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人程瑶田对用笔“偏锋”的新解

2019-06-11 09:58庾勇文
书画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锋用笔

庾勇文

内容提要:程瑶田在《九势碎事》中讨论了毛笔用笔中锋与偏锋的问题,在偏锋一词的解释上,有新的角度、新的方式。本文以程瑶田存世的书法理论为基础,探讨偏锋用笔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用笔;偏锋;中锋;侧锋

程瑶田( 1725-1814),徽州歙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书法家。字易田、易畴,号伯易、让堂等。乾隆时举人,任嘉定县教谕。嘉庆初,举孝廉方正。著有《九势碎事》。

程瑶田在《九势碎事》第二条中,讨论了中锋与偏锋的含义。他说:“中锋者,作书之体也,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夫书之成,成于笔也。成于笔,其锋安得而不偏?”[1]他在书论中引入了偏锋的概念,所谓偏锋,应当是与中锋相对应的,即与“正”相对。但仅仅这样解释偏锋的内涵,是不足够的,不妨先了解程氏对于“中锋”问题的思考。程瑶田说书成于笔,只要是笔发生运动,锋即不得不偏。由此,程氏理解的中锋,是笔锋相对于纸平面的垂直方向而言的,它的坐标是立体的,是三维的。若按此理解,则只有当毛笔所有的笔毫都竖直于纸面时,才能算得上是纯粹的中锋;笔毫一旦压纸发生偏侧,就不是纯粹的中锋了。相比较于一般的理解,中锋则被认为是指笔锋在纸上运动的方向与笔画线条方向的一致,它的评判要素是基于平面方向的、二维的、矢量属性的。所以,后者所理解的中锋运笔,在程瑶田看来,不是中锋,而是偏锋。

对于中锋的定义,程瑶田说:“锋者,笔锋也。无笔安得有锋?然则何谓中锋也?曰:执笔焉耳矣。执笔何以谓之中锋也?曰:执之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而可以使之锐,笔之锐者而可以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2]程氏说何谓中锋,在于执笔,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程氏认为中锋是手运动的结果,而不是笔锋运动的结果。手是毛笔的主导者,其作用是发力。在书写过程中,笔锋一直在寻找力的方向,而非笔的方向。他认为毛笔的“中”,在于笔毫这一圆锥形的核心位置,即笔腹,中锋是一种手部发力的感觉,是一种书写的意念。它提醒了书家在书写时要将力发送到这一个核心的点上,而它却无法实现。因为真正书写的过程需要依靠偏锋来完成。即如程所说:“建极者犹笔锋之中焉者也,其左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左;其右旋也,犹笔锋之偏诸右。匪偏以运之,安能行四时而生百物也?”[3]由此,中锋在程瑶田的理论中,就被彻底地概念化了。偏锋一词,也被其演绎出了新的内涵。虽然运笔即成偏锋,但偏锋不等同于胡乱书写。它需要在中锋的执笔规则中落实。偏锋与中锋的关系,前者是实践,后者是实践指南;前者是行动,后者是理念;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如程所言:“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4]

历史上,程瑶田并不是偏锋的发明者。在此之前,谢肇淛、宋曹等人均有所阐发。谢肇淛说:“唐晋书多用正锋,然如鲁公祭侄文,及杨少师凝式书,皆已用偏锋矣。赵文敏全用偏锋,近代祝希哲亦然。然祝仅行草耳,赵即楷书亦偏也。”[5]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露筋骨为力,藏筋骨为量。无筋骨为弱,急疾偏锋为露。正锋不滞为藏,柔媚宛转曰弱。”[6]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有偏正,偶用偏锋亦以取势,然正锋不可使其笔偏,方无王伯杂处之弊。”[7]程瑶田对偏锋的论述,被后世书家广泛接受和沿用,陈沣说:“钟繇变隶书为真书,其变处正在落笔偏锋,实则汉人章草已如此。”[8]周星蓮在《临池管见》中说:“以团笔为中锋,以扁笔为侧锋,犹斤斤曰:‘若者中锋,若者偏锋,若者是,若者不是。纯是梦呓!”[9]偏锋与侧锋的区别,在于用笔发力位置的不同上。侧锋关注的是毛笔锋端的位置,力量亦呈现在锋端上,笔腹是空虚的,而偏锋关注的是毛笔的笔腹,笔锋则是空虚的。若笔腹发力,即便用笔倾斜,其线条内部也是充盈实在的。这便是运之以手的结果。后世曾国藩曾言:“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10]

程瑶田曾在苏轼作品中作过题跋: “坡公书肤理丰腴,复饶姿态,然有骨,以为肉之覆;有筋,以为肉之力。昂藏岸异,格法从平原来,加以酝酿深厚,睟然盎然。”[11]试观苏轼书,用笔倾斜,多以偃笔写就,却能写出圆润而富有质感的线条。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所说:“苏轼的行书好像往往用偏锋,岂不也很好?究其实,中锋偏锋都是笔锋的用法,不必说得太玄妙,以一为主可以,又何必尽废其他?”[12]

程瑶田无奈世人不明中偏之道,他说: “世之言中锋者,不知用之以偏,而但日中耳。及其无可奈何,乃以指撚其笔,使之转焉,以就其一面之锋,则其所谓中者其名,而实则依违于其偏锋之一面,岂知四面偏出者之为,运其中锋乎!”[13]他力图打破前人对用笔思维的束缚,将本来存有贬义的偏锋概念,转换成了一种日常书写的用笔习惯,不局限于古人对中锋用笔的理解,重新推敲并生成了自己的理论,独树一帜,发人深思。他为后人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新方式和新态度。这种对待学术破而后立的勇气,正是当今治学者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2]程瑶田丸势碎事[G]//通艺录1803(清嘉庆八年):5

[3][4]程瑶田丸势碎事[G]//通艺录1803(清嘉庆八年):6

[5]谢肇淛.五杂俎:卷七[DB]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3: 111

[6]赵宦光寒山帚谈:上卷[DB].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3: 20

[7]宋曹书法约言[DB].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3:1

[8]陈沣.东塾集:卷一[DB].中国基本古籍库合肥:黄山书社,2003: 15

[9]周星莲临池管见[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社画出版社,2012: 719

[10]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卷上[M].长沙:传忠书局,1866(清同治五年):6

[11]朱海明典籍苏州海明藏本:书影苏州二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113

[12]金克木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J].群言,1991(2):36

[13]程瑶田.九势碎事[G]//通艺录1803(清嘉庆八年):8

猜你喜欢
中锋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连一连
春节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