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基层教务人员的职业特征及对策

2019-06-11 11:53黄延芳
知识文库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务教学管理基层

黄延芳

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基层教务工作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发展内涵,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是新形势对基层教务工作产生具体影响的逻辑路径。在分析基层教务工作人员职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工作人员培育、选拔考核体系、创新精神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对策。

教育,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并在制度变迁中不断演进和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基本路线,体现了振兴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九代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新时代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将由规模扩张到质量并重的转变。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等教育已开始由大众化转向普及化。而国家的教育政策将逐步提升教育质量、调控区域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特色专业、注重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将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从业人员。

1 新形势对基层教务工作影响的现实逻辑

1.1 人才培养与教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关于高等教育职能的思想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人才培养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演变和发展,主流观点认为:现代大学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因此,从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始终未背离其核心职能,即人才培养。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将更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线工程,需要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协同配合。高校的普遍做法是职责分离、精细分工,教务工作人员则在最基础的层面承担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质量监管等具体管理人员角色。因此,合理的教学管理分工、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科学的质量监管制度同样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1.2 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务工作中心下移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种持续性、系统性的探索和创新,是遵从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动态演进过程。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向教育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体制要活力,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明显举措是逐步加强基层院系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其中涵盖了教学管理权,教务工作中心由此下移。一线教务管理人员的纽带作用更为显著,承担着来自上级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诉求,并在原有教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呈现新的要求:第一、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即构建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第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线教务人员应在日常管理基础上,促进形成反馈和调节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最基础的信息和数据;第三、提升教学监管质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构建长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务人员一般会深度参与其中,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新形势下基层教务人员的职业特征

2.1 教务工作繁琐,精准化要求高

在教务工作实践中,一般以具体的、繁琐的、程序化的工作内容为主,在职责上,通常会以专业和年级作为划分依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效扩招成为普遍现象,但教务工作人员的整体数量并未明显增加,一线教务人员的工作量明显饱和。此外,教务工作涉及整体教学活动的协调和安排,包括:教学任务管理、基础教学资源的调配、课程跟踪、考务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上述工作全部具有严格的规制要求,因此,教务人员的精准化执行,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

2.2 从业人员重使用、轻培育的职业现状

目前,高校为加强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均以专业教师为主,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政策均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奖励机制同样以教学、科研为主。很多高校对于基层教务管理人员疏于关注,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学科混搭的现象。同时,缺乏晋升和培养机制,并限制转岗和深造等,重使用轻培育成为基层教务人员面临的职业现状。

2.3 教务工作缺乏成就感,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个体的需求逐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后两种为高层次的需求,需求的逐层上升是其显著特征。基层教务工作人员很难获得后两种需求上的满足,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务工作本身是事务性、重复性和规范工作,无法实现有效的创新,因此缺乏心智挑战的成就感;第二、基层教务人员的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其所蕴含的价值无法直接体现并被认可,更无法像教师一样通过知识、经验亦或是价值的传递过程而获得学生的普遍尊重和认可,因此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3 高校基层教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对策

3.1 提升基层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育力度

高校要重视教务员培训工作,改善教务员的工作环境,重视教务员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培训形式;根据教务员培训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保证培训的质量。

3.2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合理考核机制,保障好基层教务员的相应待遇,为教务员提供与教师同等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机会,在评定职称、岗位晋升等层面创造更丰富的机会,建设相关保障制度,创建优化人员激励管理制度,令基层教务员的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3 培养基层教务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本质上是尊重个性、提倡个性的教育。创新教育对教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提出要求。教务员掌握完备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获得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与理念,从事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同时,随着教务员队伍职业发展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教务员从事教学管理理论探索与研究,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也将得到有效激励。

3.4 加強基层教务工作人员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务员队伍。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和基石。教务员应强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注重自身德行修养,在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方面,为人师表,以德服人;增强教育事业心,热爱本职工作,强化职业责任感,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士气,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工作自我肯定和认可,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此外,基层教务工作人员要坚持自我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两个层面,具体是指,不断学习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管理学、档案学等;注重能力的积累和提升,不断分析、总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提升自身价值,同时,通过学习去释放工作压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工作状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猜你喜欢
教务教学管理基层
基层巡览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于教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高职院校教务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