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9-06-11 10:57赵洁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赵洁

[摘要]网络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明确网络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转变理念认知、全局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精准实施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突破和创新发展,对促进当代青年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07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15

一、网络育人是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抽样调查,对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00个样本的数据分析所形成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992万人”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1](图1)。可见,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场域、网络社交环境、网络文化环境中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媒介技术、传播途径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深入地影响到他们在虚拟空间下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生活学习方式等状况。因此,新时代下,网络育人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育人格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一)网络育人是意识形态之争的必然需要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是一面战斗的旗帜。国际上的意识形态之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当我们国家逐步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更是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攻击所瞄准的重点对象。当西方国家发现物质的、现实的力量无孔可入的时候,网络就成为意识形态之争的主要阵地,话语权之争成为意识形态的马前卒。一时间关于“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开展在网络上蔓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迷惑了一些大学生,导致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偏差。如笔者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针对互联网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时,发现学生的整体认知、理想信念呈良好态势,但是仍有一些大学生存在价值迷惘,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由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和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道德。(图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占领网络制高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巩固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网络育人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传播中国声音、中国能量,注重网络育人,俨然已成为意识形态之争的必然需要。

(二)网络育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至今33年,直到1994年我国首次接入互联网,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才逐渐从沉睡中惊醒,但由于我国此时的网民数量还十分有限,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此时还处于被动的应对阶段。直到2000年开始,网民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针对网上新情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开始走向了主動探索的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2]一文,应该是理论界最早开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至此,拉开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也还是很有限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直至2007年,我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才逐步从局部探索走向全局性的探索,研究也由表层化向深层次开展。今天,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网络育人机制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困境与出路已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网络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使命

通过《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显示,“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仍然最高”(图3),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95后、00后),他们是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学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广度有时候甚至快于、宽泛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随着互联网迭代速度的加快,知识的更新更是加速累积,知识的搬运工被冷落到一边,需要更多的则是知识的实践者,需要教育者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对网络社会下的信息、事件的深度把握和正确方向的把握。大学生仅仅是知道、了解某些信息还远远不够,需要由认识上升到实践上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网络传播模式,占领网络制高点,对网络信息的释疑解惑,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新使命。

二、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认知——“狭隘化”的误读

无论在当前的研究中,还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提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认为是借助网络的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把握网络育人的实质内涵,这可以说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狭隘化的误读。对于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格局的把握,我们应该从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把握。首先,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问题,用互联网的手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运用网络思维、理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合力。其次,网络育人也不仅仅在网络上开展,它更应该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以避免当前存在的网络育人与实践育人之间相脱节的现象,通过突出合作性与共享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创造性应用和转化带来有利条件。

(二)对大学生的把握趋于复杂——“真实性”的遮蔽

我们常说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真实的学生比什么都重要。要重视网络,重视这个时代。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们作为生动的、丰富的个体存在,我们对学生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不能仅仅通过只言片语来判断一个学生,如何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首先,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在新的时代发展变化过程中,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的特性更加明显,大学生身上的这种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的特性与网络时代中所带有开放性、隐蔽性、多样性的特质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也更加复杂。其次,网络的变化之快,让教育者力不从心。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异常活跃,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现象越趋明显,教育者跟学生进行沟通,往往得不到最真实的答案。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对话,学生讲的也许只是教育者想听的,而不是学生自己真实想说的。因此,新时代下,对于学生的把握趋于复杂。

(三)网络传播方式趋于多样——“怎么讲”的困惑

在七八十年代,学生获取信息和舆论的方式大都以报纸和电视为主。但是,今天的学生(95后、00后)则完全不同,他们基本通过手机来完成各种信息的获取。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中统计,96.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网络“短平快、段子化、抓眼球”的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和兴趣点。大学生们往往“不看新闻看跟帖”的现象也进一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一些新闻的获取不是从源头上自上而下的获取,而是自下而上的获取,这样势必造成对原始信息的简读、甚者是误读。因此,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教育者如何在多样的网络传播方式中发挥自己的信息主导作用,如何在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的把握好理论宣传,同时做到理论传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有营养、有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面对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怎么讲”的困惑是亟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去致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场域的假性开放——“圈层化”的社群

我们常说,学生在哪儿我们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儿去。那么,审视现在的学生,他们的社交不仅仅在教室里、在宿舍里、在校园里、在网上。根据《报告》中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社交主要集中于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和65.8%”(图4)。同时,笔者在梳理文献时发现,有些学者开始关注到学生的圈层化问题。学生们的社交已形成了一个个小圈群,打开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可以看到有各种各样的微信群、朋友圈、QQ群、QQ空间等。因此,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认为老师要融入学生的“网络圈子”,即加入学生的圈群。这固然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学生发现老师介入他们的社交群,学生话语体系会立刻转变,或保持沉默,或对表达有所选择。所以,除了和老师共有的圈子外,他们私底下还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如此,网络的开放性本应给我们带来机遇,但却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图4典型社交应用的使用率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选择

纵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回顾在被动应对阶段(1994—1999年)之时,我们还只是处于一种防堵的被动应对态度。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和西方意识形态之间愈来愈激烈的网络阵地争夺战,暴露出的问题也尤为突出。网络的快捷性、复雜性、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网络育人也因此应运而生,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网络育人格局下转变理念认知、全局把握、优化供给结构、精准实施,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认知——现代技术与育人理念的深度融合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矛盾突出、二律背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技术和人文精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网络思维的运用和网络环境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渗透到主体需要的信息中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网络重复和照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或者“单向灌输式”,而是一种借助于媒体进行教育的输出;一种教育理念传递下的引导式和对话式。同时,为了顺应时代需求,高校建立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网页、官微、公众号,但是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只充分体现了技术性,却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转变的理念认知,只有将技术和育人理念二者相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网络育人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促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

(二)全局把握——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精准定位

一提到网络,大家都会联想到方便、快捷、共享。如何基于网络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搭桥开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互联网伴随着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大学生往往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网络话语体系,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个性化的发展。“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对学生的全面的、真实的把握应该是值得我们深入探寻的。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愿意接受怎样的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当前,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等特点的大数据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依托。运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如在最近的《95后热词》一书中,就基于对QQ平台的用户数据分析,总结了95后最常用的120个热词,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95后一代的话语热点趋势及舆论风向、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通过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的精准把握,从而实施精准化的教育。

(三)深度供给——实现网上网下优势互补

教育者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深度供给,这种供给不能浮于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揭开迷惑外衣下的精准供给,使受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达信息的一种全过程育人。我们不能把网络育人单纯的认为是仅仅局限于在网络上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对网下学生的充分、全面的了解,很难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果没有对学生在网上的言行举止的掌握,也很难做好网下的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上教学+网下辅导的模式,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互因互果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线下成果无法为线上互动共享,线上互动成果对线下影响力较小,就无法实现二者之间的循环以及合力效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环环相扣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应该从网络出发,研究网络的特点和规律,在有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还应立足于实际,强化线上和线下的有效互动和联通共享,避免网络育人与实践育人之间相互分离。

(四)群众路线——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教育者要想做好群众的工作,首先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引领群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者;从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战士,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作斗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解,让网络上多一些有思想、有精神、有内容的东西,而不是被一些空洞的、无聊的、肤浅的东西充斥。比如,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关于《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引起了社会的热议,笔者则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其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鼓励。专家们不仅要低头搞科研,还要抬头看学生,实现科学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环境还需要发挥好议程设置的功能,圈群交往使95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使他们在获取信息和识别重要事件方面都较为依赖关系传播渠道。在同一时间段内,朋友圈内如果有很多人发布或分享相同主题的状态,那么该主题将会被定义为重要信息。因此,应该通过改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内容质量,达到教育者育人和引领的目的。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是育人工具,也是育人环境;不仅是虚拟化的体验,也是现实在虚拟中的映射;不仅给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时代下,网络阵地要想主导“战场”必须先主导“市场”,成为学生喜欢、爱进、爱逛的“市场”[4]。通俗的讲,有市场才能有买卖,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儿去,“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5]。以网络育人为重要着力点,勇于探索新方法,寻求新出路,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市场,才能更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言行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进而,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打赢与西方意识形态无硝烟的争夺战。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103-106.

[2]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07.

[3]保罗·佛莱雷.被压迫着的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4]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N].中国教育报,2015-02-5.

[5]習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8-23.

(责任编辑:刘玉)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