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

2019-06-11 12:11
智族GQ 2019年4期
关键词:坤哥陈坤胡适

GQ Lab

我们发现人类身上有一种很奇妙的情绪反应,面对大起大落时能够努力保持情绪稳定,但却总在阴淘里翻船,遇小事奓毛。绪爆发的临界点到底在哪里?我们提供以下参考:

RE:Cover

3月刊我们再次与陈坤相约,这已经是陈坤第六次登上《智族GQ》的封面。这次我们和陈坤在一家剧院完成拍摄,与以往不同,如今的陈坤多了一重身份。

@白亦初:“爱这个东西是,你要对他们负责,不是来找孩子们喜欢你的感觉。”一名小语老师的同感。班上是四十八个八九岁的孩子,有的时候我对他们很严格,真的算是全年级最严,有的时候带着他们一起玩。我能感觉到班上的有些孩子不是很喜欢我,应该没有人喜欢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吧?可是我不想改变,班主任是要对他们负责任的。

@陈冉妮:好想去学表演啊!总觉得每个人都藏着一个演员梦,一个武侠梦。

@Padawan:感觉坤哥一直在跟自己和解,他很孤独。最初的愤怒与现在的改变,都是希望能有一个懂他精神世界的人。認真听完了整篇文章。坤哥不再是我脑海中曾经的某个角色,他是一个有纠结、有性格、有故事、有阴影的人。或许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所以才需要从别人的反应里,找寻自我的意义。

RE:《一家只卖滞销书的书店》

《一家只卖滞销书的书店》:书店已经是一座城市的稀缺资源了,而一家不卖畅销书只卖滞销书的书店听起来总觉得不合时宜。我们的这篇报道就是想给你展示一家小书店的多种角色:它是店主修复童年伤痛的避难所,是趣味相投者的社区,也行使着书店古老的权力——决定你看什么书。算法会推荐相近的趣味,奖项会鼓励一时之选,但书店会遵守最苛刻的标准:时间。不能温和地将选书的权力交付于别人,是书店屡受挑战、却不曾消失的原因。文章推出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Charlene:2012年冬天第一次意外走进豆瓣书店,所有人都静悄悄地在翻书。当时带走了本余英时先生的《重寻胡适历程》,大概20块,在书柜前踌躇其他时,有个店员经过,看了眼我手上的书,也不完全是在对着我地说了句:喜欢胡适啊。温和,笑盈盈的。感谢这篇文章,让现在挣扎在繁华琐碎生活里的自己突然看见人生很久以前那个清凉汽水般的难得瞬间。那个时刻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insomniacs:我要去北京。我要考上那个大学,然后约灯塔去这个书店,让下午三点的太阳照过来。

@Healcy:豆瓣书店是留下我大学四年青春的地方,每个月去一到两次,后来常常带朋友去,它很小,没有沙龙签售这样的活动,书不是畅销排行榜上的那些,但它会让我放平静,在这里,看书与买书都是很轻松、很简单的事情。大四的时候,我曾经按照北京书店地图步行去寻找一家独立书店,但是再没有找到。豆瓣书店也有很久没有去了,上周还和朋友说一起去看一看,很想念那里。

@关赟斐:这是我看过的最优秀的报道之一,通过一家书店一个人写出了时代的变迁和问题。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位记者(更像是作家)应该是另一位豆瓣书店老板,清醒而有坚守。

@乌字加一点:一篇文章看了38分钟,仿佛经历了更久。隐隐惦记着那165块钱,最后意识到有比它更让人着急的事:我自己多久没好好读书了?——担心它活不下去、活不好,其实更像担心自己。

@鹿北游: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俞是非:你可以说他不思进取墨守成规,也可以说他以自己的方式,顽强地和时代洪流作着固执又无力的反抗。但毫无疑问,这些书店的存在,让城市的底蕴变得更丰满、包容了些。即使如消失的季风,也给城市留下了几处擦不掉的烙印,存在读者的记忆中,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讲述故事。

猜你喜欢
坤哥陈坤胡适
黄侃妙试胡适
陈坤从二次元中看世界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100张碟片成就
胡适的星期日
陈坤:在行走中传递大爱
犀牛忘记夏天的味道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