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昆曲的美学思想

2019-06-11 05:36刘晓婷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表现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分支,昆曲舞台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学思想。本文系统分析了昆曲艺术在天人合一、意境塑造及情感表达方面的美学思想,针对性地指出这种美学思想的舞台表现形式。分析了昆曲传统美学的体现形式,进而为促进昆曲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昆曲艺术;美学思想;表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戏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表演的基础上,较为艺术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知理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为强烈的现代实践意义。作为戏剧艺术的典型代表,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美感广泛流传;当前环境下,实现昆曲艺术美学思想的深层挖掘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意义。其一,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对昆曲的了解与认同,实现昆曲传播规模的扩大;其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对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进行昆曲美学思想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昆曲的内涵及特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在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同时,通过古板进行表演节奏的把控,实现了典雅曲词的细腻表达。在表演过程中,曲笛、三弦是其主要的伴奏乐器。目前,昆曲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与其他戏剧类型相比,行腔婉转、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身段结合巧妙而谐和是昆剧表演最突出的特征[1]。作为一门多种表演手段系统配合的综合艺术,歌、舞、介、白的配合使得昆曲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通过舞台表现,实现了戏剧人物性格的完美塑造,促进了曲词意义的有效传达。

二、昆曲美学思想分析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舞台表现形式,昆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美学意境,并且这种美学意境融合了我国古代人们所特有的“神韵”,通过抽象化、意念化的舞台造景特点,实现了曲词意义的高效传达,也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从表演过程来看,昆曲艺术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和的美学思想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永恒追求的目标,“中和”之美在文化展现及传承方面具有突出作用。通过含蓄化、均衡化、适度化的美学展示,实现了一种杂多统一的和谐之美。在传统认知理念中,阳为刚,阴为柔,在刚柔相济、阴阳相和的状态下,天下万物得以产生,中和之美得以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多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昆曲戏剧表现而言,在中和理念指导下,人们通过舞台唱念做打及伴奏乐器的配合,使得戏曲艺术包含一种积极化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表演过程的自由化、灵活化、无限化,在舞台表演中,中国人们所独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也透露出一种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及豁达的宇宙观。

昆曲中和思想中,“天人合一”理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比兴手法及情与物游。表演过程中,比兴手法及情与物游是中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譬如为实现离别之情的表达,昆曲戏剧多通过景物对其进行渲染。这一美学表达方式在《西厢记》及《玉簪记》等戏曲艺术中都有所表达,尤其在“西厢记-长亭”一幕,通过布局的渲染,“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得以充分体现。从表现过程来看,该渲染过程情先于物产生;其二,在昆曲中和思想中,存在物在心先、触景生情的精神状态。譬如在《琵琶记》中,牛氏与伯喈之口的月色具有不同情感状态,月亮是切实存在的,此时,两者的情感只差在于心境的区别,因此才会出现“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的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和理念下,我国传统戏剧的在结局上多圆满结局,这与西方的悲剧具有较大区别;昆曲也不例外。譬如在《牡丹亭》中,前期剧情中杜丽娘为情困而亡,但在后期剧情中有梦幻复活,并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圆满结局的情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和的高度追求。

(二)意境塑造的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的突出特质之一[3]。与其他艺术特征相比,意境本身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其一,意境在形神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情理的统一,这种虚化与现实的协调,使得思维特征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二,表达的模糊性受意境特征的影响,同时其也是自身特征的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在可以被具有较高情感认知及思维共性的人所领域,然而在表达上,意蕴的境界又难以阐明,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体验。

从产生过程来看,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物境的融合,在行为特征上,传统文人具有朴素辩证主义的哲学思想,这就使得重灵感、重直觉、重整体印象的行为过程与天人合一理念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我国独具一格的情境美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境模糊化的意境表达具有无限的想象和精神追求,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审美范畴之一。在昆曲艺术中,这种思维习惯和艺术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的体悟和感性思维,这种迷糊化的艺术表达实现了表达事物、故事情境与展现理性的系统交融,因而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昆曲戏剧中,虚实相生是这种模糊化意境塑造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在昆曲的空台艺术中,舞台表演人员在实现自然环境虚化的同时,注重实现空灵状态下,以虚带实、虚实相生表演方式的应用。譬如在《牡丹亭·游园》中,汤显祖通过唯美化、朦胧化、梦幻化意境的塑造,为“梦回莺转,乱撒年光遍,人立小庭生源”的实现创造了條件,然后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真实情感表达。

(三)情感表达的美学思想

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在昆曲舞台表达中,演绎者唱念做打、情景诗画的应用的根本目的在于展现故事完整情节,进而实现作者相关认知思维及人生态度的表达。昆曲表演过程中,唱念做打是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情景诗画是这种情感间接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从不同的界定方式来看,诗画的概念具有一定差异:譬如,就昆曲的舞台形象而言,“诗”代表了舞台表演,服装、脸谱及化妆则由“画”进行传递。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诗”又代表了具体的抒情唱念,而“画”是舞蹈化、雕塑化艺术造型的舞台调度。

从根本上讲,这种诗画表达是一种思想感情的抒发:在诗画交融的状态下,昆曲意象表演的魅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促进了表演内容的传达和作品感情的流露。以《牡丹亭》来说,汤显祖对于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至美的爱强悲喜剧进行艺术化表达,在高度赞扬的同时发出了“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诗化感叹;其从表面上讲仅为一个曲折的封建爱情故事,然而从深层角度来看,其流露出了汤显祖对于性解放、爱 情自由、婚姻自主内容的充分思考,具有一定的人文思想表达。

三、昆曲美学思想的舞台表现

昆曲表演过程中,有限的舞台并没有具象化的山水造型进行呈现;此时要确保美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表演程式应用,在戏剧演员布景、唱腔、动作、念白等内容的支持下,保证观众的认知,进而实现其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大小砌末造型

大小砌末造型是昆剧舞台造型的重要形式,与其它形式相比,大小砌末的应用更加簡答、统一。一般情况下,桌子、椅子、帐门、布城等都是大砌末的主要形式,而小砌末包含了篮子、酒杯、船桨等内容。譬如就桌子这一砌末而言,在昆曲表演中需要进行楼台表现,则演绎人员会在大帐的前方设置桌子,进行彩楼及阁楼的表达;桌子造型的设计还可代表御案。宴会等内容。通过这种部分代替整体,以小见大的道具应用,昆剧表演中的情境美感得到了虚拟化的有效表达,实现了表演程序的泛美化。

(二)唱念写景

唱念写景是昆剧戏曲常用的唱段起始方式。在唱念写景过程中,观众会随着表演者内容的演绎,进行相关情境的想象,譬如在戏曲《千里送京娘》中,大量前期的念白使得赵匡胤、赵京娘回家过程中,山岭、河溪、花鸟等内容得以充分体现,其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及体现了昆曲虚实相生的情境美感,实现了剧目中护送情感的真情流露。

(三)做功写景

做功写景是通过戏剧人物舞台表现进行环境塑造和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做功写景对于演绎人员的专业功底要求较高,必须熟练掌握唱念做打的各个环节,然后在表演中,实现美学思想及哲学理念的显露。譬如在戏剧《夜奔》过程中,舞台表演者通过绘声绘色的舞台做功,实现了主人公被人陷害后,从火烧草料场到夜上梁山的复杂心情。

(四)龙套写景

龙套写景是戏剧舞台表演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其通过龙套演员各种程序化的动作延伸,有效的实现了舞台气氛的充分调节,进而推动了相关故事情节得发展。作为昆剧表演的重要一环,龙套写景具有较强的夸张性,通过虚实相生的创生机制,实现了表演舞台的有效延伸进而实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美感的充分展现。譬如在昆曲舞台表演中,“大推磨”是常见的位置转移方式,在主角站中间的基础上,通过龙套演员的围绕移动,实现了主角的空间位置转变,这种灵活化的表演空间转移具有移动的虚实相生、阴阳相存的任何理念,实现了演绎情境和任务情感的转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张力。

四、结论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美学思想的深层次挖掘能够实现现代戏剧、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于文化工作人员而言,其只有充分认识到昆曲美学思想存在的必然性,系统的分析具体的美学内容,并做好舞台应用的充分展示,才能实现昆曲美学思想的不断凸显,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瑷玲.经典传承与现代展演——论昆剧名作在台改编演出之美学视野与其文化意涵[J].戏曲研究,2016(2):41-70.

[2]丁盛.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J].文艺理论研究, 2017(3):37-43.

[3]白先勇.昆曲的新美学(上)[J].文史知识,2014(1):101-108.

[4]李丽园.昆曲《牡丹亭》多种形式改编背后的美学价值比较及思考[J].黄河之声,2017(14):116-117.

作者简介:刘晓婷(1980—),女,贵州贵阳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表现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