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秦安小曲的传承与发展

2019-06-14 09:03崔倩倩柴慧霞
艺术评鉴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承文化

崔倩倩 柴慧霞

摘要:秦安小曲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艺苑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在我国新的社会语境和时代背景下,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相互冲击,音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织、互溶理念、使传统民间原生态音乐文化面临濒临状态,秦安小曲这一地方戏曲逐渐被人们忽视。小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和严重断代,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已不利于普及和推广,致使秦安小曲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秦安小曲   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053-02

一、秦安小曲的历史渊源

早有听闻:“中国古文化,三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秦安。”秦安的大地湾文化见证了中国八千年文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安小曲也正产生于此,小曲历史悠久,曲调悠扬婉转,缠绵低徊,韵味十足。

秦安小曲是西北地区古老的曲艺品种,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各乡镇,始于明朝,盛于清朝,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小曲分为花调和老调,随着历史的演变,老调逐渐发展成熟, 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秦安小曲。花调自清末从陕西传入秦安境内,有陕西眉户调的影子,花调巧妙地运用了地方民歌曲调,更利于表达情感,是当地老百姓抒唱情怀,表达生活喜怒哀乐的最佳方式。花调的词曲格式、调式、演唱与演奏形式上与陕西眉户调十分相似,在融合的基础上,花调更加强调口语化,表现出调式色彩鲜明、情感表达明快的特点。秦安小曲又称之为秦安老调。说到秦安老调,离不开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缵宗。相传秦安老调就是由他从外地带入秦安的,据当地艺人的口头传述,胡缵宗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在可泉寺读书时,偶见一少妇倚树而立,手托枝干,目露企盼之情,有感即兴创作了秦安小曲“四六越调”,至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二、秦安小曲的艺术特色

秦安小曲区别于西北地区大部分传统戏剧、曲艺之处在于其摆脱了秦腔、曲艺、道情的粗犷、高亢,更多的表现出小调的委婉,类似于典雅、细腻的江南音乐风格,在音韵、曲牌、行腔上属于风格独特的说唱艺术。秦安小曲所唱的内容也大多是从古到今的历史故事,也涉及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

小曲曲目丰富,唱词结构多种多样,唱腔语言独具特色。它的曲本唱词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曲旋律骨架大多都是固定的。小曲的唱词是属于依腔填词的演唱形式,根据曲牌的音乐而填词进行演唱。大多数曲牌的唱词对仗参差不齐,类似于长短句的形式,但也有对仗工整,曲牌的句数或字数是形成一定格式的,恰巧体现出小曲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小曲的语言是用方言来演唱的,通俗易懂,演唱时还会根据音乐及情感需要插入一定的衬字,大部分的衬词都运用在拖腔的句尾,以补足情绪,加强情感,扩充了曲调的音乐性,极具艺术感染力。

秦安小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可复杂也可简单随意,最少两个人,一人弹三弦,一人敲碰铃演唱。人多时,用三弦、板胡、二胡、笛子、“四片瓦”“嘎啦机”伴奏演唱。人少时,可三两人就地坐唱坐弹,有唱无说,只唱不扮。与大型舞台艺术相比,秦安小曲形式简单易于操作,艺人经常会聚在一起自娱自乐抒发情感,即兴弹唱,乐此不疲。每年正月闹新春,在独具当地风俗的社火汇演中,小曲与舞雄狮、跑旱船、耍蜡花舞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精彩节目。

三、秦安小曲的发展形势

与纯粹的音乐文化研究不同,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单纯从音乐本体出发进行研究。[1]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秦安小曲流唱于秦安的大街小巷及各种节日庆典,虽有复苏之迹象,但对于秦安小曲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借助传承人之手以及媒体的平台,让更多的听众走进秦安小曲,使其发展的更远更广。

秦安县每个乡镇都有演唱小曲的艺人,据统计,大约有3000多人,主要流传于秦安各个乡镇,比较活跃的是兴国、西川、王窑乡,这些乡镇都有比较完整的民间班子。自2008年秦安小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十年以来,小曲发展相对活跃,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得到了重视,选拔出了许多优秀曲子艺人,聘请传承人与有关专家教授一起重新整理出如新编唱的《家园好》《村官浪漫曲》等优秀的剧目。就在201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表彰第九届敦煌文艺奖获奖作品的决定》,秦安小曲《惠风吹进夏家湾》荣获该奖项的曲艺杂技类最高奖。此曲创作于2015年,全曲由七个曲牌连缀而成,分为:越调、悲宫、乐一乐、双莲花、太平调、船曲、后越调。结构丰富,转换自如。曲目紧扣主题,讴歌政府大力精准扶贫,让夏家湾这一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党的惠民富民成果。此曲自面世以来,先后进校园、进社区、下乡村、节庆展演和参加全国展演达68场次,该曲目的演出均为公益演出,社会反响良好,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已成为秦安小曲新创曲目的代表作。2018年,在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秦安小曲《梦圆中华》成功获得优秀节目奖,其他优秀剧目也均在全国曲艺大赛、展演中多次获奖。秦安小曲的曲目创作更多的结合了社会发展情况,政府的惠民政策以及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小曲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笔者走访了秦安县李堡村,并对小曲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真正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在浮夸的形式之下逐渐流失,做具体研究整理工作的人很少。传统剧目现如今能唱下来的人并不多,往往最经典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而这些曲目面临的便是传承之困。李堡村的老艺人高志堂能熟练的弹奏出这些经典且具有难度的曲目,高志堂老人现如今已经73岁高龄,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小曲艺人,听老人说他从15岁开始学习小曲,已唱了58年之久。老人不但能弹能唱,还会制作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在我们交谈的时候,老人拿起三弦自弹自唱,越唱越带劲,嗓子越唱越响亮。当问起后辈的学习的情况时,老人并不乐观,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玩游戏,再加上电脑、手机的影响,很少有人喜欢传统的小曲了。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将祖辈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近上百种古老曲牌已经失传不见踪迹,其中有一些唱词还在,调却没有了。老人说小曲的流传缺乏后人的支持,前景不容乐观,学小曲的人很多,唱好的人却没几个。要唱好小曲并不容易,不具备演唱的基本功以及乐器的弹奏能力且没有十多年的功夫是唱不好的。

笔者认为,小曲的传唱存在问题,主要是对小曲的研究工作没做到位,这对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很大的影响。政府在对秦安小曲的保护过程中虽起到了一定的宏观调节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讲也有着不利影响。政府的角色不同于民间自发的纯朴性和恒定性,它是情绪化的,在另一个侧面会异化小曲作为民间曲艺存在的方式。高志堂说,对全县来说,秦安小曲是个宝貝,他希望全县上下都能重视,能让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希望通过政府的帮助,选出真正具有小曲演唱能力的人并肩负传承的工作。他想要把老师傅的调子再找回来,完完整整地学会,让徒弟们都学会,一辈接一辈的传承下去,这才是他的目的。老人朴素的语言里透露着在秦安小曲保护过程中真正的问题所在,小曲脱离了民间力量的基础再谈保护和开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秦安小曲在当今的媒体时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让它成为一种群众喜欢的娱乐和传唱方式,但在有关的研究领域还需要更多的人作出具体和有效的工作来保护和传承这种独有的民间曲艺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3]希望在各级政府和民间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表彰激励政策。[4]秦安小曲这一丰厚文化底蕴积淀下形成的民间艺术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张震,毕源红.我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制约因素[J].当代音乐,2015,(13):39-40.

[2]管谨义.我国明清小曲的起源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7,(03):17-20.

[3]秦序.两类文化遗产保护,幸勿顾此失彼——从无形音乐的物质属性看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完整性[J].当代音乐,2015,(01):7-12+139.

[4]施一南.湖州非遗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J].当代音乐,2017,(03):55-56.

猜你喜欢
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