010

引言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区范围内,依托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共同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公共生活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写入党的重要文献中。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治理的总目标是: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06-13(01)。该文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布的关于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开创性意义,有学者将2017年定义为社区治理元年。《城乡社区治理:减负增效 增强居民归属感》,《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52671842_115495。尤其是在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加快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对建设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起到关键性基础作用。

近年来,学界使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对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一是采用定性述评方式对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进行描述。比如,有学者总结了在社区治理理论原点研究上存在四种分析路径:以社会为中心、以国家为中心、以网络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基于以上四种分析路径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治理理论,如公民社会理论、自主治理理论、权威治理理论、整合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治理理论等。尹浩、陈卫东:《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研究进路与发展态势》,《学术论坛》,2016年第6期。但是,有学者对援引自西方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持审慎态度,尤其是基于西方经验与知识系统的市民社会与社区自治理论,认为其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过度的沉溺其中,会对社区建设造成一定的困惑,应该立足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走向,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何立平、沈瑞英:《概念、理论、模式:当前社区治理研究问题与前瞻》,《上海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211页。在社区治理内容体系研究上,学者们主要关注的研究议题是社区治理主体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等内容,主要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学理上的应然分析,进而对其实然进行矫正。马全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近期回顾与评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二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状况是近几年出现的学术热点。学者们尝试引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探究的内容是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主题以及前沿热点。比如,赵岩等利用了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5-2015年国内社区城市治理研究论文进行了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的探测。赵岩、孙涛:《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论文(2005-2015)》,《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5期。 同年,陈燕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2001-2015年中国城市与农村社区治理研究论文也进行了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的探测。陈燕:《社区治理研究评述》,《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二者都期望通过对中国社区治理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的把握基础之上,对于中国社区治理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为后续的研究者更为全面把握与评价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学者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国内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相关议题进行了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基于一定文献进行规范评述,在把握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全面图景方面有待加强;而从少量的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进行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状况看,其研究时限和文献数量有所欠缺,资料来源的全面性、系统性有待深入。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的子数据CSSCI数据库作为平台,最后选定2049篇文章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知识图谱技术与描述统计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描绘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领域、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和引文情况,清晰展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图景,把握未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进一步丰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体系内容,为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夯实基础。

一、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子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关键词选取为社区治理,时间设定为1998-2017年,最后选定作为研究样本的总数是2049篇文献。其中样本的选择排除了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及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征稿启事、杂文漫谈等非学术内容。研究样本选取的缘由在于:第一,研究的时效性。城市社区治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问题以非常规化的无规则波动样态出现,研究议题随曝光率较高的凸显问题而变化。为此,通过对近20年CNKI数据库的CSSCI发文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能够掌握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知识演进进程。第二,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定CNKI数据库的CSSCI子数据库作为文献的准入门槛,原因是CSSCI子数据库所收录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了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前沿领域。以20年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时间跨度,能够满足绘制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知识图谱的要求。综上,所确定的1998-2017年2049篇CSSCI文献样本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

2.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科学计量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科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学、统计学作为知识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可视化处理手段,呈现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关系以及演变历程。侯建华:《知识计量与可视化——原理、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本研究以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作为基本原理,借助CiteSpaceⅡ软件技术工具,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利用CiteSpaceⅡ软件的突现探测功能模块,对研究热点、研究主题、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突现抓取,绘制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知识图谱。除此之外,利用EXCEL软件出色的统计功能与制表效果,对样本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便于描述样本研究对象的发文数量、研究方法、研究队伍以及引文关系等基本情况,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清晰呈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图景全貌。

二、 研究结果与讨论

1.研究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从图1可见,从1998-2017年近20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议题的刊文量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平均年刊文量是111.2篇,2008年有一个小的飞跃,从前十年年均51.56篇跃升到135篇,但增长势头仅仅维持了一年。2009年达到了峰值145篇,之后平稳回落直至2011年的谷底108篇。2012-2014年,刊文量又再一次进入了三年的平稳增长期。从2015年开始,刊文量进入历史以来的急速增长阶段,从趋势看这种增长趋势将延续。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的呈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国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家宏观政策《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民发〔2013〕13号)、《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号)、《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60号)、《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办发〔2015〕41号)、《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民发〔2015〕136号)、《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办、国办发〔2017〕13号)。的带动作用促成了几次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波峰的出现:2008年刊文量首次突破100篇,原因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 ,

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64294.html。2013年之后刊文量急剧上升,这与十八大报告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社区治理的精神主旨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报、说明(全文)》,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node2/n4/n6/u7ai173782_K4.html。同时,2013年之后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国家政策也密集出台。第二,城市社区操作层面的实践回应。政策的落地需要具体的执行过程,2011年之后,民政部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评选、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等为抓手,推动了各地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各地与时俱进,比学赶帮超,涌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城市社区治理典型经验,学界也对此进行了跟踪研究,最终导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在2015年之后迅速增长。

2.主题和领域的共现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词频分析方法是指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者主题词的高低分布情况,来判断该研究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李杰,陈超美:《CiteSpaceⅡ: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110、194页。通过运行CiteSpaceⅡ软件,可对关键词进行频次提取,相应参数设置为频次≥20,中介中心性≥0.01,得到清晰的统计可视化结果。通过记录、观测高频关键词可以初步判断近20年中国城市社区领域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是出现频次较高的研究主题。

(2)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分析是测度节点在时间上的重要性,突发节点包括突发主题、文献、作者、期刊以及领域,所包含的突发节点越多,说明该研究领域(Active Area)越活跃,是研究的新型趋势(Emerging Trend)。李杰、陈超美:《CiteSpaceⅡ: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110、194页。1998年社区建设(9.44)以集中出现趋势进入视野;2000年,社区建设(8.88)开始大踏步前进,并且将社会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范畴;2008年,基层民主(34.18)成为社区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围绕协商民主、社区组织等热点问题进行探索;2014年,治理能力(17.41)成为城市社区治理新的热点,所关注的具体内容是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出现以上的规律主要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社区建设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1999年民政部制定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张平:《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2000年民政部出台《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于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工作开展、队伍建设以及发展规划进行了清晰地阐释;《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46/3491444.html。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人民网》,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pqrty/pqrtyinfo.aspx?pid=4044。为此,2008年基层民主成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2014年治理能力成为城市社区治理领域的重要突现主题。

(3)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词分析方法最开始是应用于科技文本知识挖掘的一项技术手段,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进行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通过共线次数来测量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优势是得到的结果可以通过计算机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展示,研究者可以直接通过共词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进行分析。李杰、陈超美:《CiteSpaceⅡ: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110、194页。本文选定的分析时间是1998-2017年,时間切片为2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每个时间切片的节点阈值设置为前30(Top30),算法选择对数似自然率算法(LLR),通过CiteSpaceⅡ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功能模块,能够绘制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前沿图谱(见图2),归并为:社区服务、社区参与、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等,利用CiteSpaceⅡ软件的核心文献抓取功能,从以上四个维度进行文献综述:

第一, 社区服务研究。国内社区服务研究涉及的热点议题有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物业等内容。社区养老是城市社区承载的重要职能,由老年人行为特点与地域空间决定。在城市,“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的组合,可以达成“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二者的角色分离。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手段,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可操作、高品质等优点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学者认为社区养老的未来走向是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道路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者归纳出现存的四种供给模式:政府供给、单位制供给、集体经济供给、社会力量供给。对其进行评价,学界普遍的做法是利用非参数方法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服务机构的相对效率得分并进行比较,目的是指出社区医疗服务应该完善的体系内容;张哲:《基于超效率DEA的社区医疗服务效率评价》,《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第8期。社区物业服务是商品房经济的产物,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其运作机理进行了探索,认为其运行机理着实反映了社区治理主体博弈的过程。博弈的主体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政府行政机构、非市场特质的物业公司与市场特质的物业公司,目的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权力的真正获得,博弈过程展现了社区中各种力量的牵绊。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 国家权力过度化与社会权利不足之间的张力》,《社会》,2005年第1期。社区服务是满足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重要手段,是社区治理任何发展阶段所不能回避的主题,为此,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中心的主题集聚。社区服务主题聚落在专业化、精细化需求的驱动下,进而裂变成不同社区服务领域: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物业服务等,明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下的社区服务演进。

第二,社区民主参与研究。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基石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社区选举、社区协商、民主监督等。社区选举被认为是社区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深度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现场直击:在高投票率的数字现象掩饰下,实质的社区参与为政治冷漠。政治冷漠的发生机理是选民权衡利益得失的理性选择与特定选举制度和政治过程的决定性结果。熊易寒:《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社会》,2008年第3期。对于城市社区民主空转问题,目前学界提供的解决之道是社区协商民主,其运行机制依托于政治制度框架,决定了治理格局的基本结构安排,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民主推动形式,使得基层民主运行起来成为可能。闵学勤:《协商民主:让基层民主运转起来》,《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社区民主监督是维护社区民主成果的重要手段。研究者认为我国社区民主监督进程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民主自治意识相对淡薄,更为关注的内容是社区居民的经济性利益。研究者对社区民主监督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粗线条的法律规定层面,比如候选者资格审查、社区民主选举程序、社区民主议事规则等,而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社区民主监督操作技术研究较少。

第三,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研究者认为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治理体制,以取代已经表现失效的单位制治理体制。陈伟东:《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研究》,《理论月刊》,2000年第2期。学者们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演变概括为:行政型-合作型-自治型,治理模式的演变进程反映了国家社会互动关系的调整过程,合作型与自治型是今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选择方向。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行政型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行政权力在社区治理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对于社区治理的渗透力量极强,社区的运转状况受政府影响极大;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主要特点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协商化,治理组织的扁平化,治理关系的互惠化;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自治型社区治理是最为理想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特点在于社区居民发挥主导自理作用。社区治理与行政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明晰,政府的主要行动方向是提供制度资源供给,对社区治理活动以协调、支持和裁判为主要内容,社区内公共事务真正成为自己需要解决的事项。

第四,社区治理能力研究。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等同于基层治理能力。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学者们提出了一般性分析框架,重点区分了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基础要素、治理主体以及治理路径,并且认为基层治理能力是社区能够有效运行的基本要素。社区治理能力的基本来源是自主性以及民主赋权。为此,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能力主要蕴含于社区自治组织。但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不同于西方国家,原因在于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逻辑起点在于社区建设,直接绕过了政治体制的重构,直接付诸于基层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但是,西方国家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是基于地方自治制度,为此,西方国家的城市社区自治是在一定的制度保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城市社区是基层民主参与的重要平台,从社区建设的角度来说,能够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除此之外,社区社会资本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关系,即社区社会资本是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后盾,社区社会资本能够使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具有可持续性。社区社会资本是城市社区治理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规范和信任,创造学习机会,产生集体行动,塑造合作关系,确认社区价值。郎友兴、葛俊良:《让基层治理有效地运行起来:基于社区的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通过高频关键词、关键词突现与共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一级热点主题在社区治理、基层治理、社区建设领域,二级热点主题体现在社区服务、社区民主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和社区治理能力方面。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主题分布之所以呈现以上样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二是要回应社区治理实践的需求;三是多学科交融研究趋势的带动;四是核心研究者对于前沿主题的把握;五是域外社区治理研究对于国内研究的影响。

3.研究方法的现状描述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方法主要由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部分构成。从研究方法的使用分布上看,定性研究方法要远远高于定量研究方法,文献法与案例分析法作为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分别占研究方法总数的56.65%和26.50%。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主要受国内学者的研究思维以及城市社区治理主题的特质决定。国内学者主要采用思辩的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研读,通过逻辑推导的方式进而归纳总结相关治理经验。除此之外,中国广阔的地域构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样本,特别适合于以区域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方法的体量所占比例很小,只占研究方法总体的10%左右。

4.研究者合作网络共现分析

(1)研究者发文比例分析

论文作为学者的主要学术产生形成,是衡量学者在某一领域学术水平的关键指标。近20年来,CSSCI子库所收录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论文总数是2049篇,涉及到的研究者数量是1556人。其中发文量为一篇的作者数量占研究者总数的80.18%。计量学中著名的洛特卡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是描述一个学科领域知识发展成熟程度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可推导出来的结果是:近20年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发表两篇论文的研究者数量310.5篇,发表三篇论文的研究者数量应该是133篇。通过与洛特卡定律推导而来的数理值进行比较,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者的生产率分布与理论数理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进而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知识集聚还没有形成,研究者专项领域的学术焦点集中程度不够。

(2)作者的合作网络共现分析

应用CiteSpace能够进行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共现分析,通过Jaccard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能够得到论文作者的产文情况和合作网络的分布样态:高产作者依次是陈伟东、原珂、吴晓林、尹浩、何继新、闵学勤、周庆智、李雪萍、王兴中、夏建中等学者,其中最大峰值为陈伟东,共发文29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发生合作的作者有陈伟东、李雪萍、孔娜娜、张大维、郭凤英、尹浩、吴恒同和许宝君。

此外,对近20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者的发文突发性进行探测,从突发年份分布上看,急剧增加的有何继新(2015)、吴晓林(2013)、桂勇(2006),发文量急剧减少的有刘庸(2004)、高永久(2004)、张大维(2006)。

在全部2049篇文章中,合作完成的文章总数是985篇,合作率是43.39%,且主要的完成形式是二人合著和三人合著,四人合著以及四人以上合著的完成情况所占的比例较小。

5.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共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Ⅱ软件对近20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网络共现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图4中的红线显示的是有合作关系的科研机构,连接线条的粗细与密集程度代表了合作关系的强弱。由此可见: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集中于高校科研机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已经出现了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但是无论是网络连接强度还是密集程度都较弱,只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和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7所研究机构与外界开展了合作。

进一步对研究机构在该时间段内发文的突发性进行探测,CiteSpace的突发探测性检验,能够提供探测到的每一个片段的情况,包括发文量的折线图,通过折线图可以清晰的判斷突变的趋势。发生突发变化的研究机构有以下10家研究机构,从发文突发年份代分布来看,发文量发生急剧增长的有: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4)、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2008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0年);发文量出现急剧减少的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集美大学政法学院(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整体来看,以上发生突变的10家研究机构具有发文不稳定的特点,有的年份急剧增长,有的年份发文产量为0,体现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聚焦点较散,不能维持具有稳定性特点的科研产出率。

6.引文与被引情况分析

(1)引文情况分析

引文构成了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对引文的利用水平反映了研究能力。在文献计量学领域有以下指标来进行检测:第一,引文量的年代分布特点。所选定的2049篇文章中,共引文条数是28223。从引文量的年代分布上来看,引文的数量总体成上涨趋势,2008年之前的年均引文量是358.9篇,2008年之后的年均引文量是2463.4篇,成倍数增长。2008年之后引文量一直呈平稳状态,直到2015年再次迎来高速增长阶段。第二,引文的类型分布特点。引文类型是研究基础的载体类型,主要包括著作、期刊杂志、新闻报道、会议纪要、统计年鉴、研究报告、网络索引等。纵览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引文类型分布,以上提及的引文类型都有涉及,但是引文参考类型分布具有极度不平均的特点,即主要的参考引文类型是期刊杂志与著作。期刊杂志与著作引文的总和是23556条,其中期刊文献引文数量是16859条,占引文总数的比重是59.73%,著作文献引文的数量是6697条,占引文综述的比重是23.73%,新闻报道、会议纪要、统计年鉴、研究报告、网络索引共4667条,占引文综述的比重是16.54%。

(2)被引情况分析

文章被引频次是衡量作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被引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构成,并且成为知识结构的重要连接点,对于该领域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本文选取了20年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被引用频次60次以上的论文,共计10篇,其中魏娜所撰写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被引频次达到638次,年平均引用次数到达31.9次,高居榜首。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聚合性,主要围绕“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治理主体”进行探索,并且学术研究焦点的年代跨度较大,这说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议题相对稳定。

四、研究特点与趋势

1.行政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是主流研究视角

以行政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为主线,呈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从公共治理的宏观角度侧重治理体制、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制度设计等内容的探讨。依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合理安排各个治理单元要素,使得城市社区治理功能得到稳定发挥;从社会学的微观行动层面对城市社区治理的运行机理进行剖析,主要关注的焦点在于分析单元的权力互动、行动策略、网络关系等内容,生动地展现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图景,具有深刻的代入感与启示效果;从具体治理单元的专业技术角度探讨城市社区治理的实施项目,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社区医疗、社区安全、社区物业以及社区养老等。从其分布的内容体系上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这一宏观领域之内,注重具体操作技术手段实施的探讨。从其发展的研究趋势上看,未来应该从更多的学科视角分析社区治理领域议题,比如公共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从而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研究产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

2.研究主题清晰度与研究热点连续度有待加强

首先,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主题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晰,主要表现为众多研究主题处于交叉重叠分布,这与研究对象的构成结构具有一定的关系,但也能从侧面反应出研究成果缺乏类型化区分,研究成果的相对聚集程度严重不足,聚集程度相对集中的知识领域存在重复操作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与雷同性。其次,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热点之间连续性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热点是以时间节点突现的形式出现,但是分布样态多是以零落散点状态存在,研究热点之间缺少实质性的重要连线。因此,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知识演进出现断层。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是政策导向驱动。国家不断更新的政策导向致使研究主题跳跃式变化。比如,最新的研究热点是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主线,更加关注的主题是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能力等内容,对于之前政策倡导的研究热点的关注程度明显下降。为此,要提高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主题之间的明晰程度,加强研究成果知识领域的集聚程度,防止对于同一研究成果的重复化表达;除此之外,要提高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热点的连续性强度,夯实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基礎知识领域,形成富有承接关系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知识结构演进。

3.研究方法逐步侧重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交融使用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但是,从研究方法的时间纵贯发展趋势来看,逐步向定量研究方法靠拢。这也符合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方法论趋势,基于事实基础的实证分析成为具体项目研究的主要选择,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抽象概括在具体项目研究上缺乏相应的解释力。随着国内研究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把握程度的逐步加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领域将会大幅度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将会逐步提升其所占比重,与定性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探索探究。尤其在城市社区治理的微观领域,比如,以个体作为分析单元的权力关系、行动策略、网络结构等具体研究分支,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甚至是实验法,将会发挥其各自的研究优势,进一步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由此得知,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定量研究方法会逐步提高所占比例,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将会交融使用,以增强国内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解释力。

4.研究者网络合作关系初现雏形并且逐步形成规模

研究者应该聚焦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议题,合作作者之间的共现关系逐渐加强,有利于形成富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系列成果输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关系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组建的研究团队。但是,研究团队之间的共现关系十分微弱,可以认定各个团队之间很少有合作研究,基本上是研究团队的内部合作,原因在于其科研考评机制的制度设计。此外,从研究机构分布样态上看,高校研究机构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辅之中央与地方党政科研院所,其他单位的研究力量与其对比力量悬殊。研究机构的成果输出不具有稳定性,急剧增加和急剧减少的现象都时有发生,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为此,首先,应该加强作者合作网络关系的多元性,打破单位制捆绑的科研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以多元身份参与网络合作关系构建。其次,加强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鼓励各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努力构建不同研究特色的科研力量群落,共同致力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推出更多原创性、实用性的成果。

5.高被引文献主题集聚程度以及连续程度不足

成熟的研究领域是以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知识积累主要反应在文献的引证关系上。高被引文献作者分布样态暴露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研究成熟度不足,既还没有形成较为牢固的知识领域集聚,具体表现为:第一,高被引作者的发文分布焦点聚集程度不够,暴露了研究者的学术兴趣聚焦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第二,高被引作者的相关成果连续性程度较差。研究成果缺乏连续性,能够反映出学术积累的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演进。为此,研究者应该聚焦学术兴趣,形成自身的学术成果体系,对于研究热点进行适当的追逐,形成具有更大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林赛燕)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知识图谱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