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家训:一生明道经世,宁静致远

2019-06-14 08:49
家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玉屏曾氏孝悌

曾国藩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是一个传奇,而他的家族同样传奇。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40余人,大多成为了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代代都人才辈出,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那么,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曾国藩家风里,曾国藩除了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还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不睡懒觉,相当重要

对于入睡越来越晚的现代人来说,早起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但曾国藩家族家风的一大特色,便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说起早起,曾氏家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时是一个“浪子”,爱好声色犬马,性情懒惰,“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太阳晒屁股了,他还在呼呼大睡。

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醒浪子心,曾玉屏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曾文正公家书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玉屏治家八诀

“书蔬鱼猪扫”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重视祭祀祖先,“宝”是亲邻睦友。

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当成自己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重要生活习惯,终身躬身践行。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他扩充提出了八本家训: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早起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翻开《曾文正公家书》,可以发现,就早起这件事,曾国藩对家人有颇多叮咛。

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曾国藩说,祖父留下的八诀家训,“若不能尽行,但能行一早字,则家中子弟有所取舍,是厚望也”。又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则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

早起为什么重要?因为能不能做到和坚持早起,体现出一个人的心性和习惯——能否做到自我约束、是否具备恒心和毅力、是不是勤奋努力,而这些无论对于做人还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有意思的是,早起这一点甚至影响了晚清另一名臣李鸿章。1859年,李鸿章来投靠曾国藩,在湘军军营中当了一名幕僚。李鸿章那时年轻任性,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湘军定下死规则: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聊天。

李鸿章连睡三天懒觉后,第四天曾国藩发飚了,当面训诫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

孝悌为本

孝悌是曾国藩家风理念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其一生躬行的道德规范。曾国潘靠科举而获得名位,靠战功而博得爵位,可谓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物,然而,位高权重的他并没有因此减省对孝悌这一德行标准的贞忠,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他终身坚持着。

在父辈生病之时,曾国藩表现出的孝行更是值得称道。“梦寐之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望诸弟将兄意详告祖父及父母。如堂上有望我回家之意,则弟书信与我,我概将家眷留在京师,我立即回家。如堂上老人全无望我归省之意,则我亦不敢轻举妄动。”曾国藩在得知祖父生病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来信而不知具体情况,“心甚焦急”,一再写信追问“祖大人之病未知近日如何”,同时寄回辽东人参、高丽参等名贵中药材,曾国藩一再叮嘱:“高丽参足以补气”,在得知了祖父的病情好转,曾国藩发自内心的高兴:“知1祖大人之病又得稍减……不胜欣幸!”

曾国蕃出生地 白玉堂

对曾国藩而言,“居官只不过是偶尔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他经常在家书中时常劝导子弟要孝敬长辈,并阐述了孝道的真正含义。他在书中反复提醒后辈子孙要勤于孝道,身体笃行孝悌,对长辈的一言一行,无不谨守孝悌,曾国藩坚信对家族而言,建立一个有爱的孝悌之家,家世才能永不衰败,家庭成员具备孝悌友爱之心,对个人来说,是自身修养的升华,对整个家庭来说则是祥瑞之征,可以延绵十代八代,因此曾国藩始终崇尚孝悌,将其作为曾家最根本的家风。

勤俭为上

倡导勤俭是曾国藩家风思想中提升子女修养的重要途径。曾国藩强调“家勒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要求:“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如此倡导勤俭其实与曾家一直的家世与家风有着密切联系,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对曾国藩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的性格和其祖父相近,祖孙俩是隔代亲。曾玉屏一生勤苦,也十分节俭,早晚亲自浇灌田地,种蔬半畦,晨而耕,夕而粪,入而伺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院里屋外,永远收拾得干干净净,田地伺候得无微不至。这种勤俭作风无疑会对子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国藩经常告诫儿子不可贪爱奢华,居家之道惟推崇勤俭方可长

久:“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赖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在要求子弟勤俭法人同时,还发挥榜样作用“他在外为官30年,生活简朴,一直穿布衣布袜,有大典迎宾时,方穿一件青缎马褂,平日不穿,因而穿30年崭新如初。”这种勤俭作风无疑对子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其孙、著名教育家曾宝荪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家祖训,不信僧道,也不许唱戏饮酒,赌钱打牌。”“我家因文正教训,不尚奢侈。

从小事做起

曾国藩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著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

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勒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

曾家老宅

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

不留财产给儿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国藩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一无可恃,就是不留财产的真谛所在。让孩子觉得没有父辈可以庇荫和凭靠,才会真正自己去努力。这一点,才是留给孩子最大、最可靠的财产。

左宗棠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不仅不留钱财,连古籍字画也不留给子孙,曾国藩称赞左的这些话是“见道之言”。

林则徐对此也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堪称千古良言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见这是有智慧的成功者共同的洞察。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国藩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这点也尤其值得家长注意。

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职业选择

曾国藩家规的一大秘诀,就是高度重视对后f弋的职业选择。曾国藩一生做事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善于逆向思维。他要让自己的家族长远发展,首先就思考研究历史上很多家族为什么迅速衰败。他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贸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教造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曾国藩希望,孩子能够不凭借外在的东西,自已能够在内心找到快乐和宁静。

他认为,决定家族成败的,是你怎么塑造子孙们的品德品质,而不是给他们留多少钱。这是他研究历代大家族兴衰所得出的结论,有着坚实的事实支撑。

所以,曾国藩确立的家风,第一点,就是注重品德教育。不愿子孙当大官,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只希望子孙成为一个君子,或者说是绅士。

所以曾国藩多次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他不愿孩子为官的主张,绝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大智慧。不愿做大官做什么呢?曾国藩说,“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从小让孩子有一个高远的胸怀,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绅士,而不是执着于事功层面的成功。

猜你喜欢
玉屏曾氏孝悌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贺天健《玉屏峰秋晴》
病榻侍母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玉屏桃花
贵州铜仁市玉屏县平溪中心完小
玉屏县板栗低产原因及改造增产措施初探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