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代理校长方鼎英走向光明的人生历程

2019-06-12 05:45
党史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李济深黄埔军校黄埔

■ 陈 辉

蒋介石当年在政坛起家的重要依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是他的命根子,绝不轻易放手。但在北伐时期,蒋介石率军北上,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却交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方鼎英。

方鼎英虽然比蒋介石小1岁,但蒋介石却把他当老师一样敬重。在任命方鼎英为黄埔军校代理校长时,蒋对全校师生说:“方先生不单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像尊敬我一样,尊敬方校长,敢有不敬,军法从事!”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方鼎英与蒋介石政见不和,最终分道扬镳,投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阵营。

年轻有为:被誉为当时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中的半个

方鼎英,字伯雄,号同春,1888年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偏远山区一户书香人家。

1904年春,湖南巡抚赵尔巽选派5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方鼎英由湖南省实业学堂选送参加考试,被录取。到了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学习日语,兼补习普通学科,与陈天华同住同乡事务所。不久,由陈介绍加入同盟会。在这里,他认识了孙中山。1905年,方鼎英考入振武学校。三年后,升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学习。1911年毕业。

1911年,方鼎英回国,被分配到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入伍生总队任炮兵教官。在教学中,他特别强调炮战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率先提出必须倾力研究提高炮火射程与提升其制导水平与命中率的问题,是我国最早提出研发类似现代导弹技术的先行者,深受师生和后任校长、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好评。方鼎英以其年轻与才智,被誉为当时中国三个半军事家中的半个(时人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为“士官三杰”,另增方鼎英为半个),并被传为佳话。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方鼎英约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武昌起义。他投入到以曾继梧为司令的起义军炮兵司令部工作,参加了攻取汉阳的战斗。方鼎英发挥指挥能力和炮战特长,亲临阵地组织指挥炮战,弹无虚发,力挽危局,深得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与炮兵司令曾继梧的赏识与赞誉。

1914年,方鼎英到北京政府陆军部及参谋本部任中校,负责编纂《陆军炮兵操典》 《射击教范》 《野外勤务》等陆军炮兵操典射击教范及军士、兵卒教科书,颁行全国。蔡锷在北京密谋反袁护国,派石陶钧赴美与黄兴密商,其联系信件,均由方鼎英秘密转送。蔡锷潜离北京,取道天津至日本,辗转返回云南,组织护国军反袁。

1917年,方鼎英受北京政府派遣再次赴日留学,先后入陆军炮工学校、野战炮射击学校就读。毕业后,再入帝国大学工兵科从事研究。

1922年,方鼎英奉民国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委派赴日本观看秋操。回国途中,他在上海面晤谭延闿,劝其跟随孙中山革命,回湖南发动倒赵运动。1923年,孙中山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令其入湘讨伐赵恒惕。

1924年冬,孙中山任命方鼎英为北伐军特遣军总指挥。

“黄埔尊师”:蒋介石委任方鼎英为黄埔军校代理校长

早在黄埔军校刚筹建时,缺一个教育长,谭延闿对孙中山说:“除了方鼎英,没有人合适。”后来,蒋介石也多次邀请方鼎英出任教育长。当时,方鼎英正在湘军当军长,统领万余名官兵准备踏上消灭军阀的战场,他没有答应。

1925年8月底,方鼎英被谭延闿发电召回广州,任湘军整理处副监、湖南讲武堂驻粤帮办。同时,谭延闿告之蒋介石对其极为赏识,曾数度来谭处商请,欲邀方去帮办黄埔军校。后来,蒋又直接盛情邀请方鼎英,方才同意此事。

10月,方鼎英初入黄埔,被任命为入伍生部部长,中将军衔,不久即改任军校教育长。

方鼎英将黄埔军校办事机构设为秘书、总务、军事、外语诸科,并翻译审定了军校四大教程。他每天清晨提前起床,到操场检查学生操练,晚上推迟睡觉,一一查看学生寝室。他经常给学生讲话,提倡军官身先士卒,养成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学生自觉自愿锻炼身心。鉴于学校许多方面都是照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做法,与现代军事科学要求不相适应,于是他向蒋介石建议“黄埔军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学科设置、规章、条例,要适合中国军队建设的要求”,“学校的用人尺度要放宽,不能只用某些军事学校的毕业生”,“进黄埔军校的人才要给予较高的待遇”。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学校人才不断增加,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黄埔军校大门

方鼎英在黄埔军校任期内,由士兵教育起,至预备军官教育、初级军官教育及军事专科和高级参谋教育,无不完善。他根据各部队的作战需要,增设了特种兵班,改变了黄埔军校一期、二期单一培养步兵初级军官的格局,并逐步将军校仅有的步兵一科发展到步、骑、炮、工、辎及军事专科等科,人数扩充了40倍以上。另外,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他提高学生录取标准,提高兵源质量,同时大量延揽军事教育人才。

方鼎英在军校极力主张必须统一全国军事教育于中央(黄埔)军校,以此来力避各军自办讲武堂,而发生私立山头、各自为政的局面。方鼎英最早系统提出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理念,力主崇尚先进军事科技,重视引进与推行先进军事科学技术,施行兵器及军事通信的变革与发明,且自兼军校兵器研究处处长。

同时,方鼎英引进与编纂各种先进军事科技教材。对于一些关键教材,他更是亲自动手选辑与校译,并将军校学制从一、二期时的半年增至一年半,结束了原有短训班式的教育。在办学方针上,方鼎英主张速成与深造兼顾、军事与政治并重、启发式与锻炼式并行、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其治下更将校规校制正规化,尤其着重于强化黄埔军人的作风纪律、忠勇精神、意志道德品质等军魂的培养与教育,要求黄埔军人的素质必须优异于其他军人的素质。

在方鼎英的精心领导与经营下,军校得以扩大完善。1926年10月,方鼎英精心培养的黄埔第四期毕业生即将奔赴北伐前线时举行了一次野营演习。他亲自参加,三昼夜未休息。在黄埔第四期学生毕业典礼当天,方鼎英因操劳过度而咯血不止,导致声音嘶哑两三年。对于这段经历,方鼎英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写道:“这是我办黄埔军校第四期永远难忘的纪念。”

1926年7月,蒋介石率师北伐。方鼎英几次要求重返湘军,提出返回国民革命军第2军,到前方参加北伐,蒋均坚留不许,谓:“黄埔军校乃本党命脉所在,今大军北伐,本党的命脉完全交给你了。何遽言辞呢?只要你带好学生,还怕无兵带,没仗打吗?”并加委方鼎英为黄埔军校代理校长兼任广州长洲要塞司令部司令官。蒋介石出师北伐前,召集全校学生在大操场训话,坦诚告诫学生,必须“遵守校训‘亲爱精诚’,好好服从方教育长的领导”,并说“方教育长对本校长来说是前辈(指蒋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方为第八期),本校长都把他作为先生一样看待,方教育长不独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本校长的老师”。

方鼎英只得代理校长。其间,因副校长李济深还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第4军军长及广州后方留守处主任等职务,黄埔军校教育训练事务皆落在方鼎英肩上。这时,校本部及平岗、蝴蝶岗、燕塘等地计有教职员、学员、入伍生1.2万多人。

方鼎英为北伐军的扩充和延揽人才创造条件,提出开办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长沙分校建议,并付诸实施。其后,黄埔本校迁校南京的决策与筹划,都是在他的建议与设计、规划之下进行的。

方鼎英在黄埔军校任职两年间,经历了国共两党合作办校的后半段。在此期间,军校得以扩充发展,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办校的黄金时期,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人才。方鼎英成为公认的“黄埔尊师”,学生们都说他是“一位和气慈祥的忠厚长者”,“具有渊博的军事知识”,“是纯军事家”。

一视同仁:在黄埔军校“清党”中努力保护共产党员

方鼎英在黄埔一心办校,对军校师生,从无政治偏见,“只求在我国民党内工作,无背先总理之遗训”,“对于党派,素无偏倚”。对校内的学潮与派系斗争,不分左右,公正持平,一视同仁。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责令李济深主持广州“清党”。对于黄埔军校的“清党”事宜,为保护共产党员,方鼎英承诺以黄埔军校教育长兼代理校长全权负责。他对李济深、国民党中央党部后方留守处负责人朱家骅和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等人说:“我是教育长兼代校长职务,这个责任应归我负。不过我要声明:去年决定北伐时,鉴于校内国共两党师生间暗潮日大,故曾坚求辞职,虽未获允许,但我一再说明,我只一心办学。因此,我在学校对任何人皆一视同仁,对中共师生亦未曾有所调查。”

同时,方鼎英就学校的“清党”问题,向李济深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自宣布“清党”之日起,给予三天时间处理,在三天之内,凡属学生、入伍生所在范围,不论省城、郊区及黄埔海面,都不要派一兵一舰前来;二是三天之后,成立“清党委员会”,负责办理;三是请拨给一笔款项,以便在宣布“清党”后,师生可以请假自由离校,并可预支三个月薪水做川资,有困难的可预支五个月。

方鼎英向李济深应允,此三件事能答应的话,在“清党”期间绝对有把握不致出乱子。他还说:“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公开的共产党员。他是否为学校共产党的总负责人,我不得而知,但他对学校是有功绩的。我拟请他赴法留学,川资多少,任他需要,不在此限。”“能这样,我保证不出问题,否则另请高明。”方鼎英的这些意见得到李济深的同意。

方鼎英回军校后,遂将诸事布置,使军校的“清党”到4月18日才开始,比广州市内的“清党”晚了三天。4月14日深夜,他送给熊雄2500元港币,并用蒋介石乘坐的小汽艇送他离开黄埔军校。在此三天之内,大批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人士和进步青年,得以安全离校。军校特别党部全体执委及共产党员百余人脱险;入伍生第1团98人脱险,第2团148人脱险;至于校本部则出走者更多。方鼎英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军校中的共产党人,受到周恩来的称赞。

但对“清党”大局,方鼎英无能为力。恽代英就是此时离校出走,以后在南京遭蒋介石暗杀的;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经方鼎英派校艇送走后,又被李济深等人违约布置监视黄埔的军舰于江中抓捕,并遭杀害。据后来报道,军校在“清党”中仍有400余人被逮捕。

方鼎英保护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的举措,遭到校内国民党极右势力邓文仪、胡靖安等人的极力反对与攻击,他们指责方鼎英放走中共首领熊雄等多人……竟将身为代校长的方鼎英排除在“清党检举审查委员会”外,将方鼎英完全架空。方鼎英自感无法继续管理校务,决心辞职。他去南京向蒋介石面辞,被蒋暂予慰留,蒋说办完第五期后再议。方鼎英顾全大局又返校继续主掌艰难的校务,但与蒋的矛盾逐渐加大。1927年9月,方鼎英离开黄埔军校。

主张抗日: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提倡“攘外以安内”

离开军校后,方鼎英被任命为暂编第13军军长。1928年,被调至苏北,改任第46军军长兼津浦路运输总指挥,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

二次北伐中,方鼎英领军驰骋,鏖战中原,多经战事,彰显其治军与征战的才干,常是每战必胜。“济南惨案”后,方鼎英调任第1集团军第3军团总指挥,沿津浦路击破敌人,进出于德州、沧州地区。方鼎英督师数月,纪律严明,追剿有功,战绩卓著,威名远扬。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编遣会议后,方鼎英被任命为第10师师长兼步兵第28旅旅长。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常会也通过方鼎英为福建省主席的决定,但方坚持不去就任。

1930年4月19日,方鼎英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聘为军事参议院参议。虽是闲职,方鼎英却把抗日坐实。

早在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时,方鼎英就对蒋介石说:“根据总理遗训,北伐之后就应该反对帝国主义。现在日本在济南屠杀中国人,这是砍在中国人头上的第一刀,以后还会有第二刀、第三刀。以后,中国最大的敌人就是日本,应该制订一个十年抗日计划。”

蒋介石问方鼎英应该怎么办,方鼎英说了五个字——“攘外以安内”。

蒋介石一直倡导“攘外必先安内”,可想而知,对方鼎英的这个建议自然不会同意,两人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执行不抵抗主义,丧失了东北;对内则内战频仍,更对中央苏区进行数次“围剿”,以“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自诩,反复用兵,民怨沸腾。

“九一八”事变的前几天,中国驻日本大使蒋作宾来找方鼎英,说蒋介石想请他去驻日使馆当武官。方鼎英大怒,说:“‘济南惨案’中国人流的血,你都忘了?我不去,你让他另找高明吧!”

方鼎英痛感国家民族危亡苦难,在上海组织革命同志会,联系主张抗日的徐谦、朱蕴山等组成抗日会,出版发行《晨曦》 《怒潮》等月刊,宣扬“内战是自杀政策”,“力反内战以抗日”,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徐谦、方鼎英分负政治、军事之责,朱蕴山负责与中共及其他群众团体联系。后来,方鼎英又专程邀请李济深担任抗日会的领导。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发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在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方鼎英与李济深等参与了“福建事变”的谋划。抗日会商定李济深赴福建,参与组织福建抗日人民政府的工作;推定方鼎英到湖南联系各地力量,夺取长沙,出武汉,与福建相互援应。方鼎英原已联系了几支湘西的部队,由于协调计划未及尽善周到,他刚到湘西靖县(今靖州县),即有一支小部队抢先发动,致使计划提前暴露,招致湖南当局的镇压,酿成失败,原拟组织成立的湖南抗日政府的计划流产。方鼎英也被当局宣告通缉,并遭便衣队追杀。与此同时,福建抗日人民政府的活动也在蒋介石镇压下失败。

方鼎英只好取道广西,辗转避居香港。自此,抗日会的活动中心也移至香港,但方鼎英仍秘密往来于上海等地,继续推进抗日活动。此后,蒋介石指令复兴社将方鼎英连同李济深、蔡廷锴、蒋光鼐、方振武、吉鸿昌、鲁迅、茅盾、田汉等共产党人、抗日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共53人列为暗杀对象,方鼎英名列第30位。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方鼎英为实践其抗日夙愿,赶赴重庆,向蒋介石请缨抗战。蒋介石对方鼎英有怨恨,不给领兵实权,只给他安排了个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位,基本上属于闲职。

不过,方鼎英并没有心灰意冷,只要是对抗战有利的,他能帮就帮,绝不推辞。第九战区党政委员会主任薛岳擅权独断,听不进不同意见。方鼎英参加成立会以后,就未再履职,而是奔忙于国民党军政界的故旧与学生中,做一些有利于抗日的战略建议与动员激励工作。方鼎英对抗日的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到抗战胜利时,原本身家不菲的方鼎英,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即使这样,蒋介石也还是怀疑方鼎英和共产党有联系,经常派人暗中调查他。方鼎英干脆开了家小农场,以种地为生,学刘备“胸无大志”,以避免蒋介石的猜忌。

1946年9月,方鼎英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在湘军和黄埔军校,方鼎英就是中将军衔,这已经是第三次被授予中将军衔。

走向光明:毛泽东聘请其为第四野战军军事顾问

抗战胜利后,方鼎英对国共两党“双十会谈”所制定的和平建国纲领表示拥护。但不久,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内战,方鼎英与李济深、章士钊等联系从事反内战活动。1948年,李济深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方鼎英派人赴香港与李济深取得联系,并遵李嘱在湖南从事民革地下活动。他在沅陵、辰溪、安化、新化一带联络湘籍军界人士,组织了“迎解军”。此外,他还印发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小册子,发出了《告黄埔同学书》,规劝他们起义。同时,还组成了新化自救会,创办《三湘日报》,维护进步人士的言论自由。

李济深因过去的反共历史而对中共存有疑虑,方鼎英即劝导他看清形势,打消顾虑,主动与中共联系,后又劝他北走佳木斯,遥领“迎解”,并说自己因家庭拖累,无法北上。

方鼎英遵李济深嘱托,在湖南组织进行民革的地下活动。他又与上海中共地下党吴成芳联络,一起商定与唐生智合作,由方鼎英负责湘西,唐生智负责湘南,湘中则共同负责的迎接湖南解放的工作。

方鼎英委派方步蟾持信专程远赴河南信阳,与黄埔四期学生、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等联系“迎解”工作事项。林彪即复信请方鼎英就近与解放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接洽,组织迎接湖南解放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等工作。

1949年夏,全国解放大局已定。四野兵临武汉,专门派人去找方鼎英,请他出来做事。早在黄埔军校时期,方鼎英就对林彪非常欣赏,此时的林彪已经成为统帅百万大军的四野司令员。不久,四野司令部驻军汉口,方鼎英通过国民党军的两道封锁线,前往武汉,向林彪等面告湖南“迎解”工作详情。林彪、陶铸、倪志亮等黄埔学生出身的四野高级将领都到轮渡码头迎接。林彪希望方鼎英能做四野的军事顾问,为解放出点力。方鼎英欣然同意。

方鼎英

于是,林彪专门给毛泽东发电报,请求批准方鼎英担任四野的军事顾问。周恩来跟方鼎英曾是黄埔同事,听说了这件事后,特地跑去跟毛泽东说:“方先生当军事顾问,再合适不过了。”

就这样,经毛泽东、朱德签署命令,聘任方鼎英为第四野战军军事顾问。这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担任的唯一解放军军事顾问。

方鼎英策动湖南和平解放,赞助程潜、陈明仁长沙起义,为湖南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他还派遣宋仁楚、陈载华等人联络策划国民党军宋希濂部和李文部起义,未果。后又应萧劲光邀请,赶赴邵阳、湘西等地,参与招降收编国民党地方部队。

周恩来曾在接见南京和谈代表张治中、刘斐、陈树华等人时说过:“方鼎英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方鼎英历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代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长沙市委主委等职。

方鼎英同许多黄埔早期学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国家尚未特赦战犯之时,他每次到北京开会,总要申请去监狱看望王耀武、廖耀湘等人,勉励他们重新选择道路。以后,宋希濂、侯镜如等原国民党将领,每到长沙必登方府拜谒;陈赓、陶铸等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共高级领导干部中的黄埔生来长沙,也要上门与方共叙师生之情。196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恰逢方的寿辰,在京早期黄埔学生欢聚一堂,为方祝寿。

方鼎英努力参政议政,以“黄埔尊师”的名望备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爱戴与尊重。晚年,他不忘祖国统一大业,多次通过袍泽,捎话给旅居美国、日本和台湾、香港的黄埔生、旧部下,规劝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1976年6月1日,方鼎英因脑溢血病逝于长沙,享年88岁。1981年,湖南省政府协助方鼎英子女将其骨灰由长沙移送老家,归葬于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虎形山。

猜你喜欢
李济深黄埔军校黄埔
为促成联众抗日疾呼
——李济深《致胡鄂公信札》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李济深的军务后勤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
黄埔军校初期的办校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