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的现实观照及反思

2019-06-11 11:17李晓庆刘威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李晓庆 刘威

摘  要: 精准把握青年的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从主流与显流、支流与潜流两重脉络研判其形态呈现,从主体逻辑—身份遵循、现实逻辑—时代遵循、精神逻辑—价值遵循三个向度理清其逻辑机理,进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一是回应主体利益关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主体需求的同构性;二是回归高等教育初心,实现知识传授与青年成长的耦合互动发展;三是回溯价值塑造本源,发挥多向度文化环境的合力“濡化”功能。

关键词: 青年;思想特点;行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力量的中流砥柱,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深入研究分析其思想和行为特点,把握其成长发展规律,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学育人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因此,应该以崭新的视角来系统地思考、理性地审视、全面地评价高校青年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

一、 青年思想特點与行为模式的形态呈现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因此,置身于何样的时代坐标,就会成长为何样的人生相态。为精准了解高校青年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现状,笔者进行了实证调研。调研对象以沪上高校为主,辐射湖北、河南、广东、江西部分高校,主要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同时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27份,有效率为99.43%。调研显示,目前高校青年群体仍以“95后”“90后”为主,千禧年出生的“00后”初露锋芒,为高校注入了新力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青年党员、团员比例合计达95.45%,表明了高校青年的政治自觉和先进性。此外,就性别看,参与调研的男女比例近2:3;就学历层次看,本研比为5:6,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一、二年级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研一样本占总人数的30.36%。就研究生单个群体看,本硕不在同一学校的占比83.1%,调剂录取仅次于第一志愿录取,分别占比41.2%、52.46%;就学校属性和所学专业看,调研以理工类高校学生为主,专业集中在工学、管理、理学等;就生源地看,生源地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累计占比68.5%。整体来看,在信念价值观、学习科研、情感社交、职业发展四个维度,高校青年的思想行为都有主流和显流、支流和潜流的两重脉络形态呈现。

1.主流与显流的形态呈现

主流形态在此指高校青年在某一方面上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主导性特点,它反映了群体的集中意志和共性行为,具有整体性、正向性、代表性、趋势性。

(1)信念价值观维度:思想认识主流正确,爱国主义情感浓烈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相对稳固的思想意识,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必然会随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3]。整体来看,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的青年,主流表现为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调研显示,高校青年的政治敏锐度高,对国内外重大、关键政治事件颇为关注。同时,这一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浓烈,法纪意识较强,对志愿服务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的认同度高,表现出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的内在统一。

(2)学习科研维度:价值理性标准凸显,学生主体意识更加强化

调研显示,高校青年学习科研倾向于价值理性的选择,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尤为关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其课外经常阅读的书籍集中于“专业相关书籍”(58.06%)、“文学综合类书籍”(46.87%)、“人文社科类书籍”(34.35%)。与此同时,竞争意识、表现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在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突出。主体的学习行为趋向成熟,主动性、能动性和自律性较强。

(3)情感社交维度:婚恋观主流传统,人际关系互融意识强烈

一方面,高校青年对求知和情感具有明显的双重需求。青年群体的婚恋观主流传统,两性交往态度成熟,能够理性处理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择偶方式看,“自由恋爱”是青年择偶的主导方式,占比96.02%。但随着年级升高和年龄增长,青年对“介绍”等多元交友方式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强。另一方面,高校青年群体的人际关系整体协调,人际交往中互融意识强烈。在压力应对上能主动自我干预,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也较理性,整体心理状况良好。就高校青年校园生活来看,总体张弛有度,主张“休闲娱乐”与“能力提升”并行,主要方式为休闲娱乐活动(74.38%)、实习兼职(55.03%)和文艺体育活动(47.25%)、学术讲座竞赛活动(44.02%)。

(4)职业发展维度: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个性特征愈加彰显

高校青年职业发展观念可塑性强,职业发展目标较为明确,72.48%的青年表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非常清晰和比较清晰”。对于未来的就业选择,表现出崇尚个性与追求务实的统一,“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前景”“工作薪酬”成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就未来就业地点看,64.13%的大学生倾向于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就专业和职业、事业和家庭关系看,认知趋向理性,62.62%和69.64%的学生表示“想从事本专业,也愿意从事其他类型工作”“希望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2.支流与潜流的形态呈现

支流形态在此指高校青年在某一方面上思想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分支性特点,它反映了群体的分散意志和个性行为,具有个体性、反向性、隐匿性。

(1)信念价值观维度: 一元主导和多元冲突共存,集体主义意识有所弱化

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存在一元主导和多元冲突的博弈。调研显示,高校青年群体入党动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67.55%)、“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59.2%)、“为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铺路”(50.09%),可见功利主义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所导致主流被边缘化的倾向。此外,青年的道德观念呈现情景化差异的特点,在道德冲突困境中更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同时,该群体的集体主义意识有所弱化,个体的自我性、独立性、批判性较强。由此,一个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出现,即高校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逻辑与原有文本教条化的告诫产生了疏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紧迫的当代转向。

(2) 学习科研维度:思想务实化和行为理想化并行,倾向“否定性”选择认同

高校青年的学习动机受工具理性的驱动,务实化倾向明显,72.49%和54.08%的青年表示学习是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提升自身含金量,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对比之下,选择“为了自身成长成才,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和“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想继续深造”仅为52.56%和46.68%,居于次位。同时,就学习内容和能力培养来看,出于逆反心理的影响,青年群体对学习内容不再是“全盘接受”,会进行“否定性”选择认同,这无疑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逆向冲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身处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环境,高校青年身上时有表现出学习动机与行为的逆向背离,思想上的务实化和行为上的理想化共存。

(3)情感社交维度:人际关系“两端高、中间凹”,群体压力感突出

青年对于婚姻伴侣性别的选择及婚前性行为有较大包容性和思想开放性。同时,青年人际关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疏远和交往表浅等问题。从人际距离远近来看,人际关系满意度呈现“两端高、中间凹”的特征,对“师生关系”“舍友关系”不满意比例最高,对“父母关系”“同学关系”的满意度最高。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高校青年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压力应对需给予重视和引导。调研显示,高校青年压力感突出且有明显的群体符号表征,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77.42%)、职业发展压力(62.24%)和社交压力(37.95%)。

(4)职业发展维度:创业意识有待提升,就业指导课作用发挥有限

处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青年的创业意识和时代要求还存在差距,仍有待提升。调研显示,毕业后生涯发展规划为“自主创业”的占比仅为2.09%。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也发挥有限,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较弱,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因素排序为“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91.27%)、“已毕业学生的就业选择”(42.13%)、“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37.76%)以及“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32.64%)。因此,突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原有的思维惯式,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市场与学生之间主要介质的作用,也是高校就业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二、 青年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的逻辑机理

“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生产现实的社会,创造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现实的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而这种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又生产和造就现在这种样子的人。”[4]因此,每一代人都被其所处的时代所塑造,每一代人都有不可复制的成长经历,每一代人都有不可替代的思想特点。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高校青年所呈现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内涵了三大逻辑,即主体逻辑—身份遵循、现实逻辑—时代遵循和精神逻辑—价值遵循。

1.主体逻辑:青年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的身份遵循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此,要理解现实的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就必须从客观社会存在出发,即从人本身和特定实践中把握高校青年的独特表现。

一方面,从年龄成长来看,高校青年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的转变过渡期。从角色过渡来看,其经历着从孩童到成人的社会角色蜕变。因此,在此阶段,高校青年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仍处于成长发育期,生理成熟较为迅速,但心理成长还在从减少依赖到走向成熟的发展期。

另一方面,作为同龄青年中受教育的主体,持续地学习成为高校青年的主要行为符号。“学习活动不是独立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与实践活动并列的人类又一种活动形式,而是从属于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以自觉改造自己发展自身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过程,是使人自身在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成为主体并不断提高自由程度和主体性的过程。”[6]因此,该阶段青年通过学习实践改造主观世界,正处于使自身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中。

所以,在这个阶段,高校青年的主体性力量发挥有限,思想的可塑造性较强,具象表现为信念价值观的不稳定、学习目的与行为的矛盾、情感需求的强烈外化、人际关系的主动互融以及职业发展的个性彰显等特点。

2.现实逻辑:青年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的时代遵循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做了经典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高校青年独特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在这一群体身上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时代烙印。

首先,社会体制转型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代际关系的变迁、教育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改革、就业体制的变化都为当代高校青年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机遇,同时,也使得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面临独特的家庭赡养压力、学业适应压力、经济生活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使青年在学习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化倾向。其次,在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理念的影响下,青年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效率观念明显增强,更加注重自身个性的彰显。同时,经济社会的进步赋予了传统价值观新的尺度标准和精神内涵,为了实现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只能主动调整对接,引发道德判断选择产生“情景化”差异。再次,泛传播环境的交互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学习、社交。这虽然提高了信息的摄取效率,但同时也使得人际交往变得空泛化、跳跃化、面具化,造成情感疏远和交往表浅等问题。

3.精神邏辑:青年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的价值遵循

青年是记录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特征不仅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取向,也体现着这一时代的价值刻度[8]。因此,作为青年精神成长的主要内容,价值观需要正确养成,正如习近平所言:“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9]。但是,在养成过程中,由于存在价值冲突和价值干扰,主流价值观塑造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其一,伴随着开放由扩大期、深化期发展至引领期,国外文化形态、生活理念、思想潮流和道德准则也一并涌入,各种文化体系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世界局势日趋复杂严峻、起伏动荡,多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在青年头脑中的冲突格外激烈,使得思想活跃的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这种背景下,一旦某种思潮的理论碎片触动了青年的某根神经,契合了其认识偏好,就容易形成需求共鸣,进而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凝聚。

其二,在信息爆炸、技术涌流的时代,裂变式流转的信息也影响着高校青年的价值认同。网络传播信息繁杂,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人物(明星、大V、网络意见领袖等)都拥有他们的“粉丝”,各种信息的汇聚彼此会产生价值干扰,不同网络观点的碰撞会进一步造成多种矛盾、多重困惑的交织,对青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守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减少复杂多变社会环境和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塑造产生的冲击,必须引领学生辨析各类社会思潮。“要让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引导他们对这些思潮做出理性分析和综合批判,培养和锻造他们的价值品格和理论品格。”[8]

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革新

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归根是培养人的问题,人本身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象,也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尺度。因此,面对高校青年思想行为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应该因势利导,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这种关心、关爱、关切、关照和关注,能够给予人迷茫中的思想以深刻的价值指引,给予人异化下的现实人生以真实的情感还原,给予人碎片化的人格以全面的有机整合”[10]。

1.回应主体利益关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主体需求的同构性

需要是人的“天然必然性”和内在本质,这一点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和考察。尤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1]。所以,一切压抑人正当需要的行为,从根本上就是否认人本身。重视和满足高校青年正当合理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青年的生活状态、学习表现和言谈行为等都是其思想动态的直观反映,表达着诉求、蕴含着情绪、隐藏着问题。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见微知著、摸准脉搏,及时回应青年正当合理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诉求,引发其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满足青年主体需求的同构性。一方面,基于青年对国内外政治的敏感反应,要及时引导青年理性判断各类媒体的视角选择,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时事政治专题讲座,坚定传播主流舆论声音。另一方面,面对高校青年注重综合素养提升和情感婚恋的双重精神需求,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人文大讲坛、世界名著赏析、传统文化解读等课程或讲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学生组织、社团等举办交流活动,为青年交友搭建相关平台。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论坛,注重青年的压力排遣和心理调适。此外,也要健全学校意见反馈、征询机制,保障学生能有效地表达其正当的利益关切。

2.回归高等教育目的,实现知识传授与青年成长的耦合互动发展

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主体性的发展,使人实现对自身本质的占有。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教育内容要根据高校青年的特点进行精准设置,施教者要倾入真挚感情,用身教言传来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青年身心的成长,实现知识传授与青年成才的耦合互动和同向发展。

首先,面对高校青年中存在的一些对学习内容的“否定性”选择认同,施教者应该改变以往“强制灌输”和“以量取胜”的教育思路,避免加深他们的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可以融入看似“去中心化”的情境教育,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在情景感召、情感共鸣和行为从众作用下,使他们直言其观点、袒露其心声、表达其诉求,实现由情感融入价值认同的转化,达到受教育者悦纳的效果。其次,破解就业创业教育思维惯式,高校可以通过走进企业、实践模拟招聘比赛、就业政策解读、求职训练营、聘请企业导师等多种形式,向青年分析就业创业的宏观背景和个体因素,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观念,提高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实指导作用。再次,整体而言,还要树立“三全育人”的思维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建构“形象化感知”和“润物化引导”交互的工作模式。在科研、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组织、文化、资助、党建各个环节,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发挥合力育人作用,将高校青年塑造成为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回溯价值塑造本源,發挥多向度文化环境的合力“濡化”功能

所谓濡化是以柔性浸染的方式,实现人的文化习得与传承[12]。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以及在交往中产生的诸多社会关系,构成了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必须发挥多向度文化环境的合力,建立覆盖全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工作体系。

首先,校园文化要凸显人的价值旨归。根据青年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用渐进的方式引导青年由感触、感动到感悟,由被动认知、主动理解到积极实践,逐步引导青年确立并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通过校史、校情、校训等校本文化的浸染影响,办学历史、治学理念、学者名家的魅力感召,用文化提升知识,以理想引导欲望,增强大学生追求学术发展、包容多元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诉求。与此同时,基于青年的成长经历,梳理其价值判断的标准、思路和认知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其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3]。因此,家庭文化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把“养”和“育”相结合,在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其道德认知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予以引导。最后,需要发挥社会化育的辩证反思作用,引导人辩证看待社会发展问题,在“经济人”和“道德人”“从众”与“反从众”的适度张力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2.

[4]宋德勇.人学视角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张建.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曾永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人文关怀之维[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万光侠、张九童、夏锋著.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1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猜你喜欢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