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逻辑关系

2019-06-11 10:57赵刚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思政课

赵刚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不能离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既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出发点,又是思政课提升親和力要实现的目的,更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标尺。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素质提高三个方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政治认同[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06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03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来,有关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思政课教师热议的话题。总体而言,学者们提出了多视角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方法和建议,这些建议中不乏真知灼见,采用这些建议能够推动新时期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然而,通览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为什么要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上,学者们并没有交待清楚。我们认为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政治认同视阈来理解,增强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出发点,也是思政课提升亲和力要实现的目的。同时,政治认同又是思政课在提升亲和力过程中防止“用力过猛”的尺度,为了“亲和力”而“泛娱化”式教学则会破坏思政课的严肃性,降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法

“政治”是含义广泛的概念,古今中外“政治”的思想非常丰富。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安德鲁·海伍德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政治(politics)就是人们制定、维持和修改社会一般规则而进行的活动。[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指:“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无论是作为规则,还是作为制订规则的活动,“政治”一经产生就需要获得公众的认同。认同是心理学概念,认同与政治的结合拓宽了认识政治和发展政治的基础。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政治认同”就是指政治认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政治认同作为对政治的知、情、意、念、行过程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通的,政治认同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之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3]。因此,政治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政治认同是对政党、阶级和政治活动的认可和承认,它的重要性集中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认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4]就是强调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对国家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立场,能够影响人们对政治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树立和改变人们的政治认同。在学界,无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施加论”还是“内化论”“发展论”,思想政治教育都与政治教育分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来教育人民群众,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问题”[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6]。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与方法影响着政治认同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是思想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7]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而存在,它是用“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来影响、掌握群众,使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政治觉悟达到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教育要求”[8]。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通过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来促进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些特殊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既是通过灌输来形成政治认同,又是教育者先受政治认同教育,在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认同后,通过言传身教来转化受教育者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形成规律不同于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自主选择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有明确的政治认同标准;有科学的政治认同形成逻辑;有完善的政治认同纠偏机制;还有周密的政治认同考核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教育是人们形成正确政治认同的主要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政治认同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50年建国之初,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就明确规定:“必须着重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联系思想实际,系统地和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借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9]从那时起,在国家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与政治认同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在中小学教育中确立了以“政治常识”和“政治生活”课程教育为代表的政治认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是把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教育的目标。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和目标。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传授政治知识和增强政治认同的多元化路径,不仅重视政治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总体乐观,但在局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清醒地看到,一部分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的现实。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介绍,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大学生只占七成多,有将近三成左右的大学生对此“说不清楚”,或表示“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10]。因此,学界中有很多研究成果把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称为“政治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认同的危机、对政府权威认同的危机和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着多方面认同危机。比如,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问题上有很多大学生是认识不清楚的。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强烈诉求。有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主要途径应该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加强政治实践教育环节,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等方面[11]。

二、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亲和力的标尺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对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價值观具有特殊作用”[12]。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思政课要想真正发挥好这种“特殊作用”并非易事,传统的灌输式思政课堂严重脱离了大学生思想需求实际,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新兴媒体的涌现更使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降低,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弱化。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离不开思政课提高亲和力,思政课提高亲和力也不能离开增强政治认同的目标。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与结合的能力。”[13]思政课亲和力既是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亲近与结合,又是教学方法和形式与大学生的亲近与结合。这两方面的亲近与结合,离不开政治认同的基本原则。首先,政治认同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政课亲和力必须是政治认同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在思政课“05方案”中,明确规定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设立的原则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14]虽然有些研究者据此将思政课理解为思想教育,但政治认同教育也是贯穿其中的,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同教育。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所具有的理论魅力和制度魅力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当代中国发展基石,是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政治上层建筑,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至关重要。因此,思政课的政治认同教育内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其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亲和力不能偏离政治认同教育的轨道。在思政课“05方案”运行之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其后的十几年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教学要求,各高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教育。这些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认同教育服务的。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就说明只有符合政治认同教育目标,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方法。反之,就会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不仅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而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庸俗化。

当前,庸俗化思政课渐成一种风气,这种庸俗化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孟宪平教授将思政课堂上的不良现象划分为5种类型,即调侃课堂型;追求轰动型;歪曲事实型;情绪渲染型和媚外崇洋型[15]。庸俗化不是思政课的亲和力,因为上述每一种类型的课堂都会把思政课中的政治内容变为戏说政治和杂耍政治,严重背离了政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结果会降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形象。造成思政课缺乏亲和力和背离政治认同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思政课教师、学生、高校等众多方面的因素。如果仅从思政课的本位来看,笔者认为有3方面因素:一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坚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是主因。我们不否认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能够成为合格的政治认同教育传播者,但是确实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多样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混乱和不同看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性化‘边缘化‘市场化‘迎合化的错误倾向,其实质都是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方向和本质要求”[16]。二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大学生政治思想实际也是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有“政治冷漠”倾向,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误区正加剧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应然多于实然、主观多于客观,仅仅告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很少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什么会这样”和“现实执行如何”的问题。政治认同更多地是对政治现实生活的感悟,而思政课教学内容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方法上,目前的思政课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政治认同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高,重复性说教还会造成逆反心理。三是,思政课所遇到的教育环境降低了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在不少人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一种宣传,甚至是一种说教,而不是一门科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也不需要进行学科建设。”[17]此种论调造成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人士不认可思政课,就连有些高校领导对于思政课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总之,政治认同是衡量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标尺。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和问题,要求实现政治认同教育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

三、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

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和谐统一,是在理解了政治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理解了政治认同是衡量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标尺,以及正确认识到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后的必然认知。将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统一起来,彰显了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将实现政治认同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统一起来,对于搞好思政课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所谓“改进”思政课,是指要改进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问题。所谓“加强”思政课,是指要强化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思政课的学科基础和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在“改进”和“加强”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和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因为它们规定着“改进”和“加强”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二是有利于正确推动目前各高校日益兴盛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时下,思政课教学改革集中针对的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需要和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有到的问题,要改变的“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8]的问题。这既对思政课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亲和力提出强烈诉求,又内含着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统一,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统一。三是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从宏观上来看,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从微观上来看,思政课是通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理论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不断提升亲和力将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政治认同教育目标是思政课亲和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

思政课既要不断提升亲和力,又要追求政治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政治认同成为思政课提高亲和力的标尺。这样的逻辑关系,应该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素质提高三个方面。

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突出政治内容的重心地位,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实际进行设计,使教学内容真正为大学生所喜爱。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它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和对党、政府的信任。思政课的各门课程都能体现政治教育功能。因此,思政课的政治教育内容应与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相结合,如此大学生才会入脑入心。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表现出两种极端,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呈现出对政治的极大好奇心理,他们主动探究政治和言说政治,然而由于自身政治知识的匮乏,常会表现出理解政治的片面和解读政治的幼稚。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自感政治与自身无关,逃离政治心理明显,对政治常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在多种政治思潮面前有时还会表现出不加分辨全部认同的心理。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极端,思政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得让政治接地气,让学生们感悟到政治就在身边,而不是可有可无。“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政治难点和热点问题,让大学生掌握有关国家政治体系、各项机构的构成及制度性安排的基本知识,熟悉各种政治规则和程式,领悟国家政治制度的精神要旨,进而提高自身对政治运行的认知水平和政治参与能力。”[19]在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时,要遵循政治内容的正确性与大学生政治需求相结合原则,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

其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不能用知识性淡化意识形态性”,“应避免教学娱乐化”[20]。习近平曾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做过指示:“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基本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思政课是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教师、教材、学生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方法不能偏离这三项中的任何一项。目前,有的思政课堂通过播放视频替代教师讲授,抛弃教师主讲地位;有的思政课堂演小品、唱戏剧,看起来很热闹,却严重偏离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的思政课堂演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一面是老师侃侃而谈,一面是学生自娱自乐。思政课亲和力要求思政课必须走进学生心里,只有针对现实问题讲理论的思政课,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只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才能被学生们喜欢;只有以研究式教学形式所展现的思政课,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以思政课亲和力为指导拓宽思政课教学方法,决不能偏离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坚定的政治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背离政治认同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都是失败的教学设计。

最后,思政课教师是将政治认同和思政课亲和力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魅力、传授魅力、情感人格魅力等既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表现,又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效性增强不可或缺的因素。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本质,根本要求之一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来看,即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三方面素养,一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政课教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搞好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越高,思政课便越具有亲和力。二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政治素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政课教师坚定的政治立场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底气,底气不牢,所谓接地气的亲和力式教学就会失去政治方向,这就是本文所极力反对的失去政治原则的“泛娱化”教学。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是高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三是要增强业务能力素养,既要师德高尚,又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上更要坚持“一票否决”,绝不能让师德不良者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争取为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会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思政课独具特色的亲和力。

总之,政治认同与思政课亲和力的逻辑统一是提高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原则。在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问题上,无论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还是思政课教师各种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认同这把决定思政课亲和力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标尺。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的密码[M].吴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0.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搞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479.

[5]袁礼周.思想政治工作学理论基础[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54.

[6]李文.从政治认同到实践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130.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8]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1.

[9]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7.

[10]沈壮海,王培刚,段立国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4.

[11]张安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

[12]商存慧,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1-03-29 (7).

[13]高永强.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及应注意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5.

[15]孟宪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5(11).

[16]石书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需要增强的五种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11).

[17]顾钰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28.

[18]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 -03-13(1) .

[19]赵跃先.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J].探索,2012 (2).

[20]高永强.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及应注意的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责任编辑:刘玉)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