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探析

2019-06-11 11:11刘丽李丽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团学思政考核

刘丽 李丽

[摘           要]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大思政视野下,从整合师资队伍、拓展育人载体、优化考核方式三方面着手,构建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

[关    键   词]  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36-02

2015年7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高度重申了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且提出要“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動学生实践教学”,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的思政课普遍存在授课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短缺、实践教学任务重等现实问题。要破解实践教学的瓶颈,就要从“大思政”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教学和管理资源,着力构建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整合师资队伍,推动实现全员性实践育人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某种程度上是决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大思政视野下,师资队伍打破传统专职思政教师单独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提倡将更多群体纳入教育主体范畴,如党委、宣传、学工等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辅导员以及企业导师等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由于参与人员众多,需要整合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思政课教师队伍因为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研究,是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学校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方面有独特的管理优势,是思政课校内外团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企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最佳场所,企业人员在学生企业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政课企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

通过建立这种专兼结合、专业化与职业化结合、高素质的高职“大思政”教师队伍,必然有益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推动实现全员育人。

二、拓展育人载体,推动实现全方位实践育人

(一)与团学活动相结合,让实践教学“动”起来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思想政治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团学活动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层面上,如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校园团学活动丰富多彩,但是也存在团学活动缺乏政治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团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思政课教师负责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策划,挖掘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内涵,团学工作队伍负责指导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打造特色精品团学活动,让实践教学“动”起来。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思政部专业教师与二级学院分团委一对一结对,联合开展特色团学活动。如思政部副教授和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共同担任红色理论社团“知行社”指导老师,思政专家把握政治方向、培训理论知识,分团委书记指导开展志愿服务、先锋在行动等特色实践活动;思政部和园林学院联合举办红色情景剧展播等。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特色团学活动结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团学活动的联“动”,不仅避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团学活动发生冲突,而且提高了团学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是借助团学活动资源、组织力量和管理方法,优化整合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教育成效。

(二)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特”起来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学习,轻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学生往往是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高,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弱。

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突破对以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为主要题材的选择,开辟与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更加鲜活、更加广泛的实践教学题材,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在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当中。在操作上,可以采取“一次实践,两个任务”的模式,即思政课教师联手专业课教师,用同一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既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也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如针对美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开展讴歌国家改革成就、探寻地方文化符号等方面的美术作品创作活动,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开展红色景点保护方案设计、休闲道德辩论等活动。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教学重难点、社会关注点和学生兴趣点融合在一起,精心选择与专业实践相吻合的思政课实践内容,既满足高职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心理需要,也能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特”色的需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巩固并运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活”起来

企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最佳场所,企业文化是最好的教材、企业环境是最好的教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统领,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的优势资源,把企业的先进文化、先进人物、先进技术等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畴,面向学生大力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即“一个实训基地,两类实践教学”,在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中,思政课实践教学有鲜“活”的素材,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和企业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场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动手能力,实现学生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四)与“互联网+”相结合,让实践教学“火”起来

“00后”的高职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他们在校期间人人上网、日日上网,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他们喜欢网络,也善于运用网络。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盛行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和利用互联网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的机遇。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合理应用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各种在线课程、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风蔓延的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载体,将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融合。如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发布时政新闻,发起讨论,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起社会调查,既节约成本又快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拍摄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微电影,并在微信、微博中分享,与时代合拍,与大学生的需求相吻合,顺势而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讓极具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被学生认可,更加容易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思政课实践教学会真正红“火”起来。

三、优化考核方式,推动实现全过程实践育人

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大思政视野下,要真实反映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以及综合素质的变化,就必须不断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推动实现全程化实践育人。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

全员性实践育人模式的评价主体需要思政课专业老师、行政人员、辅导员、企业导师、学生都参与进来,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对学生评价、教师和行政人员(辅导员)对学生综合评价等校内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倾听多方意见,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评价。

(二)考核指标科学化

一方面是认知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形成第一份成绩单。另一方面是行为考核,根据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践考核,结合学生在思政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及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最终形成第二份成绩单。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一方面是文字性的考核,如调研报告、访谈报告、实习小结、观后感等。另一方面是视听性的考核,如结合教材或教学场景制作微电影、情景剧等;或朗诵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古文、革命志士家书等制成音频作业。

在“大思政”格局中建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师资队伍、拓展育人平台、优化考核方式,能够汇聚更多人员参与、凝聚更大力量实施,实现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学生实践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6-08-09].

[2]王敏,徐露璐.“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51-53.

[3]吴秀平.基于就业导向下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15):305-306,317.

[4]严天红.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8(3):87-9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团学思政考核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关于高职院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团学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