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2019-06-11 05:49刘宪
财讯 2019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乡村振兴内涵

刘宪

摘 要:本文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是乡村活动的空间载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推动人地关系协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乡村振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简要阐述乡村振兴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实施路径,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涵;实现路径

一、引言

十九大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福祉建设,其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实现乡村的全面复兴。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在土地与人类活动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土 地系统逐步演变为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的复合系统,即土地生态经 济系统。良性运行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与乡村振兴的多重目标相契合。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要素视角阐述新时代乡村振兴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实施路径,为实现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的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内涵

(1)基本内涵

土地系统是指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物质能量系统。这一概念已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但在其内涵上仍强调土地是由自然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由于土地系统经过长期的演化,尤其是与人类长期的相互作用,可以说,地球表层的土地系统已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综合体,而是由人工控制的经济系统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藕合的复合系统,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更能说明现代土地系统的特征。

(2)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土地自然生态系统是以地质、地貌、土壤为骨架,由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本体。土地经济系统则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由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不能靠人类经济系统本身来提供,必须依赖自然物质基础,人类生产要素只有与土地结合才能产生效用。所以,由人类的需求而引致的对土地的需求,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耦合的内在动力。

(3)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预期目标,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目标包括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持续增殖土地价值、有序发展人地关系和保持系统良性循环。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直接影响其配置效率,包括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不同产业内部间的组合、土地资源与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合投人和不同产权在不同财产行为主体间的分配。土地价值受众多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约束,其运行根本目标是选择适度的价值增殖率,合理增殖土地资本价值并持续增殖。而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格局。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

三、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实施路径

(1)尊重自然生态规律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的生态关系,不因人类的利用活动而改变,相反,这种生态关系在人类的干预下有时会表现得更为强烈。生态规律的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如果人们在利用土地资源时按土地自然生态规律办事,那么土地资源就能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反之,土地资源不但不能提供人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反而会以特有的方式来惩罚人类的行为,使人们的经济活动蒙受巨大损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退化、城鎮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现象就是对人类违背自然生态规律行为的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应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2)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推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对推动其目标有重大意义。作为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演进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导向。社会经济发展导向机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生作用:首先是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定位机制。经济发展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产生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用地面积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用地面积增加。可见,社会经济要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组成及作用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其次是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转换机制。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城镇土地需求不断增多,导致农业用地向非农业建设用地转变,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系统结构的改变、土地类型演替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3)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手段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和要求也为创新土地管理手段提出了可能。根据其异质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可以加大不同学科研究理论的引入,加强土地综合承载力及预警机制的研究,将研究结论作为土地管理的基础。一是增加经济工具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可以纳入综合承载力计量范畴,通过对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实际承载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客观说明具体地区的土地利用评价情况,建立预警机制,进而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可操作性分析工具。二是提高土地利用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科学手段和工具,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利用地理系统将经济发展状况、人口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等数据纳入地区土地利用情况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三加强执法与管理的协作与联动性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决定了加强土地管理不仅要继续加强传统土地管理的工作,还要与环境和经济领域加强融合,因此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土地、环保、经济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网络,另一方面应落实职责范围,强化联动管理力度与效率。

(4)发挥政府管理调控作用

政府调控机制反映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社会属性。土地利用是事关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对未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格局具有强烈的定位作用,而土地利用中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统筹监管、协调并进,全面发展。政府调控并非将土地利用全面管死,而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的宏观性和战略性上,调控机制的重点在于协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结构矛盾,如通过调控使一定区域内各土地类型保持一种合理的比例结构,各用地类型面积的增减也保持一种适度的比例结构,从而保持了土地系统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侧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2]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8):1019-1028.

[3]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4]王万茂,李俊梅.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02):153-155.

[5]张兆福,魏朝富,谢德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生态经济,2006,(06):60-63.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乡村振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