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2019-06-11 06:46朴林
奋斗 2019年3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用人总书记

朴林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就借鉴中国历史吏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传承中国历史优秀吏治思想,对于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队伍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干部标准、根本要求、选用方式、管理方法四个方面,作出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指示。

一、严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吏治思想,古人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就新时代如何严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以下重点问题:一是突出政治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修己最重要是修政治道德。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最重要的是明大德。因为,大德是对国家和民族,对党和人民的道德,是党员干部的根本从政品德。二是把握政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是否”明确了党员干部的政德标准,即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五个“是否”从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实践方面明确了政治品德的标准,是衡量干部政治品德的一把尺子,是干部的第一标准。三是明辨干部政德。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当前一些干部做政治上的“两面人”,装得很正,藏得很深。因此,必须有识别政治品德的慧眼,在辨别方式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听其言、更观其行,既察其表、更析其里;在辨别内容上,要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四是练就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还具体指出了现实存在的形势不明、贯彻无方、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等“本领恐慌”问题。从组织角度,明确提出解决能力不足的两个方面措施:一方面,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另一方面,更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强调用能力选用干部,才能树立鲜明的干部能力导向,在调动干部提升本领的内生动力上,取得有效成果。

二、坚持公正用人的根本要求

历史上的盛世治世,都同注重立公道、举贤良相关,“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对新时代坚持这一根本要求上强调了以下问题:一是公正用人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心,归根到底是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有了公心,才能有识人之明、举贤之胆、容才之量,才能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显然,公心是正确选用干部的先决条件,也是基本态度和根本要求。从反面讲,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长期被冷落、受排挤,一些投机钻营的人却屡屡得势、顺风顺水,那就肯定出了问题。二是坚持事业导向。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我们是为事业而用人的,要深刻认识个人亲疏、平衡照顾,甚至私相授受等问题的危害,尤其要充分认识用错关键领导者的巨大负面影响。要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就选什么样的人。三是匡正公正用人风气。习近平总书记从永葆党的性质宗旨的高度强调了进一步端正用人之风的意义,着重批评了跑官买官、干预人事安排、组织程序走过场等突出问题。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要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把政治生态搞清明。

三、拓宽用人视野的选用方式

伟大事业必须由优秀干部人才来担当,选用人才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把国内外优秀人才汇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有惜才之心。习近平总书记例举了渭水访贤、周公吐哺、三顾茅庐等精典古代事例,充分说明“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一些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干部人才,没有被委以胜任、委以重任,這是事业的严重损失,是国家和人民的严重损失。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二是增强实践磨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干部增长才干最重要的平台。现实中,一些干部虽然很勤奋,自律也严格,但缺少实践磨砺,未曾经历风雨,出现大风大浪时没有主见,求稳心态有余,斗争精神不足等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这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大有好处。加大遴选有这种经历干部的力度,是增强干部选用的实践历练导向,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在风浪中提升素质,增长本领;另一方面要多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一些“三门干部”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决策力、执行力和沟通力不强的问题,客观上在于其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三是注重专业人才选拔。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日趋紧迫,对干部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也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四、采取激励干部的管理方法

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须运用科学的干部管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正确对待严管干部。严管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目的是激励干部创业的精神,促进事业发展。严管就是厚爱,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从严管理是对干部真正负责,而不是干部不担当的借口,干部要习惯于在严格管理中工作生活。二是科学把握敢于担当。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是高素质干部的重要体现。担当包括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还包括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具体体现于“五个面对”: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把担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三是为担当者担当。干部管理要有敢抓善管、精准施策,体现组织的力度;也要有撑腰鼓劲、关爱宽容,体现组织的温度。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四是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基层干部对文山会海、多头检查颇多感慨,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把基层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最后强调:既要借鉴我国历史上在吏治问题上形成的正确思想和有益做法,也要认清我国封建社会在吏治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要汲取历史教训!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博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用人总书记
珍惜“主动干”干部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群书治要》论用人:战略定位与导向
谈高职院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为什么叫“一把手”
“离任用人审计”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