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之构想

2019-06-14 09:13陈晓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摘要:湘北大鼓是流传于湖南湘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唱腔优美、唱词灵活,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体现。本文将详细分析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构想。

关键词:湖北大鼓   本土音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19-02

湘北大鼓是流传于湖南湘北地区、澧水流域的一种民间曲艺,它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用声腔变化、说唱相间叙述故事,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湘北大鼓最早被称为“孝鼓”,起源于明末清初,伴奏乐器以鼓为主,锣、、唢呐、月琴等为辅。唱词结构多为七字句,常用韵有天、地、人、和、豺、狼、虎、豹、红、花、绿、黑12个。演唱形式最早为一人一鼓的单人演唱,后来慢慢由孝堂走向田间地头、茶馆酒楼的过程中发展为二人对唱和多人演唱的形式。它强调即兴性,见子打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为了让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能更好的传承,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很有必要且是可行的。

一、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一)湘北大鼓的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湘北大鼓作为湖南湘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该地区的丰富历史,是时代积淀的宝贵产物,在代代大鼓艺人的声声传唱中我们能了解到丰富的风土人情及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湘北地区的历史渊源,它从各个角度丰富地表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了解本地区的变化发展;了解过去的生产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音乐文化价值:湘北大鼓的旋律优美、以当地方言为载体,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唱腔属于板腔体,由于受当地方言影响,调式主要为五声宫调和五声徵调式为主。湘北大鼓丰富多彩的唱腔源于对历代说唱音乐的学习及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当地民歌、地方戏剧、山歌、小调等音乐精华,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很多新腔。演唱乐句为上下结构方式,除了固定唱本之外的唱词即兴性特别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湘北大鼓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湘北大鼓是湘北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是学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校在过去更多的是在传授西方或者欧洲的音乐体系,使得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关注度不高,对本民族本地区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在信息浪潮冲击下的新时代,我们的孩子听的是欧美的流行音乐、看的是日本的动漫和韩国的偶像剧,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当不利,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认同感将会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刷下越来越淡薄。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是一名坚定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拥护者,他曾说:“民族传统的有机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湘北大鼓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说唱艺术,从中更包含了本地区的民俗、审美、历史、经济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反映当地方方面面的一本“百科全书”,以它为载体,当地的很多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因此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传承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三)湘北大鼓面临传承困境刻不容缓

随着时代的变迁,湘北大鼓这种来自民间的说唱艺术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各大媒体及现代网络信息的极大冲击,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与此同时,随着老一辈的大鼓艺人年龄逐渐老去,新一代大鼓艺人青黄不接,湘北大鼓艺术面临着生存的巨大难题。而在这种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另外一方面坚持传承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对于湘北大鼓这样一种反映当地人民民族信仰和精神内核的传统艺术形式应该予以坚决的保护、传承、发展。这一点需要政府政策行的扶持、媒体的积极宣传,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这样的传统艺术走进校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大家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可与肯定。

二、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一)充足的理论依据

国家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当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学校作为传承社会文化最重要的阵地,应该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从音乐文化的传承辐射整个教育领域,让大家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忘本、不忘根。

此外,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强大内核和精神支撑,习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足以证明国家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音乐自然而然担负起传承的使命。因此,湘北大鼓作为千万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将其引入到本土音乐课堂中,可以最终形成中华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合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丰富的成功案例

国外方面: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在他之前,匈牙利的民族音乐只能在小酒馆里演出,当地人認为只有维也纳的音乐才能登上大雅之堂。年轻的柯达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到匈牙利搜集当地民间音乐、民歌来编制教材,运用民歌素材创作儿童合唱曲,最终使得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便是注重本民族优秀音乐的传承,用民间音乐素材来编写音乐教材。除此之外前苏联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教育理念中无不包含了强调传承本民族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带来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以供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丰富的成功案例使得湘北大鼓进课堂的可行性大为提高。

国内方面: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民族民间音乐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音乐进入课堂:如宁夏“花儿”进课堂、地方戏剧(如京剧等)进课堂、地方民歌(如土家族民歌等)进课堂……这些地区颇有效果的有益探索为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能大大提高效率降低难度。

三、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构想

(一)塑造审美

中小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刷下,学校、教育机构、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各类信息和知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审美的多样性。虽然现在学生的音乐审美从风格上倾向于通俗流行音乐,从地域上倾向于歐美日韩音乐,但这与他们现在周围环境充斥着这些事物有关。他们的审美倾向与学校教育和环境氛围都密不可分,作为处于少年儿童时期的他们,审美也是从自发发展到自觉,尤其在低龄阶段还缺乏自我审美意识,需要周围的引导。因此,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一方面需要政府、媒体、周围环境的正确引导,另外需要学校教育的重点关注与培养,以此形成合力,让孩子们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也希望借此让湘北地区的孩子通过大鼓进课堂进一步的了解和喜爱湘北大鼓。

(二)编写教材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始陆续产生“校本运动”,即单一的国家课程与具体学校之间的多样化之间产生差异性从而发起的开发地方课程的校本课程运动。同样,我们国家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要很好的传承,就有必要发开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样,湘北大鼓进课堂也需要作为校本课堂进行开发,编写相应的教材。

一方面由当地音乐教育专家和优秀音乐教师采集湘北大鼓的音乐素材编制教材;另一方面根据湘北大鼓的艺术特征和当地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课程目标。

(三)培养教师

进课堂的主要实施者是当地的音乐教师,因此对当地音乐老师进行湘北大鼓的相关培训很有必要,这一点青海教育厅就曾有过面向全体中小学音乐老师进行“花儿”培训的成功先例。

很多当地的音乐教师对湘北大鼓还不是很了解,一方面可以鼓励她们多了解学习湘北大鼓,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表演、学习视频进一步加深印象。当然,这些可能还远远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聘请资深大鼓艺人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打通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的主干道。

参考文献:

[1]陈晓.湖南“湘北大鼓”艺术特征初探[J].音乐时空,2014,(02):105.

[2]陈晓.湘北大鼓传承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8,(14):42-43.

[3]陈晓.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6,(20):15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