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2019-06-11 07:25车丽敏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护理模式应用分析

车丽敏

【摘 要】 目的:分析实施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根据住院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镇痛方法,观察组采用无痛病房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临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疼痛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依从性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对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骨科无痛病房;护理模式;应用分析

骨科患者多因骨折住院,手术是对其治疗的重要方法。术前,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的创伤性疼痛,且需要在手术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多数患者也会出现疼痛。若未及时对疼痛进行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激素水平波动、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受到显著影响。镇痛护理效果不佳是患者难以接受的并会影响骨折愈合时间[1]。为此,本院创建了无痛病房模式之后,在医、护、患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之下,使患者疼痛护理管理更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10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无痛病房接收单号患者(观察组),普通病房接收双号患者(对照组)。所有病例在住院前均无慢性疼痛病史,排除合并凝血异常、肝脏和心脏功能不全等病例。上肢骨折34例,下肢骨折66例;100例患者中男性65名,女性35名;年龄平均为(43.25±10.67)岁。兩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疼痛管理方法。术前进行针对患者的疼痛教育。术程中麻醉师视患者镇痛需要,使用自控镇痛泵。术后由主治医师开给患者止痛药。护士主要是执行医嘱,给予疼痛教育,进行疼痛评估,记录病情等,并视具体情况制定早期功能锻炼计划,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并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僵化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采取无痛病房护理模式如下。1)人员培训:注重对病人的疼痛管理,强化人员培训,内容有关于无痛病房和镇痛药的知识,例如疼痛的鉴别、疼痛的管理和控制,患者疼痛评估方法,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疼痛教育。2)疼痛教育: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传工作。护士须对病人及家属加强疼痛教育,于病房内、走廊中悬挂宣传板,宣传有关疼痛以及相关评估量表的知识,以利于医、护、患疼痛管理氛围的形成。发给患者镇痛知识手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相关教育,进一步加强与疼痛相关的知识宣教,解释药物镇痛的效果、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消除他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3)疼痛干预:通过数字评定量表(NRS)方法评估疼痛程度。对NRS≤3的患者采取非药物(护理)干预,包括疼痛教育、姿势护理、放松和暗示疗法、按摩、冷敷、热敷等,视情况加以选择;对4≤NRS≤6的患者,给予弱阿片类药物及必要的非药物干预;对7≤NRS≤10的患者给予强阿片类药物,及必要的非药物干预。观察患者在干预过程中是否有副作用发生。

1.3 评估项目

对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临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对比[2-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NRS评分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两组患者临床依从性、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骨外科患者的疼痛级别为常见疼痛中较高者,外伤、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功能锻炼,均可产生疼痛。疼痛可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活性提高,血浆儿茶酚胺升高,疼痛可诱导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引起小动脉收缩,减少伤口血流灌注,引起受伤部位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对伤口愈合极为不利。疼痛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愈合,还会从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层面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疼痛是骨科患者有待解决的最紧迫问题之一。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已对疼痛病因的有了深入的研究,各种止痛药被不断引入,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骨科疼痛的治疗效果进步十分明显。但仍有大量患者疼痛未能获得有效缓解而不得不忍受着痛苦。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医院逐渐形成了“无痛病房”等疼痛管理模式[2],护士、专科医生、麻醉师、患者及其家属一起参与而进行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镇痛。但“无痛”并不意味着疼痛的根本消失,而是以“无痛”为目的而尽可能采取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无痛病房的护理模式以护士的疼痛管理教育为先决条件,以患者的疼痛观念转化为必要条件,提供多模式和个性化镇痛方法,不断提升疼痛控制水平和病人满意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入住无痛病房,干预后其术后疼痛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其在临床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在骨外科实施无痛病房护理模式可早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对于其术后恢复有利,反映了高水准的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下肢多发骨折固定术后患者愈合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09):1262-1263.

[2] 季英.梁磊.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实践及体会[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02):120-121.

[3] 李燕.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23(01):11-13.

猜你喜欢
护理模式应用分析
生殖中心护理管理模式及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探讨
循证护理与单纯全程陪产护理模式在产科分娩中的效果观察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术后早期运动在胃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