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歌唱中共鸣的训练探讨

2019-06-11 19:04田红粉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共鸣

【摘要】民族歌唱是一门声乐艺术,歌唱者的声音力求圆润、完美、动人,声音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共鸣的概念,语言发声与歌唱共鸣的关系,共鸣腔的理论,混合共鸣不同声区的运用,唱词与共鸣的关系,歌唱共鸣的训练方法。使歌者在演唱民族歌曲时能够更好地运用共鸣的训练,把歌曲有感情的表达给观众。

【关键词】民族歌唱;共鸣;训练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共鸣的概念

在生活中,无论是人声还是其他物体发声,都属于物理现象也叫做共鸣。当一个物体振动发音时,则产生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基础音响。这种基音频率能使同发音体基音频率相同物体空间振动发音。被迫振动体的音量立刻扩大。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也就是共鸣的概念

二、歌唱共鸣与语言发声共鸣的比较

人们的语言发声,是气息使声带振动,并经过成声器官一系列的动作,即所谓的唇、齿、舌、牙、喉、开、齐等动作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各成形器官的调度、加工成为各种语音。人们说话时的声音则是经过共鸣加工了的声音,说话时人们的发声器官、成声器官可以自由活动,而且把声音强化、美化,这就是共鸣。歌唱者的声音就必须经过练习,不但要做到各种字音的确切,而且还要富于表现力。因此对声音的共鸣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并不是离开语言共鸣的,语言的共鸣与歌唱的共鸣有相互联系的。

三、共鸣腔的理论分类

对歌唱共鸣腔体的理解分为胸腔共鸣、咽喉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她们的准确性。

从歌唱实践中认识到,生理结构上的共鸣腔体,还不能自然的就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要想发挥共鸣腔的作用,还必须有意识去“打开”这个腔体,使腔体内壁达到适当的紧张度,这样才能使共鸣腔产生共振,才能使各共鸣腔之间互相贯通,使声音美化。所以,好的声音总是由几个共鸣腔体贯通动作的结果。

四、混合共鸣不同声区的运用

演唱时,从声音的质量上来看,“混合共鸣”与“声音上下贯通”,它们在要求声音的效果上基本是一样的咽腔是声源所在处,当声带发出声音后,首先得到咽腔共鸣并立即得到胸腔、口腔、鼻腔的共响。然后声音从口腔发出。所以唱到高声区时总是要求,不但要注意运用鼻腔共鸣,也要把口腔打开,要求声音和下边的共鸣腔挂起来。这样来保持声音上下贯通、保证声音的质量,明亮而又圆润。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声音质量,为了共鸣器官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歌者必须练好共鸣所必备的条件如下。

(一)呼吸的正确是体现混合共鸣的首要条件

呼吸形成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呼吸正确,才能使喉部肌肉放松,声音浑厚,高音悦耳,发声轻松,音色明亮,声音富于弹性,自然等等。这样才能发挥共鸣腔体的功能作用。所以,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才能保证发声器官、成声器官处于最佳状态。

(二)喉腔的适度打开

发声时,喉咙的开合度不能主观癔定。而是根据音高的变化和字音音读的要求,以及歌词内容的要求,然后才能决定喉咙的开合度。喉咙的开合度又决定着共鸣的功能效果。

(三)舌的正确状态

舌的状态是发挥共鸣腔体共鸣的重要条件。比如唱“啊” 字时,舌根下压听起来喉咙开的过大,喉咙撑,声音不自然;舍身后缩时,听起来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起来,字音当然也不清楚;只有把全身放平松弛自然,才会发出悦耳的“啊”字。

(四)口腔的共鸣状态。

口腔的适度打开是构成口腔共鸣的主要条件。当然也离不开下颌关节对口腔开合的作用,口盖的共鸣反射作用以及软口盖的共鸣调节作用,因为如果口腔开得过大,声音就会发僵,失掉了灵活伸缩的余地。

(五)咽腔共鸣状态

咽腔位于口腔后部,自然构成连接鼻腔、口腔、胸腔的开管形的腔体,它的作用起到了丰富共鸣、美化歌声的作用。咽壁的共鸣具有反射作用,歌唱者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演唱,使咽壁具有一定的张力。同样,咽腔的共鸣通道也有很大作用。咽腔的共鸣作用是指口腔后面竖立的咽管是歌唱发声最为关键的共鸣腔体。

(六)下颚不要过于下拉

下巴过于下拉,上颚就不可能在打开口腔时自然地向上打开。这样也很容易造成舌根下压。歌唱时口腔的打开要以上顎向上打开为主导,带动下颚自然地下放(打开)。只有这样打开的口腔,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共鸣器官才能发出悦耳的功能。

(七)面部表情要自然

面部表情的自然与发僵对发声都有关系。如果发高音时面部表情发僵,这应当认为是一种神经活动失常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口腔的自如打开一定会受影响。这种共鸣效果也会收到影响。所以,唱歌时面部表情要自然到位。

五、唱词与共鸣的关系

歌唱共鸣与语言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声音的共鸣不能和唱词脱离关系。在演唱时,除了唱词字音真切,语言清晰,还必须与共鸣腔的合理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对歌唱艺术来说声音和语言是血肉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作为中国的声乐家,共鸣与歌唱,都不能脱离中国语言这个基础。所以,歌者必须要加强语言普通话的练习。

当然,我国的语言是学好声乐训练的基础,在中国语言的基础上,继承民族声乐的好传统。吸收外国声乐文化经验,来进行中国化的共鸣训练这就是我们应当走的。.我们要把声音所需要的共鸣腔体合理充分发挥,与语言的清晰真切、圆润所需要的共鸣器官的合理发挥,要同步进行。共鸣训练既需要字音的清晰、也需要声音的响亮。因此我们需要在服从字音音读正确的前提下,把共鸣部位适度的调整,最后形成新的训练方法。

其实,在欧洲美声唱法中,声部也是强调声音上下贯通,又要使声音淳厚、富有光彩。使他们的民族语言具有魅力和表现力。

六、歌唱共鸣的训练方法

(一)共鸣与“打哈欠”的练习

用“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喉咙”。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距离,扩大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英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则把它叫做“半打哈欠”否则,会产生用力过猛,发声撑着唱的弊病。

(二)共鸣与“贴着咽壁吸着唱”的练习

“贴着咽壁吸着唱”是沈湘教授歌唱法的核心技巧。这种方法只有演唱者在歌唱发声的全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这种方法还能支配和左右歌唱发声共鸣三要素达到最协调最平衡的状态,从而使歌声得到最完美的体现。找好了声音和气息混合在一起“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一种通畅、松弛、圆润、明亮、纯净、灵活的共鸣泛音音色便在咽腔里产生了,并且赋予声音更为柔和的特性。使歌唱者感觉舒服,优美的歌声使听众能得到声乐艺术最美好的享受。

(三)共鸣与发声的练习

共鸣的训练是整个发声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的共鸣方法,是低、中、高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协作。这三个声区的共鸣训练,必须以中声区的发声共鸣的状态为基础,依据我自己的声乐教学经验,发声基础训练应该先从中声区开始先取得立足点,再上下展开,训练时,可把发声训练、与共鸣训练统一起来。

(四)共鸣与鼻咽腔的练习

声乐教育家李晋玮教授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她评价说:“演唱的人只要张嘴一唱,立刻就会找到在鼻咽腔吸气扩张的感觉。音越高声音越贴着咽壁往后、往上集中。在鼻咽腔扩张状态的笼罩下,声音则像两条对角线,上面集中交汇,下面撇开。心理上有了这种‘贴着咽壁往鼻咽腔里集中音色的‘对角线感觉便可以消除换声的痕迹。这样唱,共鸣的音色明亮,而且统一,高音唱得很省力。客观上听到的则是考前的丰满的头腔共鸣音色。”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体会并且利用这种方法,达到积极地教学效果。

(五)共鸣与母音的练习

这里主要是讲述混合母音的心里技巧。沈湘教授指出“由纯母音混入其他母音的成分,主要是听觉上的。例如a母音,在高音区必须混入u母音的成分才能使声音换声,这就是所谓的‘关闭。一加u,就在脑后把声音给‘拢住了。在高音区里唱a,前面是张大嘴的a的口形,后面想着‘房屋的‘屋(u),一想这个字的音色,仿佛‘听见了u的音色成分,于是,a里带u的‘混合母音就形成了。”这样唱的a母音更竖、更立,显得声音高亢挺拔,辉煌灿烂。

(六)共鸣与位置的练习

“共鸣位置”,是声乐上“产生共鸣音响、音色的地方”。歌唱发声能够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是由恰当而适度的深呼吸支持、正确的发声位置、准确的共鸣位置三个重要因素构成的。为了进行共鸣位置的准确调整歌唱者必须做到这样,用想象中的“高位置”歌唱发声,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头腔共鸣的音响效果。这个“高位置”出现在咽壁顶端,小舌头后面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心理上“想”出一条“水平线”声音就在“水平线”以上振动。它是获得頭腔共鸣音响最理想的地方。这种集中而又闪光的音色,吸引着歌唱者的注意力,使自己能清晰地看到共鸣“高位置”的“表象”。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演唱才会精彩,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演唱者在民族歌唱实践过程中,共鸣的练习尤为重要。完全可以根据语言发声、共鸣腔的运用、混合共鸣的运用,以及唱词的要求,进行润腔的艺术处理,进一步展示民族歌唱共鸣的艺术效果,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在自己的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或在舞台上做到完美发挥,声情并茂,以达到更出色的演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2]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1.

作者简介:田红粉,女,讲师,河南大学声乐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共鸣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论《捉妖记》观影快感生成机制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谈读字密度在歌唱中的表现
激活思维,让个性在语文课堂飞扬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