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现代史角度看2018年历史高考题中的家国情怀

2019-06-14 05:48卿文静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卿文静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侵略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交通等各方面把控中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独立发展,从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清末民初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商人买办、民主主义者等也在积极地致力于近代化的转型,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救国救民于水火。无不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一、从“家”到“家国”情感的上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很讲究“家国”的传承,家国情怀不灭,中华民族永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家国情怀。就普通民众来说,在鸦片战争时期,沿海居民为了获得高额收入,给船舰上的英军提供生活上的补给,完全没有抵制外来侵略的意识。而当英军到达三元里,残暴的“开棺暴尸、抢劫财物、调戏妇女”时,“家”被英军侵略了,三元里的百姓愤怒了,一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兵,毙伤的英军堪比清廷正规军在战场毙伤的人数。所以三元里抗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具有民族性、爱国性的斗争。

正如茅海建先生所说“中国人很早便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就传统的民主主义而言,中华民族并不存在着民族意识觉醒的问题。问题的真正要害在于,具有国际观念的近代民族主义,又如何从具有夷夏观念的传统民族主义的母胎中产生。……三元里等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斗”①。此时,在大多数百姓心中只有“家”,而无“国”。但是我们也并不否认三元里抗英的重大意义,只是这与我们今天提及的家国情怀相距甚远。

真正等到大多民众的开始觉醒,认同自己国家,就要从甲午战争开始了,当曾经的弹丸之国都开始欺辱我“天朝上国”时,中国人的迷梦也开始清醒了。从“器物”到“思想”再到“制度”的探索,无不体现了我国先辈们对国家富强,抵御外敌,独立自主的期待,但这一切也并不是全民参与。直到日本侵华时期,国土沦丧、民众被屠、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时候,团结起来统一抗战便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此时,“国”便是“家”。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奋战,洗刷了民族耻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家国情怀也在普通民众心里面生根发芽。

二、家国情怀在中国近现代史题目中的体现——以2018年全国卷为例

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都体现了家国情怀核心,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而我国目前所提出的核心素养,也在致力于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感,每一年都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考试卷中,其中又着重体现在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题目上。笔者就这一问题借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中做了简单的归纳:

题目类型试卷客观题主观题全国卷Ⅰ32全国卷Ⅱ43全国卷Ⅲ31

在只有17个题的历史试卷中,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题目涉及到家国情怀的就占了4-7题。足以见得家国情怀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2018高考卷中,在政治层面上的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确定后,代替了清廷的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来维持社会治安。虽然是被动开创,但是也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迈出一大步,并且从清至今,都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其二:从乡约引出清末新政时期城乡自治的背景及其原因,城乡自治是晚清立宪派参照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体现了封建大背景下的民主政治。其三:孙中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其四:抗日战争是近几年的学术热点,在高考题中主要体现在全民族抗战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其五:新中国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在联合国中的重要作用。以上五点就是中华民族对内探索政治近代化,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大国崛起,取得国际地位的历程。我国从弱小到强大,无一不向考生传达了爱国情怀。

经济层面上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直到今日“汉阳造”仍是耳熟能详。而这材料背后考生也需知道,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晚清官员也是为政治、经济、教育、外交转型,为拯救国家于水火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新中国时期的“一五计划”和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愿望。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向考生传达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外交层面上主要体现在:由晚清的“弱国无外交”向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转变,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与强盛。

文化层面2018年的高考主要体现在严复翻译《天演论》、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主要是以“优胜劣汰”的理论惊醒沉睡的中国人,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从进化论的角度上为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依据。毫不妥协、爱国反帝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强烈地向考生传递了中国的土地能被征服但不能拱手相让,勇敢的中华儿女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五四”精神。

三、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的贯彻

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传递的“家国一体”思想便贯穿古今,在今天的全球化热浪中,为保存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是必不可少的。

(一)模拟情境,增强代入感

现在的历史教学不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特别是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大多数内容便会涉及到家国情怀,教师可用简短的视频材料营造出当时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时代,让学生自行体会作为“当事人”的心里感受。从而产生爱国进步、奋发图强的情感。

(二)从身边寻找历史痕迹

口述史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我们身边仍然有许多健在的高龄老人,教师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访问老人在旧时代的遭遇,感受其在不同时期的故事以作对比。其次,我们也要关注与重大事件相关的节日,比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等,用息息相关的节日来向学生阐述历史事件,多维度地展示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探寻历史真相、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家国情怀,激发新一代接班人爱祖国爱人民的信念,才能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 注 释 ]

①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310-311页.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