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中的教育强音

2019-06-11 07:28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写字教育

教育,全民关注。在两会已经开启之际,教育话题持续升温。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在教育、就业、创业、生育、养老、医疗、住房、环保和司法等九大议题中,教育(79.8%)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盘梳多年以来的全国两会,教育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原因,教育既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关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特别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语境中,教育成为热中之热的议题因此可谓顺理成章。

○学前教育继续成关注焦点

“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针对这一民生难题,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回应。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坚持公办民办并重,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年内新增学位3万个左右。安徽省提出2019年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0所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75%和45%。

如何缓解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问题?重庆市人大代表、綦江区通惠小学校长胡荣裕认为,要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加快推进街镇小学附设园剥离工作,建成独立建制的街镇中心园,压缩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绯玲建议,相关部门要特别关注民办学校幼儿教师与公办学校幼儿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同等社会待遇的落实情况;完善并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0—3岁儿童早期教育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江苏省政协委员、南通市妇联主席秦艳秋曾专门在南通做调研,发现超过八成家庭希望婴幼儿照护机构能提供相关服务。秦艳秋建议,江苏可以选择新建小区试点社区办幼托点,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满足0—3岁婴幼儿的照护需求。

○为中小学生减负支招

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声。2018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四个层面提出30条措施,力图全方位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才能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地方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云南省政协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召开专题议政协商会聚焦这一社会难点问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高峰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云南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不参与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当中。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冰鉴律师事务所主任陈维镖说:“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涉及教育、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单靠一个部门解决不了。”

在谈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时,湖北省两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必须不断通过行业规范和引领,加强校外培训市场监管,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湖北省人大代表、江夏区实验小学校长罗建兰表示,目前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存在审批部门不统一、监管“一阵风”的问题,因此要统一审批部门,严格培训机构的准入,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秩序。

上海市政协委员姚俭建注意到了日益火爆的“在线教育”市场,他建议,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出台在线教育资质标准,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资格审定与内容管理,形成并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和全面完整的监管制度体系。

○聚焦教师队伍建设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在调研中发现,因编制所限,四川省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在就业时遭遇“入门难”,直接降低了省属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吸引力。此外,目前社会人员仅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后就可从教,导致师范专业吸引力降低,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了教师招录质量。

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的集体提案呼吁,可采用公费师范生自带编制模式,切实解决全省師范生从教编制问题,避免其就业时因编制所限而遭遇“入门难”。适度提高招聘非师范专业学生报考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学历门槛,给予师范生优先政策,提高教师招录质量和教师培养水平。

如何吸引更优秀的人从教?广东省政协委员朱华伟建议,用高薪和其他福利待遇吸引高水平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目前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依然是不争的现实,我们应该鼓励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事业,争取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让每位教师都能更加体面地教书。”

“给教师减负”的话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江西省人大代表王金枝表示,现在中小学各种名目的督导检查太多,各种填表工作重复繁琐。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做好“放管服”工作,对行政权进行约束。“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剔除对教学教研作用不大甚至是扰乱教学的相关检查。”

○新高考方案两会后有消息 体现“江苏实际”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透露,江苏正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推进这项工作,“全国两会后,适当时候,就会有消息 ”。

葛道凯表示,根据中央要求,江苏的高考改革方案此前已经征求了3年的意见。“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首先是领会中央的要求,然后调研江苏的实际,充分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改革经验,另外江苏有近20年的实践经验。”他透露,方案广泛听取了老师、学生、家长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这个方案一定是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江苏实际,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经验,体现了老百姓的愿望,让绝大部分的老百姓能够接受。

此前,教育部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上述8省市已就启动改革工作对本地教育系统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目前,8省市结合本地高中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实际,因地制宜制订了改革方案,将由各省市向社会发布。

对于江苏新高考方案,葛道凯说,按照中央要求会在适当的时候公布。那么,目前是在哪一个阶段?葛道凯说,现在已进入履行程序的阶段。他表示,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安排,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按照“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后续省份进行实地评估,成熟一个进入一个,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经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皇甫立同发现,部分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主观上,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劳动,客观上,较重的学业负担也让孩子没时间和精力劳动,导致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都比较缺乏。

他提出突出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建议:“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能整天埋首书堆,也要让他们亲近劳动者,走进农村,走进田野,走进生活,体会劳动的甘苦,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智慧。因此,我们要努力补上劳动这一课,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辟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推进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等方式,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开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方式,这一代人今天的成长方式就是国家明天的核心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有统计显示,一些城市中80%的学生在课外机构补习,而其中又有80%的学生是在接受两门及以上的文化课补习。这是一个真正令人忧思的“成长现象”!集中整治补习机构之乱象,必须从育人模式上找到解决顽瘴痼疾的根本策略。他认为,学校考试过多地关注学科的碎片化知識,受此影响,教学活动变成了“反复操练”,考试评价也变成了“记得牢、答得出”的“解题比赛”。这种围绕“记忆力”打转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为反复操练的补习应试机构提供了“应运而生”的环境。

个性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学校课程供给有限性冲突如何化解?唐江澎认为,应该借鉴深圳等地的成功经验,建立课程类公共服务产品政府购买机制,探索“政府向社会购买优质课程供应学校,学校依托校内资源支持课程实施,家长合理分担部分课程成本”的课程供给形式;这样一来,把一些优质的课外机构从机制上转化为优质课程的供给中心,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师资短缺、课程单一的现状,为“适合的教育”提供可选择的“适合的课程”。

○学习类APP进校园应避免“一刀切”式监管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提案》。

朱永新在提案中提到,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近期,教育部出台规定,明确规定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在教育部的规定出台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加码,纷纷出台更加严格的管控办法。

朱永新表示,规范化的管理是好的,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会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造成影响,也容易导致在线教育合法性受到质疑,引发民营资本的退出,影响教育资源公平利用及均衡发展。

为此,朱永新建议一是要主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事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二是要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取消对学习类APP实施学校和教育局的“双审查”。借鉴直播平台的管理经验,通过实施平台所在地备案制度,对学习类APP实现实时监管。备案标准、监管要求和奖惩治理实行全国“一盘棋”,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治理协同机制,借鉴直播平台相关管理要求,给予警告、停业整顿的处罚,并建立全行业黑名单制度;三是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为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审查设立必要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各学习类APP供应商应当自行整改,申请备案等,过渡期间,在未违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该允许现有进校APP正常使用。

○用“AI+教育”消除城乡教育鸿沟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委员建议利用“AI+教育”等互联网技术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直播、VR、人工智能等智能教育技术,可以把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

书面建议提出,要搭建城乡一体化的“网络数字学校”,导入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能力水平的培育提升,创新智能教育模式,重视贫困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可以鼓励智慧教育技术研发相对成熟的企业参与研发相关技术和设施,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增强教学互动性、评估有效性,切实帮助提升教学质量。

探索“AI+教育”,通过智能点阵笔的应用,可减轻当地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翻译笔的推广,能够大幅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挖掘语音识别、语音翻译、口语评测等场景,可以科学评估学习成效。网络授课和AI技术的有效结合的智能教育,能够打通教、学、练、测、评各环节。

○从根本上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为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言献策。

倪闽景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的弊端愈加凸显,“新时代更需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来引领”。韩平指出,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核心,就在于片面追求“结果型质量”,忽视“过程型质量”“结构型质量”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支持与长远影响。

为从根本上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上海、浙江两地分别进行了探索。倪闽景介绍,从2006年起,上海连续3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PISA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启动“绿色指标”评价;从2012年开始,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避免“分分计较”。

韩平说,当前浙江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已构建起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体系,开展体现“四个关注”的综合评价,并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调研,深化“以校为本”的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刚性使用的中考改革等。

○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才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表示,目前职业教育在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中还相对薄弱,人才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应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李守镇建议,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中,吸纳全国总工会等群团组织作为参与单位或列席有关会议。建立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互通机制,加快推动开放中等職业教育生源流向普通高中与普通高等教育通道,同时打开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向普通本科院校互通渠道,实现生源、教学资源深入沟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集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资源为一体,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对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将相关结果列入常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建议小学每周增加一节“写字课”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拟提交《关于扎实提高小学生写字水平的建议》。他认为,虽然汉字书写这几年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更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上海市将写字列入学业水平测试,以刚性要求学生人人写好字。但放眼全国,不少小学生的写字达不到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他认为,小学生写不好字,是一个综合问题。首先是“开齐上足”仍有难度,目前每周一节写字课,大多数由语文教师兼任。低年级写字课基本得到保障,但从三年级开始,由于阅读、习作任务增加,而语文课时数减少,因此大量写字课被挪作他用。其次是“教好写字”缺乏研究。此外,还存在“教师培养”先天不足的问题,上世纪小学师资主要是中师生,有严格的“三字一话”训练,但是现在的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学历高,即使出身师范类高校,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写字专业训练。

最后,胡卫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应试思想”的冲击。“为什么到了三年级就开始不重视写字?主要受功利的应试思想影响。考试中写字没有地位,就放松要求。”胡卫说。

针对以上小学生写字现状和突出问题,胡卫认为写字要从小抓,小学是重点。错过了小学阶段,学生就比较难写好字。但写字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安排周密、步步落实。为此,他建议:

一要改革课程设置,小学生从小练毛笔。目前小学语文课时数偏少,需要教育行政在“年度课程计划”中增加中高年段语文课时,增加每周一节语文课用于写字。“根据传统有效经验,小学阶段写字课应加强练毛笔字,既能保护孩子发展中的手臂肌肉群,适合练字,又有助于培养孩子审美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胡卫说。

二是着力培养教师,起点与过程都要抓好。师范院校在专业课中设置“小学写字(书法)”课程,建议大学编制统一写字教材,配备优质师资,保障学生练字时间(可作为必修课时),同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不合格者相关学科不予“合格”评价。胡卫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不太会教写字,基于这种情况,亟需举全国之力,统编高质量的写字培训教材,通过2-3年的实践,完成写字精品课程的评选与拍摄,做到即使没有合格的书法教师,全国的中小学生也能看着视频,系统、完整地学习练字。

三是组织书写等级考试,提升学生获得感、幸福感。组织全国汉字书写等级考试,进一步营造写字教育氛围。

猜你喜欢
写字教育
写字
可以用来写字的小棍
学写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写字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