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地当个轻松的“懒”妈

2019-06-14 08:49小小苏
家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辅食宝宝妈妈

小小苏

我的美国邻居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自从老二出生,就辞职了。她一个人带娃,父母都住在长岛,老太太一个月来看一次孩子,打扮得神采突奕。因为看完女儿和孙子,还要去听个歌剧,纯属“路过”来访。

邻居从小非常独立,她和我一样是全职妈妈,区别是她带三个娃,比我带一个娃还游刃有余。经常是我早上还没出门,她都已经把大宝送去幼儿园,推着二宝和小宝去跑了一圈步回来了,顺便还把狗也遛了。

在美国这几年,我发现大部分美国妈妈们带娃都像邻居这样轻松。这并不是因为她们有多少技巧,要说研究育儿经,中国妈妈们在行多了。但是老美带娃都特别大条,特别会“偷懒”,会花钱买时间。我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践行后发现,科学地当个”懒“妈妈,并不会害了娃,反而能让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高一些。

美国人养娃养得特别粗

我有段时间睡前会屯点母乳,第二天给苏宝喝,热奶总是把握不好温度,一会儿烫了一会儿凉了,总是要折腾老半天才能给饿得嗷嗷大叫的娃喝上。而前面提到的邻居,给宝宝冲奶粉时都是直接拧开自来水管冲奶,奶瓶塞娃嘴里搞定。美国很多地方的自来水都可以直接喝,但我对自来水冲奶粉这件事还是有点心理不适的。粗线条邻居妈妈的娃也并没有因此得病。

因为习惯了中国胃,我没有采用给宝宝喝常温奶的做法。但我发现原来辅食是不用每顿做的,特别是肉类的辅食,一次多做一些,用冰格冻起来,并不会比现做流失多少营养。美国妈妈也很习惯给娃吃辅食成品泥,省下来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陪娃玩,想想还真的是挺划算。

美国人的粗养,还体现在会放手。

从计划要孩子开始,每次回国我都会留心身边带孩子的家庭。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妈妈抱着宝宝,爸爸推着推车(因为宝宝不肯坐),爷爷拿着玩具跟在后面,奶奶一边走一边往娃嘴里喂东西。整个就是皇帝微服出巡的画风。

我不禁也开始问自己那个很多人问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养娃特别精细、特别焦虑?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宝宝,中国要一家子?

后来才发现,在美国是不太会看到这种“跟班式”育儿的。老外全家人出行也是一个团队,但是娃绝对不是团队的中心。相反,爸爸妈妈才是团队的主心骨,团队有铁的纪律,娃需要听大人的指挥。

他们早早就给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吃睡规律,很少看到两三个大人围着孩子喂饭,半小时都吃不完一顿辅食的情景。再说宝宝除了生病,对自己食量是有数的。能喂一口算一口,跟宝宝有多大仇呢……再比如去超市购物,8个月以上的娃是一定要坐在购物车上的,而不是说没有两个大人,都没法带娃出门。因此,美国孩子从小也比较独立,很少遇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

善于利用工具

因为“懒”,凡是机器能做的,美国人绝不自己动手。出门不抱娃,用推车;做家务时用背带背着宝宝,解放双手;推崇让宝宝自己进食,用好辅食工具(辅食机、餐椅、围嘴、自主进食的餐具等);大部分人用纸尿裤,方便省事。实在要用尿布的妈妈,也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清洗尿布,不然新生宝宝每天换十几个尿布那种频率,分分钟能洗断手。

除了家用电器,其实奶爸也是一种工具,只是很多中国家庭对奶爸利用率不够高。美国的“懒”妈妈们特别会安排队友参与带娃。这一点我很幸运,醒悟得比较早。宝宝刚出生那几个月,晚上除了喂奶,拍嗝换尿不湿这些事都交给苏爸。虽然苏爸第二天也要上班,但是我们都很困啊,怀孕、生产和母乳已经很辛苦,没有理由再让妈妈承担更多。和队友多合作多分工,慢慢也就熬过来了。

这几年美国经济并不景气,很多中产阶级都有数万美金的房贷,工薪阶层交完税和日常开支,也存不下很多钱。但是老美真的特别舍得花钱买时间,洗碗、吸尘、擦地这些事情也都交给机器,或者请钟点工。

中国家庭很多老人觉得洗碗机和洗衣机费水费电,非要自己手洗。好像什么都值钱,唯独自己的时间不值钱……但是洗一顿碗这一二十分钟,每天三顿下来就是一个小时,“浪费”几毛钱电费,就可以省下一个小时。

我辞职带娃后,家里生活开支比以前更需要精打细算了。但是辞职以后,我们还是决定继续用以前的钟点工阿姨打扫卫生,每次收费是一百多美金。但是洗碗打扫卫生节约出来这几个小时,对于手忙脚乱的新父母来说,真的比什么都宝贵。

银行账户里每个月少几百块钱,如果能给大人带来更多睡眠,给孩子更多的陪伴,那我寧愿“穷”一点。况且现在的收入水平,买个手机都要好几千,出去吃顿好点的随便也要几百,买洗碗机、请钟点工的开销,对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不会有长期影响,只是消费观念的问题。

管理好和老人的关系,减轻带娃负担

美国家庭有老人同住帮忙的不多,很多美国老人帮忙看娃,真的只是看娃而已,“全包制”很少。

比如苏宝这段时间幼儿园放暑假了,我带两个娃实在忙不过来,每周会有一天送她去奶奶家,但是去之前我会给她准备好一套换洗的衣服和鞋子,睡午觉时用的安抚玩具,水杯、点心和午餐盒,驱蚊水、防晒帽、防晒霜都准备好,和平时送她去上学差不多。

奶奶和她在一起基本上只负责陪玩,一整天需要的东西,她的书包里都有。书包里我还会放一个留言条,上面会写好苏宝的作息:早上10点去图书馆参加早教,中午12点午餐,1—2点午睡,午睡后吃水果等等……因为有很明确的安排,不需要奶奶费心安排她的饮食起居。

为什么做这么多准备工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陪娃的时间给老人,但不把养育的责任转移给老人。作为父母,这种做法看似细致人微,其实是在明确“我养育孩子,责无旁贷”这个立场。

其实这种做法在身边美国妈妈群里还挺常见的。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半职妈妈,也就是除了在家陪娃,还有一份自己的自由职业,一周会工作三个半天。她们要工作的时候,就会请父母帮忙带孩子,但在孩子去老人家之前,会把孩子的具体安排和老人对接好。

有了清晰的安排,就不容易和老人产生矛盾。

任何帮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本来没有义务看孩子,因此老人每为孩子付出多一点,就会希望多得到一些话语权,这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吃喝拉撒完全甩给老人,话语权也就转移给了老人,老人要是做得不好,我们也没有理由提意见了。

话说回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老人,但相信大多数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初心都是出于爱孩子、心疼自己的子女。相信我们只要摆正自己作为父母的位置,管理好和老人的关系,自己减轻负担的同时,孩子也能从隔代亲情的温馨中受益。

猜你喜欢
辅食宝宝妈妈
宝宝教你判断辅食何时添加
辅食大作战
鸟妈妈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可爱宝宝超级秀
分龄宝宝辅食添加指南
妈妈去哪儿了
宝宝第一口辅食先别吃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