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

2019-06-14 09:13王高达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演唱民族声乐

王高达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丰富的音色与多变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并感染现场观众。音色不同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人物性格,富有变化的音色能够让思想感情变得更加丰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歌者需要提前分析作品风格特点,注重对音色的合理调控,将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这种演唱方式才能提升艺术境界,在心灵上真正与观众形成共鸣,获得演唱的成功。本文将对音色进行概述,并介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

关键词:民族声乐   演唱   音色调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84-02

民族声乐演唱中要对气息强弱、共鸣腔体大小和声音位置进行调控,让音色发生适宜的变化。若声音集中、位置较高,则会增加头腔共鸣,呈现出甜美、清脆的声音,否则音色将显得雄壮、浑厚。若适当增强气息,声音将变得更有力度,而减弱气息后,则变得柔和、舒缓。对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歌者需要掌握正确的音色调控方法,能够与作品基调、风格相符,将歌曲内涵准确、完美表达出来,这样的演唱才称得上完美。

一、音色概述

所谓音色,即乐音品质特征,将相同音高、音强和音长区分的声音属性。站在广义角度对演唱音色进行分析,为歌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上体现的共性。而站在狭义角度对演唱音色进行分析,为声音的物理色彩。声音的特色很多,特性呈现和声腔体现密切相关,只有运用丰富的音色才能更好的表达民族声乐作品特色与情感,并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利用独特的音色,可以让观众充分领略到民族声乐的魅力[1]。此外,音色也由颤音、润腔等决定,有利于将音乐文化内涵展示出来,真正打动观众,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音色还取决于文化背景,陕北、江南等地区民族声乐在音色上就有很大不同,其地域性将对音色风格带来很大影响。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

(一)调式与调性色彩的调控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注重控制好音乐色彩,即反映在调式调性、和声和编配等方面,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手段,将对音色实现层次性音色控制,在不同的调式与和声下将表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感。可见民族声乐演唱中应该将气息控制和调式调性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完美的演唱效果。

音乐调式与不同的调性在意义、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上述要素发挥着基调表达与感染作用。歌者通过在这些要素上进行合理的调控,能够让作品产生更为丰富的色彩效应。不同调式调性和气息、高音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对色彩的表现,对调性色彩来说,大调通常为暖色调特征,有明亮的色彩,让观众产生积极向上、充满热情之感。小调和弦一般是冷色调,为观众带来一种暗淡、忧郁和朦胧之感[2]。歌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结合上述基调的同感性,合理选择所要表达的色彩象征,同时为让作品在风格与色彩上显得更加独特,让演唱达到一种全新的意境,也要采取整音音阶、五声音阶、七声自然音阶、半音阶、全音阶等调式,尤其是二度、三度、六度、七度音程和增、减音程的调性关系也常用于色彩性的调性对置,确保色彩获得调试的变化。

(二)注重呼吸的控制

民族声乐演唱中歌者也要注重在气息上加强调控,这样能够让观众获得更好的听觉效果。呼吸对音色影响很大,这是因为当气流冲击声带后,形成的力度不一样,产生的音色变化也不同,演唱中若是气息的对抗支点力度提升,音色将变得更加结实,力度也更足,否则音色会显得柔和。不仅要在气息力度上作出变化,气息冲击声带时闭合时间也影响着音色,如在气息冲击声门之前,声带处于闭合状态,会让音色显得很硬朗,为硬起音。如果气息在声门闭合前已经通過,音色将变得比较柔和,为软起音。歌者需要结合民族声乐作品的要求,在音色变化上做到铿锵有力,需要适当增加气息的力度,而若要获得优美、柔和的音色,则要减弱气息。

以《洪湖水浪打浪》为例,这首民族声乐歌曲以抒情为主,曲调优美,将清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美景呈现了出来,并表达了革命者坚韧乐观、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无私情怀。对此歌者在演唱这个作品的时候,应该在呼吸上调控到最为平稳与柔和的状态,在气息量上保持适中,全部乐句均采用软起音的方式,从而让音色变得更加甜美、柔和。而在《长相知》中音色的调控则有很大不同,这是一首古曲,带着昆曲特征,旋律上经常出现一起一落的顿音。为了将顿音处理好,就应该加强对呼吸的控制,在每句起音与旋律转弯的地方采取硬起音,将昆曲风格特点充分表达出来。

(三)充分运用共鸣腔体

人体共鸣腔由头腔、咽腔及胸腔等构成,每个共鸣腔体形成的共鸣音响在音色特征上会有较大差异。若是头腔共鸣多,就会获得明亮、高亢的音色,而口腔共鸣多,则会获得单薄、亲切的音色,胸腔共鸣的音色将显得雄浑澎湃、低沉宽厚[3]。这表明共鸣腔除了具备增加音量的作用以外,还能够让声音色彩出现变化,这需要将共鸣腔体共鸣功能体现出来,确保在真声、假声、混合声等声音色彩上能够流转转换、自如运用,从而将所有民族声乐作品完美演唱出来。

以歌曲《梅兰芳》为例,前半段以叙述特点为主,同时带有京剧唱腔,大多数为假声成分。在演唱中可以采取高位置、硬起音,将头腔共鸣效果真正体现出来,获得明亮、清澈和灵巧的音色。后半段主要将梅兰芳大气凛然的民族英雄气概反映出来,不仅要运用头腔共鸣,应该对全身共鸣腔体进行调控,把共鸣腔拉长拉宽,减少气息支点,增强冲击声带力度。这样获得的音色才更加挺拔与高亢,穿透力也能实现提升,与歌曲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保持一致。

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还需要喉咽腔、口咽腔等共鸣腔体进行调控,这些可变共鸣器官的形状与空间,主要變动后就能够形成变化较大的音色,有利于对歌曲表演艺术形象的塑造。以歌曲《一杯美酒》为例,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受到地域环境、语言等影响,新疆人在演唱时非常有特色,表现在位置比较靠后,咽腔打得比较开且竖,声乐厚实,与美声唱法类似。在这首歌曲演唱过程中,歌者需要适当抬起软腭,口咽腔往后扩张,确保歌唱的管道能够竖起来,声音位置由眉心向脑后靠,犹如声音由后脑勺抛出去一样。此外,还要注重对呼吸深度的调控,适当降低歌唱的支点,每句由小腹与横膈膜的对抗上起音,从而保证音色变得更加浑厚、饱满,将维吾尔族歌曲特点更好表达出来。

(四)语言与音量调控

对民族声乐演唱来说,歌者还要了解各民族文化,在语言特色上能够让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上出现较为明确的界限,并在不同纵向组合、演唱方式等方面,也将表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点。传统音乐通过重唱、合唱等形成的和声,在和声结构性上非常注重,但近现代音乐和声在强调和声色彩性与人文性基础上,也注重和声色彩性与情感性相结合[4]。站在某种程度来说,民族声乐演唱中产生的和声具有固定的色彩效应与情感象征。

演唱期间各民族的语言存在较大差异,会让曲调出现较大的偏移,由此形成的和声将表现出非功能性和声、不协和音、脱离调性的和弦等特征,通常也经常用到孤立的大小三和弦、不解决的七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的应用,让民族声乐作品在意境与内容上更为丰富。此外,演唱者还要重视作品中部分衬词运用的各种平行音程、平行和弦、附加音和弦,包括持续音与音域很大的和弦引起的音色变化,这让和声更具层次性,增加了演唱音色的视觉感与层次感。

三、结语

总之,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需要注重对音色的调控,这是保证完美演唱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音色的有效调控,既保证了将民族声乐作品内容完全呈现出来,又可以丰富表达的情感,在心灵上引起现场观众的共鸣,获得出色的音色效果。音色作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关键性因素,需要歌者正确把握音色的调控技巧,确保与作品基调、风格等相符,并根据需求变化将歌曲内涵、意境如实呈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准确领悟,并获得更多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马克.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北方音乐,2018,(24):62-64.

[2]陈亚丽.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及表现探析[J].黄河之声,2018,(16):8.

[3]丁倩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J].当代音乐,2018,(05):73-74.

[4]李亚东.声乐演唱中气息与音色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2017,(14):161.

猜你喜欢
演唱民族声乐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声乐教学略见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