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赏析

2019-06-13 01:50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斜晖思妇端正

题端正树

路傍佳树碧云愁,曾侍金舆幸驿楼。

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

赏析

这是一首婉而多讽的咏物诗。诗题中的“端正”是指端正楼。据清代曾益等《温飞卿诗集笺注》的题解:“华清宫有端正楼,即贵妃梳洗之所。又‘上发马嵬,至扶风道,道旁有花;寺畔见石楠树团圆,爱玩之,因呼为端正树,盖有所思也。”本诗由端正树而引发历史兴亡无常之感,缘物生情,耐人寻味。

起句扣题,“路傍”二字点明树木生长位置。“佳”字概写树之美姿妙态,表现出它的可人之状。“碧云”即“暮云”,深青色浓云,以沉沉暮霭烘托出一派阴晦、颓唐之势。“愁”字写出树之郁悒神貌,楚楚可怜,移人情之于物,使意境深远。“愁”是讲树之顾影自怜、郁郁寡欢、乏人问津,又可使人联想到诗人自我的落寞、孤单之境遇。

次句由今及古,写树的往昔的辉煌际遇。“曾侍金舆幸驿楼”,能陪伴君王尊前,且深得恩宠,自然是无限风光与荣耀的了。“金舆”与“碧云”两个意象,在色彩上一为暖色,一为冷色,对比鲜明;再以“驿楼”相衬,使人想见此处昔日的奢华、恢弘的气派。前两句字字写树,而细读之,倒使人觉得处处写人。一个“曾”字,表明了曾经拥有的庄严隆重都已经灰飞烟灭了,这就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怅惘与失落感。

三四句由写景进而议论。“草木荣枯似人事”,是“人事似草木荣枯”的倒装。诗人由自然景象的沧海桑田想及人事的变换。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历史的幻灭感,联想自然,含蕴精警。尾句紧承三句,又转到树上来。“绿阴”承接首句的“碧云”,写树的蓊郁之态;“寂寞”呼应首句的“愁”字,将吊古伤今之情铺垫得更足。“汉陵秋”三字,写出了诗人心头的悲凉。以汉代唐是唐诗意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汉陵”是前代辉煌终结的印记,“汉陵秋”表明大汉曾有的煊赫已经消失殆尽;这就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对盛唐气象难以继续的无可奈何的忧愤。用“秋”字收绾,使全诗感情基调更为悲切低沉。吟咏宣泄排遣。此诗即借端正树今昔冷暖不同的际遇,抒发盛世无常、国运多艰之悲。“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结句为这首唱给晚唐衰世的挽歌奏响了一个余味苍凉的音符,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心声,也是当时许多心系社稷黎民的士子共通的感触吧!

全诗状物简洁,议论精练,转承自然,看似咏物,实为咏史,寄意幽渺,体现了温诗语言清峻深曲的一面。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赏析

这首诗是温庭筠诗中较有特色的一首。这首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首联的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经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颔联,诗人用逆挽法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一句不仅讲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祖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回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塞草烟”一句则主要写他在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诗的前两联与后两联虽然都是通过对比来写苏武归国前后的变化,但这两联着眼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颔联两句是从廣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而颈联这两句则是从相隔遥远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值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情。“回日楼台非甲帐”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冠剑是丁年”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诗的尾联更令人深思。这两句写苏武归汉后,更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赏析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的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简洁而有气势。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在广阔的空间中描写这茫茫雨色。“万点”是说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汽蒸腾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此而引出下文的联翩浮想。“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颜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那么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汽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将入”二字,真可说是笔挟云涛了。

当然,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见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本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赏析

这首词写商妇思念丈夫柔肠寸断的情景,写她由倚望到断肠的心情变化,反映了商妇的闺中愁苦。在艺术技巧方面,有几点值得品味:

一是用语精炼传神。开头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只八个字即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她早起梳妆完毕,便急切地倚楼凝望江面上驶过的帆船,一片深情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过尽千帆”一句则借船只之多来表现其凝望之久与盼归之切,而“皆不是”的陡转,更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在这里,作者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到思妇的心情。

“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余晖含情脉脉,东流的江水悠悠不断,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而她的视线也从“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蘋洲”。白蘋洲是她当初与爱人分手的地方,如今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这首词不到30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愁肠寸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二是白描、直叙的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含蓄、细腻的感情。“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想着爱人今天必定归来,于是登楼凝望。作者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也在变化。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对思妇的感情变化,作者刻画得细腻而绵密,却并未明白道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让读者自去体会感悟。

三是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这“斜晖”“江水”传达出这位女子爱与恨、相思与失望、切盼与哀怨情绪的复杂相织。这以景物描写衬托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

这首词作者把思妇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動,把思妇的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整首词清新疏淡,不事雕饰,意境开阔,情致幽远,情真意切,清丽自然。

猜你喜欢
斜晖思妇端正
形直则影端
形直则影端
还你安宁的睡眠
空巢(新韵)
己亥春于紫园与老教授进行志愿活动
《春晚》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海口谣
六年级(上)期末综合学习能力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